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画境:基于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的浙派园林设计方法
  发布时间:2021-06-18 09:29   来源:城市怎么办

孙筱祥先生提出,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传统创作方法,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生境、画境、意境”,其中“画境”是对生境美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笔意,通过取舍、概括、提炼和升华,上升到艺术美的过程。园林的画境即为体现园林艺术美的境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体现艺术美的园林营造来看,往往会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自然山水画。通过山水画画论入园,在园林立意、空间布局都体现出以画构园,借用画论中的手法来组织和安排各园林要素。可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园林画境通常以传统绘画画理为途径,以求构成如画的景观,表达如诗的意境。

除了中国传统绘画之外,园林画境营造还可以从现代艺术中得到启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的形式、风格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构成艺术对园林的影响尤为重大,其理论已深入园林设计之中,现代园林景观风格深受其影响。园林的设计正是艺术反映到实体的过程,构成艺术反映到园林之中便是抽象的构成规律的具体化。构成的最终目的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原则,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进行组合,形成具有艺术美的感受,在园林设计的美学理论上形成有力的支持。当今,构成艺术与现代园林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在呈现艺术美的角度上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从构成艺术的角度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也正是营造园林画境的体现。

01

基于传统绘画角度的

园林画境设计途径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体现艺术美的园林营造来看,往往会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自然山水画。通过山水画画论入园,在园林立意、空间布局都体现出以画构园,借用画论中的手法来组织和安排各园林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园林画境通常以传统绘画画理为途径,以求构成如画的景观,表达如诗的意境。著名画家谢赫的“六法论”详细地论述了绘画创作的标准和美学原则,它不仅对平面绘画艺术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对三维立体的园林艺术也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以下从传统画论代表理论——“六法论”的角度,来研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具有画境效果的景观设计方法。

(一)气韵生动

谢赫的“六法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气韵生动”,则是绘画作品的总体纲领,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指的是作者在清楚地认识自然事物,把握客观规律后所产生的高屋建瓴的一种主观感受。换句话说,气韵可以理解为一个作品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升华,是一种对意境的追求。

与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艺术相比,园林设计是更为综合的艺术,是作为三维空间的艺术创作,探讨“气韵”的园林画境设计途径,应该从园林景观各个要素的寓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要创作出一个具有“气韵”的园林作品,需要做全面的设计,从创作立意上要做到提纲挈领,场地设计上做到因地制宜,即园林的主题和立意上为作品打好基调,再通过各个具有寓意的园林要素的组合,从而使其产生生命力。“气韵”是将一切的情感和园林联系到一起的纽带。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文人园林大多有鲜明的主题,造园都有明确的立意。以古典私家园林为例,造园主题往往以退隐江湖、归隐田园居多,例如表达江湖归隐之情的沧浪亭、网师园,表达归隐田园的拙政园、艺圃、耦园等。

现代园林不像古典园林般受到限制,随着时代发展,社会思想也在发生转变,园林的尺度、种类大大增加了,园林不再是古代私人享用的游乐之地,而是成为了普通百姓的园林,大众皆可享用,不仅仅是在城市中,乡村郊野都可以见到园林设计作品。园林的要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山石、植物、水体等,现代各式各样的造景材料都可运用在园林之中。当然,园林作品的立意和主题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根据不同园林的地域、文化,所营造出来的园林“气韵”也各不相同。因此,具有“气韵”的园林设计途径,可以从凸显园林立意和主题层面来考虑。

(二)骨法用笔

六法论的第二论——骨法用笔,指的是绘画里用笔之理,用笔的好坏关系到整张画的神韵。就是要求绘画中塑造不同的形象时要有不同的用笔,画轻的东西时,用笔顺畅轻快;画重的东西,用笔沉着稳重。线条是中国画的基本构成,运笔画线的轻重变化、抑扬顿挫、快慢节奏、组织穿插和用笔粗细的不同,甚至笔墨的浓淡、干湿,都反映出当时作者的作画情感、创作激情,或者是人生感悟。

