巧用“加减法”,做好碳中和文章
  发布时间:2021-07-19 09:38   来源:城市怎么办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了威胁。2021年南极最高温度突破20.75摄氏度,北极最高温度升至38摄氏度,永久冻土融化,绿草鲜花遍地,这幅“气象异景”背后是全球气温升高,环境恶化。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穿了个“棉袄”,让地球无法散热,温度持续升高。

根据国际联合科研小组发表调查报告称,在过去的100年间,人类活动引发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这0.74摄氏度就是冰川融化、山火频发、蝗虫成灾等现象的原因之一。想要遏制全球变暖,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经济模式对化石能源依赖非常大,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6%,都是由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才是人类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身“碳达峰”和“碳中和”事业。

认识“碳达峰”和“碳中和”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与日俱增,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全年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成为网络热词,走入公众视野。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科学数据证明,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气候变化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所致。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其必由之路是先实现碳达峰,而后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的“加减法”

碳达峰表面上是约束碳排放强度问题,而本质是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事关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专家预计,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推进,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会受到较大影响。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余斌就表示,“通过以电动车替代燃油车,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峰值有望控制在14亿吨二氧化碳以内,达峰时间有望提前”。

实现“碳中和”目标就像一个蓄水池储水的过程,一边要增加蓄水池的储水量,另一边也要尽可能减少已有水量的蒸发消耗。换到“碳中和”的例子里面,一边要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要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实现“碳中和”首先做减法

如果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人均碳排放大约要降低到1吨左右。而2019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每年9.7吨。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生活的一点一滴来做出改变。

我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但是我们也有很多办法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服装在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能源,同时会产生废气等污染物.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节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能节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食: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少吃1次快餐,就能减少0.48kg的碳排放量,少吃1kg牛肉,就能减少13kg的碳排放量。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千克白酒,可节能约0.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在夏季的3个月里平均每月少喝1瓶,1人1年可节能约0.23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6千克。

住:合理使用空调。如果每台空调在国家提倡的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节电22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出门前3分钟关空调,按每台每年节约5度电的保守估计,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8千克.全国每年可节电约7.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

行:合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开车上班为例,一天不开车,按上下班来回共10公里及每1公升汽油行驶10公里估算,可以减碳2.24千克。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看电视一小时增加碳排放0.096千克;

丢一公斤垃圾增加碳排放2.06千克;

搭电梯上下一层楼增加碳排放0.218千克;

用洗衣机40分钟增加碳排放0.117千克;

饮水机保温每天每台增加碳排放0.805千克……

我们平常没有注意的生活点滴里面都在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实现“碳中和”更要做加法

有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经过测算,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亿立方米,相应地可以多固定1.6亿吨二氧化碳。可见,植树造林在助力碳中和方面是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专家建议,增加碳汇可以尝试“山海协作”模式,发达地区通过购买欠发达地区的碳汇,从而达到区域层面的“碳中和”,发达地区通过购买碳汇弥补本地区的碳赤字,欠发达地区则可通过出售本地区的碳盈余,获得经济收益,实现经济价值,这也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可行路径。同时,在建立碳市场的基础上,出售乡村碳汇产品,将碳汇和碳排放权纳入市场交易,均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就能把乡村固碳的生态植物变成指标,卖给需要减排的企业。一方面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带动乡村农民增收。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近期全国碳交易市场将正式启动,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未来,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特点,也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

供稿:王莉萍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