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法自然:浙派园林基本理论——立体自然观
  发布时间:2021-06-07 10:35   来源: 城市怎么办

01

风景园林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乃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线索。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关系根据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程度动态变化,朝着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方向前进。人类通过经验总结,将人对自然的认知总结为自然观,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引导和启发人类对事物本源的思考和对事物未来创新发展规律的摸索。自然观是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进程,也反作用于当代各领域的发展中。

历史中人类自然观以神话、宗教、科学技术、人类价值观等呈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以及风景园林的发展。如西方自然观经历了希腊自然观、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自然观,到现代自然观,是基于时代价值观的革命,人类对自然需求的改变。社会形态变化带来自然观的改变,在园林景观上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希腊自然观影响下的园林被赋予了宗教和神圣的色彩,景观本身具有叙事性,表达了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然观主张自然是机械的,于是在风景园林领域里,理性的分析和奇巧的设计成为主流,以人的意志为中心,对自然进行摆布。现代自然观包含生命概念、现代物理学和现代宇宙论,是建立在生物学、生态学和系统论研究上的自然观。现代自然观是一种系统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不同层级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全球生态环境和地域特征日益得到重视,前卫艺术、高新科技多层次地融合到园林中来,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愈加多元化。

由此可见,自然观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对自然的选择与改变,而人类对于自然观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社会形态变革与各领域的发展需求增加而深入。

(二)风景园林自然观的演变

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生态思想,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生态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面临全球化的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的发展是人们对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的反思。在园林范畴内,生态自然观主要集中于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景观营造,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园林景观不再以视觉享受、功能满足为最终目的,而是上升到了平衡生态系统、改善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高度。

生态自然观是后工业时代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觉醒,是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而提出的宏观自然观。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新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涌现,不同的改造角色有着不一样的自然观。风景园林师是自然的直接改造者,他们对自然有着最直观的认识,关于新的自然观提出的需求也在实践过程中日益彰显。当前国内对于自然认知的定性研究少之又少,但从众多文章中对更全面看待自然的呼吁来看,自然认知研究的重要性已引起园林行业的普遍重视。

目前对自然的认知已不局限于“自然=大自然”,各学科的发展赋予了自然多维度的含义,以应对人与自然日渐复杂的关系。从古至今,自然观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进化,生态自然观是如今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自然观。风景园林是一门时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在发展进程中督促着自然观的更新与变革。

生态文明时代的自然观发展跳不出“生态”这一概念,生态文明贯穿着整个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局限在“生态”这一范畴,当代学者对自然的多元解读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更多可能,追求生态平衡不是终点,不断的更新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含义,促使着未来风景园林道路上更多新自然观的提出。作为中国现代园林的核心造园理念,近自然园林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然的本质,将自然的变化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等考虑在内,形成一种全面的自然观,让近自然园林的营造有章可循。

02

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

(一)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的构建

丰富自然的内涵有助于具体学科的发展,使人类有意识、有计划地对自然做出改造。新自然观不是凭空提出新颖抓眼球的概念,而是基于当前的自然观,结合新时代的要求,为未来园林发展提供新的自然观基础。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提出风景园林的“立体自然观”(图1),将自然分为四个类型:第一自然为原始的自然(天然景观),第二自然为改造的自然(乡村与农业景观),第三自然为再现的自然(城市园林景观),第四自然为想象的自然(文学作品与虚拟景观)。

从图1可见,在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中,前人谈到的天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园林景观之外,人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位置,人的需求、人的想法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在近自然园林景观营造范畴内,想象的自然也是自然新含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是自然中的生命体,是最具有智慧以及改造自然能力的生物。在人类仅仅几百万年的发展历史中,对存在几十亿年的自然进行了无法磨灭与逆转的改造,发展出了前所未有的先进社会。自然也对人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人是属于自然的,不论是人类本体,还是人类社会与文化艺术产物,都是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构建不仅仅存在于现实当中,还存在于文化以及人类的思想当中。不论是书画、诗词,还是现代园林中已建成的景观,都能看见人类对自然的憧憬与想象。想象的自然是人类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与表达。原生的自然虽具有平衡的生态、优美的景色,但现代人类无法居住在其中,人类的生活还需要生产性、社交性、文化性、便捷性、舒适性等等。因此,人类对宜居环境的向往与追求体现出了现代园林景观的不足与缺陷,解决这些缺陷也是新时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一大目标,想象的自然的提出也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今,在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改善人类生存与居住环境被视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马不停蹄地向前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平衡点也不断改变,我们应当认清当前生态形势,把握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更全面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当前面对的环境危机形式严峻,风景园林学的实践不应停留在“面子工程”上,按部就班地搬运景观符号只会复刻出没有特色、缺乏生机的画面式景观。无视原有基础,千篇一律的造园手法,机械式的“美化城市”只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风景园林师不仅仅扮演着城乡美容师的角色,还应该具有灵敏的专业嗅觉,捕捉当下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根据当前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时地反思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及时地更新对自然的认知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近自然园林”理念为指导的“浙派园林”是未来园林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建立一个生态性、文化性、社会性并存的系统,将“近自然”整理明确为一套园林理论体系,从而指导着浙派园林营造走向更科学的新纪元。

(二)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的涵义

第一自然也就是天然景观形态,没有受到人类的干扰,遵循原始的自然演替法则。现存的原始自然已经很难寻觅,因此,可以将人迹罕至的自然植被(自然植物景观)以及荒野作为第一自然的代表。自然植物景观是指处于原生状态或很少受人类干扰的次生状态的植物景观,多以植物群落的形式出现,它的形成基本上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而荒野是指人类很少或没有进入的那部分自然环境。荒野目前已成为自然保护主义者和风景园林师重点关注的一个对象。