在园林中,尤其是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骨法用笔”也有深刻的应用。首先,造园者在设计园林之初,对场地的设计意图要有“骨”的感觉,这种“骨”在绘画中就是用画笔勾勒出画中人物或者自然景物的整体结构,而园林中则是要对客观条件认识清晰,对自然条件掌握之后,提炼其场地的自然之美,形成能感受到的“骨”,再结合造园者的情感态度,而后定下园林的整体布局。在中国优秀古典园林中,整体布局往往没有轴线,然而布局结构、空间序列依然能做到具有丰富变化的节奏感和井井有条的整体感,这就是“骨法”在园林中的表现。

其次,具体到园林设计的方法中,也有“骨法用笔”的讲究。山水画用笔的手法被归纳为五种:“勾”、“皴”、“擦”、“染”、“点”。这五种绘画技法反映到园林之中,可提炼出四种审美特征——线条美、质感美、细节美、明暗美。

(三)应物象形

谢赫“六法论”的第三论是“应物象形”,指的是绘画中,画家对所要描绘的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物体总是存在着形状、体量、颜色等区别,应对于所描绘物体的外在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在绘画时做到对描绘对象的形似。绘画的表现是对自然事物的“再次表现”,但是在画中的艺术形象与实物是有所不同的。“应物象形”不是说对客体事物的完全临摹,绘画是一种精神活动,有着主观的思想性,作者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去描绘更为理想的形象,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

从“应物象形”的角度探讨园林画境的设计途径,首先是从园林要素的意向来源来看。南朝宋画家宗炳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就是说要以自然山水的真实样貌为依据,来描绘画面上的山水之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灵感几乎都来自于自然山水,通过“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自然山水提炼出来,在有限的范围内,表现出“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艺术效果。园林中的要素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园林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要以自然山水为参照,通过提炼,结合主题等,来选定园林要素具体的材料、造型。当然这并不限定于古典园林中通常使用的园林材料,如古典园林堆叠假山常用的太湖石、黄石等,现代的材料一样能表现自然山水的画境,只要意图抽象地表现自然山水的画面即可。

其次,“应物象形”在园林中也反映了景物大小、造型、尺度和比例问题。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叠山理水的造景灵感源自于真山真水,通过比例的缩放和抽象的比拟,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此外,还有园林要素之间尺度的问题。园林是动态的艺术,随着时间变化,园内的景物之间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园林建设刚完成时的树木花卉与其他园林要素的比例搭配得当,但是多年之后,其他硬质要素不变,而树木长大,相互之间的比例就会失调,失去原有的美感。因此,除了要考虑园林要素的来源,园林画境的设计还要注重园林要素之间的大小、造型、尺度和比例问题。根据园林建设的用地、目的、自然条件等不同,在比例尺度上的处理也是完全不同的。

(四)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说绘画中的上色,根据不同类型的对象,赋予其不同的色彩。苏轼曾说:“画有六法,赋彩拂澹,其一也,工尤难之”,意思就是“赋彩”是一种绘画方法,而且是难度较大的。“随类”和“赋彩”可以理解为两个步骤:首先,画家通过认识所要表现物体的色彩,称为“随类”,然后用色彩来创造画面中的形象,称为“赋彩”。“随类赋彩”应当是一种达到精神思想高度的艺术创作原则,而不是像“取色就彩”这般对物体的复制粘贴般的技法。

在园林中同样也有“随类赋彩”的应用,画家作画上色用颜料,园林设计师造园用园林材料,二者的审美原则有相通之处。园林设计师设计园林时,首先要对客观条件有清楚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园林整体到细部独具匠心的色彩运用,做出主观安排,这与“随类赋彩”的道理有异曲同工的道理。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色彩首先来自于自然的灵感,原生的自然色彩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中国传统园林追求“师法自然,融于自然”的艺术效果,在园林色彩上也是做到了对自然色彩的充分应用。对人而言,自然原生的色彩相比人工调制的色彩来说,更具有亲和力,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求更加强了对自然元素的追求,因此大自然的色彩对人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自然中的色彩例如草地的浅绿色、大海的蓝色、岩石的各类颜色等等,这些都具有强烈的自然气息,同时能满足人们对自然审美的需求。而在园林设计之中,园林的树木、水体等自然元素的色彩正是园林中的底色,园林的色彩是以自然的色彩作为基底的。在这种自然底色的基础之上,从而衬托出园林中的建筑、小品等人工构筑物的人工色彩,两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才能形成园林独有的色彩氛围。尊重自然生态的特点,掌握好自然的色彩之美,应该是园林画境景观的追求之一。

