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生境:基于“三生”理念的浙派园林设计方法
  发布时间:2021-06-15 09:34   来源: 城市怎么办

“三境论”思想是由园林泰斗孙筱祥先生提出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方法。孙先生认为,文人写意山水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这类园林用艺术手法再现了自然山水的精华。1982年,孙先生基于对人文艺术、山水文化、自然哲理的综合思考,发表了著名的“三境论”思想,提出对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和创作过程进行评述时,可分为“生境”、“画境”、“意境”三个层层递进的境界。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文艺史上最具有价值和国际性贡献的部分无疑是“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因此,孙先生的“三境论”,可以说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中一个兼具有开创性和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可持续发展”、“三生融合”、“以人为本”等新理念新思想不断涌现,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现代浙派园林的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本文基于孙筱祥先生的“三境论”思想,提出了浙派园林生境设计的一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途径,有助于丰富浙派园林学术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浙派园林实践。

01

从“三生”理念视角进行可持续

园林景观设计

(一)“三生”理念与可持续园林景观的内在联系

“三生”理念中的“三生”即生活、生产和生态,这一说法最初可追溯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之后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进行了解释与扩充。报告中指出国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发展目标,即促进生产空间的高效性、改善生活空间的宜居性、提高生态空间的宜人性。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生态、低碳和绿色发展。这一理念最初为解决土地空间规划而提出,期望重视土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将三者协调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从“三生”角度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对乡村的“三生”空间进行规划与景观设计,以实现乡村“三生”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以“三生”空间为基底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合理规划对城、镇、乡的各方面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如今人们对园林景观实践的探索正在逐渐走向系统性与整体性。随着园林景观建设愈加重视可持续性发展,如何体现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从规划到设计、实施层面的具体策略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因此,园林景观建设也需要赋予全新的理念。本文提出的“三生”理念的视角实际上是园林景观建设的一种新思路,不同于之前的研究,将研究方向集中在国土空间或乡村规划的领域,而是从“三生”理念中提取了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的元素对可持续景观设计进行思考,从园林景观功能出发,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将三生理念与园林景观建设相结合。

可持续园林景观包含两方面内涵,即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环境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提供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保护已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可持续园林设计的重要基础,这使得可持续设计的环境、经济、社会的目标更加明确。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可视为自然经济与景观功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概念的出现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欧洲景观研究及一些引领性的相关著作。在产生之初,生态系统服务仅是一种学术概念,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所具有的潜在功能与使用性。其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估(2005)是迄今为止除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以外,对生态系统及生产力最全面的研究。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总结为四项:(1)支持服务,指土壤形成、光和作用与维持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2)供给服务,包括生态系统本身或其他帮助形成的产物;(3)调节服务,指对某些特定领域与环节产生影响,如缓解洪水的危险,土壤过滤改善地下水水质,通过树木、绿地等减少有害物集聚;(4)文化服务,主要指绿地的功能,使人们接触、感受自然,起到休闲娱乐空间的功能,与此同时,让人获得对环境与文化的认知。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园林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应具备并持续提供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具体内容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2)保护生物多样性;(3)维持土壤自然性能;(4)减缓自然灾害;(5)休闲娱乐;(6)精神保障等。

从“三生”理念出发,生态、生产、生活是园林景观的三个视角,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生态是基础,园林景观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载体;生产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园林景观中的生产是历经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产物;另一方面,园林景观的生产也包括提供空间资源、提供环境资源,保持资源的输出与循环,转换为经济效益,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则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园林景观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共场所,是人们进行休闲、娱乐、教育、思考、修养等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根据园林功能内涵来看,生态系统服务中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个类型的服务功能与“三生”理念中三个要素可进行相互对应(表1)。

由此看来,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应具备的功能与生态、生产、生活的内涵也是相对应的(图1),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的。那么,在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三生”政策的背景下,基于“三生”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也可成为可持续园林景观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三生”理念在可持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是处于社会、经济、环境交叉点上的少数学科之一,是多学科理论交融的复杂系统,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硏究视角,建构研究框架,是研究得以成功的前提和保障。本文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维度的框架,“三生”中生产、生活、生态是立足于“人”这个核心,提纲挈领地描述园林景观中人与环境间需求与制约的完整关系的三个要素。在宏观层面把人类物质利用活动与其环境间的需求与限制关系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有助于达成生态文明建设和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园林景观的“生态”视角来讲,生态性体现在土壤保持、水资源涵养、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也表现在可以为人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生产食品等,实现物质的循环,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它受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限制。园林景观生态是人类、动植物等存在、发展和发挥功能的物质环境基础。

从园林景观的“生产”视角看,是对生态、生活功能的更深层次拓展,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其内涵也超越了它本身的“生产”(即第一产业)的涵义,而衍生为在园林及其相关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可实现时间、空间上生态可持续与经济可持续的双收益。总结来说,园林景观的“生产”是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多的可持续的输出,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节约成本、美化环境、传承文化、增加经济效益等特征。

从园林景观的“生活”视角来讲,园林景观中的生活是人类在园林景观中的活动,不仅提供人们的游憩场所与观察自然的机会,使得人们从情感与感知方面接触自然,并且同时具有舒缓心理压力、保健身体的重要作用。除了休闲功能以外,还具有自然、文化体验空间、保健、精神保障等重要功能。

“三生”理念应用于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时,生态、生产、生活三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融、包容的。从“三生”的角度来看,超过90%的园林景观空间存在双重或三重功能,多功能性十分显著。生态、生产、生活的多功能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原本功能单一而造成的景观失衡。因此,对设计场地进行合理分析与综合权衡是不同类型、功能园林景观空间合理、有目的地设计的客观要求。生态常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可加入生产性设计、生活性设计,形成共融的“三生一体”的园林景观设计;同样的,由于场地的限制因素,不同场地会存在功能之间的权衡,因此也可以生产性或生活性设计为主,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比重的“三生”融合园林景观设计(图2),在需求与矛盾之下,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提升人民所期待的生活品质,实现生态良好、注重人文关怀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02