(五)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指的是绘画的构图问题。早在谢赫之前,顾恺之就提出过“置阵布势”,谢赫也是以此为基础,丰富了其内涵,不仅仅只是构图,而且强调了要对“位置”进行“经营”,画面中的各个物体需要通过推敲、分析来确定其位置。唐代张彦远也说到:“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也说明了绘画的构图之重要。“经营”指的是营造、建造;“位置”,在这里指空间分布,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所处的方位。位置必须要通过经营,就是说构图需要深思熟虑地安排,历代画家都有许多关于构图的论述。

园林是在三维空间上的创作,“经营位置”在园林中是造园者通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园林各类要素,比如山石水体、亭台楼榭等,进行位置的安排,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诗画韵味的园林空间。园林中运用到关于画论中的构图法,阚蔚认为实际运用的有五点,将其概括为“主从分明”、“疏密相间”、“曲折有致”、“藏露互补”、“虚实相生”。“主从分明”指的是主从关系,即山水画中要做到区分宾主,使物体做到主次之分,从而让画面做到有重心,张弛有度;“疏密相间”指的是画面主体突出的程度,画中各物体的疏密要控制节奏,疏密得当才能有合理的构图;“曲折有致”更像是一种审美特点,就是控制画面要做到蜿蜒曲折,产生一种深邃的美;“藏露互补”指的是对画面中景物与景物藏与露的关系,使景物呈现在主体画面或藏于角落,产生联想美;“虚实相生”可以理解为对比,质感的对比、物体有无的对比等。

还有山水画中的鸟瞰透视画法对园林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国山水画论中,把动态构图中的开始,称为:“起”或“开”;把动态构图中的结束,称为:“结”或“合”。山水画中平行移动视点,与“步移景异”的园林艺术特点相似,园林布局借鉴了这种方法,人在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到风景不断的变化,这种动态布局理论对园林中空间的串联、功能区域的组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动态连续风景布局主要可以分为一般式序列风景构成和循环式序列风景构成。一般式风景构成又可分为二段式风景序列构成和三段式风景序列构成,如图1所示。循环式序列风景布局则形成环状的、闭合的风景序列。除此之外,还有按照专类园林的逻辑关系进行风景序列的布置。

(六)传移模写

“六法论”的第六法“传移模写”通常的解释为模仿前人的优秀作品,这个看法并不是十分全面。“传”、“移”两字说明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所发生的。“传”有“传授”、“传达”、“流传”等意思,“传移”说明了随时间的推移,进行了绘画艺术的流传。要把前人的绘画艺术进行流传,就要通过临摹,来掌握前人绘画技法、思想等,再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临摹过程中可能有新的艺术想法加入其中,从而实现对前人艺术的传承。

“传移模写”是园林设计师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如何通过参考和借鉴经典的优秀园林作品,领悟其园林创作的精华,单纯的临摹是不可取的,不能像照猫画虎般对外形进行简单的仿制,而要通过观察思考,总结优秀的经验。历史上借鉴前人优秀作品而后创造出优秀园林的情况有很多,比如日本的枯山水园林,在大量仿造中国园林后,结合本国的文化,创造出优秀的园林风格。

02

基于现代艺术角度的

园林画境设计途径

现代艺术,指的是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西方现代艺术浪潮中的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极简艺术、波普艺术等,随着风景园林的发展,都被艺术家们和园林设计师们带入到园林中来。现代艺术对园林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设计手法,在形式构图、材料运用、空间营造、色彩构成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以下从现代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园林画境设计途径。

(一)独特的形式

形式是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即为事物的外形。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形式有其特定的含义,可以是抽象地指园林要素之间的联系状态和形态,也可以具体地指景物的状态,如景墙的轮廓、植物的姿态、水景的特征等等。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形式”定义为设计的所有景物和空间的状态,包括景物的外观,如轮廓、形态等。而且形式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果,它影响着园林的整体设计,并且是被整体景观设计气氛所影响的。

因此,独特的形式是园林画境设计的方法之一。设计上首先在二维空间上运用交汇的线条创造空间的感觉,增加空间的景深感;其次,形状各异、尺寸比例不同的几何图形,在园林空间中能产生无数种独特的园林氛围,既严谨又具有灵活的创造性。这些形式的探索组合是当代园林景观的重要设计手法,形式作为其他景观要素的先锋,它的创新性、独特性是构建优秀园林景观的先决条件之一。

(二)创新的材料

材料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从19世纪末逐渐演化为材料艺术。在此之前,材料在艺术中只是载体,是实现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两大审美体系的物质载体。现代艺术还没开始发展的时候,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通常只是作者的工具,在立体主义诞生之后,材料开始逐渐成为艺术表现的关键之一,材料本身的艺术魅力逐渐被挖掘出来。园林景观领域也开始了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对传统的旧材料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为现代园林景观建设带来了更丰富的艺术呈现。因此,在园林画境设计中,对创新材料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设计途径。

园林中创新材料的使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种是对新型材料的使用。自从现代艺术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采用了不同类别的材料,不断深化、扩展着园林设计的范围。现代科技带来了材料技术上的更新换代,同时材料的运用组合上也有了更丰富的变化。园林设计师不断改变着传统材料的运用思路,比如以塑料、金属、玻璃或者是其它新型材料,加上现代的施工技术,突破了过去园林设计的传统思路。

第二种创新材料的使用指的是旧材料的新用法。传统上使用的材料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可以得到新的运用,也是材料的创新。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在现代园林中可以用做坐凳、踏步、墙体贴面等,既达到了节约成本的作用,又赋予了旧材料新的美感,同时景观也更具有了历史沉淀感。

(三)多样的色彩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是视觉审美的重要对象,是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因素,对景观欣赏有着最直接、最敏感的影响。人在观看景物时,相比形式而言,色彩更能直接地展现在人的视野中,更快速地引发人的视觉反应。因此,在园林画境设计中,色彩要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艺术影响下,现代景观设计的色彩应用可以分为两种趋势。一种是以表达沉稳、沉静情绪的园林色彩风格,这种色彩风格的色调具有同一性,以冷色调为主,色彩饱和度较低,如以黑白灰为整体的色调,再点缀其他冷色调或中性色调。

而在近代的景观设计中,色彩风格的运用更加多样、丰富,园林画境设计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做到色彩的多样性。首先色彩的应用上要根据游人的心理反应来运用色彩。不同的色相、不同的饱和度(纯度)、不同的明度所给人带来的感受和联想都是不一样的。根据色彩搭配的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大不相同。色彩给人带来的知觉感受可以分为物理感受和情绪感受,物理感受如温度感、重量感、软硬感等,情绪感受如兴奋感、忧郁感等等。例如,红色、黄色等高纯度的色彩给人以兴奋、热情、活力的感觉;灰色、白色等低纯度的颜色则给人以沉静、朴素的感觉。

(四)流动的空间

空间的艺术概念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发生过不断的变化。19世纪以后,西方绘画艺术开始打破传统的焦点透视法,出现了以塞尚为代表的多点透视法的绘画技法。多点透视法不遵守一般透视的近大远小规律,把景物都放置于一个平面当中,打破了固定的单点透视,从多个视角来环绕观察事物,空间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依靠形体的位置关系和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空间,这种特点使画中景物连贯地表现出来,从而使画面的空间产生运动的效果,空间之间形成了流动。

现代艺术的多点透视法以及流动空间的艺术概念同样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所发挥,园林画境设计也可以从空间流动的角度进行研究。园林不同于绘画,空间的流动感来源于人的游览体验感觉,因此流动的空间设计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来考虑游人的使用感受。规整轴线形式的园林空间具有静态的空间感,气氛严肃,在其中游览使人感受到空间的停滞。所以首先在空间形式上,要打破规整的轴线形式,形成不对称的空间形式,同时在动态游览中要多方面考虑游览体验,避免呆板的景观效果,从而保证空间的流畅性。传统园林中也富有空间变化,但是缺少人对空间流动的体验感,流动的空间包含了人在空间中的移动因素。

【作者简介】陈波博士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