基于“三生”理念的可持续

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一)生态性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生态性园林景观设计是以生态可持续为目的的设计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可以发现,自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发展到现在,一直秉承着“师法自然”的生态理念,而国外学者则在不断丰富生态学理念,并衍生出自然式、保护式、恢复式、乡土式这四种生态设计模式的倾向。因此,本节从生态可持续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理念与研究成果,以场地需求为根据,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要诉求,提出以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模仿展示生态系统为目的的三种生态设计模式,即恢复型、保护型、仿生型。

1.恢复型设计

在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下,为治理与改善被过度使用与被污染生态环境,生态恢复型设计就此产生。总的来说,恢复型设计是以全面改善与修复生态系统服务为最终目标,使用科学(物理、生物、化学、农业等)技术,具体表现为土壤的净化与改良、废弃材料的再利用、净化水质、原有植被保护与恢复、植物群落再营建等形式,最终达到可自我更新,重新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目的。

2.保护型设计

保护型设计是西方景观生态设计思想的主要体现,常应用于生态环境较好并需要维护的区域,或是具有保护意义的区域,如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等。它适用于大多园林环境,主要通过对场所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分析,采取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以此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型设计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资源保护、历史遗迹保护等。其中保护物种、保护物种所需空间、保护支持物种的自然环境尤为重要。

3.仿生型设计

仿生型设计不同于传统的生态设计,是以模仿自然生境而形成的设计方法。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生产、发展的基础,自古开始,先辈就敬畏大自然,并向其学习与寻求灵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更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节提出的仿生型设计的主要理念是从形式与内涵上都学习、模仿自然,立足于将自然的特征、形式等进行合理创新、改进后引入园林的半人工环境。在设计时应对设计场所的自身条件、小环境状况、植被群落状况、地方自然史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尊重地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使用乡土材料,使设计与当地环境相协调,并使其具有地域景观特色。

(二)生产性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生产性景观设计是为了实现园林经济可持续(Economic sustainability)而形成的设计方法。本节将以园林景观中通过人类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生产性园林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于园林景观中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土地生产性”,而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尺度中有不同形式的体现,因此,本节以经济效益的来源作为分类的依据,将生产性园林景观设计分为种植型、三产型、节约型三个类型。

1.种植型设计

种植型生产性景观,是以作物种植而形成的具有物质输出并伴有经济收入的景观类型,并体现出审美性、体验性、经济性、文化性等多种特性。这类型景观主要应用于公园绿地、居住区、屋顶花园、乡村区域等各类型场所。其主要资源来自于粮食作物、花卉作物、茶作物、药作物、蔬果作物等具有物质输出功能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性作物一般都是可食用、需要人工维护、运营,在具有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的基础上,最终能带来经济收益的资源。

2.三产型设计

三产型生产性园林景观,是以园林相关企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类型。这些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产业形式有效应用了园林景观的经济价值。场地可通过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与地方产业进行整合与开发,充分利用耕、林、牧、渔等要素,形成景观良好的风景区或休闲文化游览地,为人们提供活动、旅游的去处,刺激消费,进而拉动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因此,三产型生产性景观应立足于场地的优势,合理制定开发计划,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在营造良好景观的前提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3.节约型设计

节约型生产性园林景观,是利用尽量低的经济成本,减少园林景观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投入,营建具有生产效益,即提供空间资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供环境资源(水源、土壤等),具有资源输出与循环的景观。与上文所提出的具有经济收入的生产型园林景观不同,这一类型是从经济节约角度进行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单纯追求降低经济投入,而是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期望建设低造价成本与低环境影响的园林景观,实现与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生活性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生活性园林景观设计是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Social sustainability)而形成的设计方法。本文定义“生活性园林景观设计”:为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使得人类可在园林(户外)空间中进行舒适自在的活动、合理愉悦的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感受文化而形成的景观设计方式。生活性园林景观设计是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为目的的设计,本节根据人类的生理、心理需求,将生活性园林景观设计分为舒适型、保健型、文化型三类。

(一)舒适型设计

人类的舒适感来自于多方面的反馈,舒适的园林景观起到激发人性中的美好情感的作用。舒适型设计是基于人的需求及生活习惯等,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对于园林环境来说,其色彩、空间、形式、尺度都是影响舒适感的重要因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舒适型园林设计应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这些基本需求。因此舒适型设计首要保证的是场所的安全性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即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其次,园林空间的设计应遵循人体工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要求,为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如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等不同类型,为社交需求与独处需求创造条件;并且考虑人们的环境认同感,在设计时多应用地方材料、地域性树种,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让人们感受到场所归属感,满足使用者的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

(二)保健型设计

保健型设计可理解为“保证并维护健康”的设计。场所对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并减少噪声与污染等。因此,园林景观空间如何真正惠及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发挥园林中保健因素的作用是保健型设计的关键。园林空间在促进大众健身活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安全、便捷、舒适的环境提供了散步、骑行、锻炼的良好空间。同时,与自然接触可以使人缓解精神疲劳、释放生活压力,调节与改善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园林景观的疗养康复功能及提供人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至关重要。

(三)文化型设计

可持续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化的可持续性。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园林中的文化体现在对场所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合理再利用,表达历史人文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型园林景观内涵丰富,可向使用者传达场所的故事,与使用者建立精神上的沟通,满足人们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另外,表达地域性历史人文特点的场所更容易给人们带来主人翁意识,对园林的长期使用、保护、管理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陈波博士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