第二自然是人类为了生存对自然进行的适度改造而形成的生产景观,也可以理解为乡村景观或农业景观,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最早的半人工自然。乡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居住和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是乡村的两个基本功能,这两种功能的需要势必要对原有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说,乡村的自然环境是经过人类劳动影响而“改造”过的自然。在改造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不可忽视:一是功利的需求;二是审美的需求(一种粗朴的、半自觉的审美)。

第三自然表现为历朝历代的传统园林以及当今的园林景观,这类自然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园林景观(包括传统的、现代的)是经过人为设计后“再现的自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这类自然不仅与第二自然一样具有现实实用性,还是人们以美学为目的而建造的自然,最初往往是对第一、二自然的简单模仿,或是再现、抽象。这类自然中不仅包括为休闲娱乐和景观效果而建造的园林绿地,还包括目前新兴的功能型绿地,如修复型绿地、生态型绿地、疗养型绿地等,是人工主导的自然。

第四自然是人类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与表达。从当代艺术理论分析,诗是流动的一维时间艺术,画是静止的二维平面艺术,风景园林将诗、画两者的特质结合,凭借规划设计师的想象,与现代数字化设计手段的辅助,而构成时空一体的艺术。这种借助于诗、画、园耦合互动,引发人们风景园林感受的“时空转换”,正是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本质和灵魂。

这四类自然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逐步认知过程,也是大自然从原始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的痕迹。这样的分类不仅仅是根据历史发展过程划分的,当前,这四类自然还是同时存在的,代表着不同区域的环境。第一自然主要是当前人类还无法或鲜有触及开发的地段,如原始森林、原始次生林、疏林草原、高山草甸、戈壁沙滩、沼泽湖泊等原生环境。第二自然主要包括村落、村野、农耕、田园等景观,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区域。第三自然主要包括当前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园林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等。第四自然是基于人的文化、需求与感知等综合因素而产生的潜在的自然,是对现实自然的提炼与加工,是人类对更舒适、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体现为与园林景观有关的文学作品、诗词书画和数字化景观。

(三)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中各类自然的特性

以科学的方式认识自然,是有效模拟自然的前提。从现代近自然园林景观营造的角度来看,每一类自然都有可供借鉴模仿的特性,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也体现了全面认识自然的重要性。本文提出的四类自然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深刻反映了人与生态环境(传统的天地)之间的关系(图1)。可见,对四类自然各自特性的认识,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思想加以阐述。《易经·说卦》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大意是说,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思想。这个思想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下面从近自然园林景观营造的角度,探讨立体自然观中各种自然的特性。

第一自然秉承“天之道”,清静无为,浑然天成,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自然法则、符合自然规律,这体现出近自然园林营造的生态性(也叫科学性)。近自然园林景观营造主要模仿其原始的法则、山水之美与稳定的植物关系。第一自然中的山水之美是地球几十亿年地质变化、风力雕刻、气候影响沉淀下来的稳定景观模式,自然雨水渗透与蒸发、河水溪流的流向、地域性的土壤酸碱度等自然法则维持着第一自然景观的稳定。近自然园林景观在形式上模仿第一自然的自然山水形式,通过堆土置石、开源引流打造微缩的山水景观,同时在建造过程中遵循自然法则,在铺设园林铺装时考虑渗透与蒸发,布置植物景观时考虑光照、土壤等条件等。第一自然中的植物群落是经过几百年的自然演替形成的顶级群落,是稳定的自然植被。这其中包含了区域内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的配比、关系、能量流动,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要营造近自然园林景观,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即要模仿第一自然的植物结构、植物外貌与植物的种间关系。在实际应用中,模拟第一自然的种植设计首选乡土树种,经过自然选择的乡土植物常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并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其次,模拟第一自然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省略了自然演替的过程,培育引种新树种替代自然中的野生物种,在城市中形成近自然植物景观,在短时间内达到或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第二自然秉承“地之道”,承载万物,孕育众生,其中包含了自然与人文,也就是农耕自然与农耕文化,以生态性为主,同时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诗句中描绘的情景充分体现出回归乡村田园是人们心理情感上的归宿和理想境界。作为第二自然的乡村田园和农耕景观,如稻田、梯田、鱼塘等,成为现代近自然园林景观营造中需要积极借鉴的对象。植物的成活率与生长势是优良景观的基础,第二自然主要是以农林业组成,以生产为主,这种模式下的植物成活率很高,因此其植被种植方式与种植技术、对土壤的处理、肥料的选择与施肥方法、灌溉方式与水质选择、后期的养护管理,乃至建国初期党中央提出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以“适树、混交、异龄、择伐”等为特征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等都是值得近自然园林营造时学习和借鉴的。

第三自然秉承“人之道”,重点关注“人的生理层面”,通过营造人工山水、建设园林景观,满足人的观赏与生活需求,以艺术性为主,同时兼具生态性与人文性。从古至今,对自然的渴望是人类营造园林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复杂规则的欧洲古典园林、写意山水的中国传统园林,还是现代各种风格的园林作品,都是人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体现。通过象征、模拟、缩景的手法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将自然在合理的范围内再现为更符合人类生活、审美、精神期待的形式,这正是第三自然的核心。在近自然园林营造过程中,应当积极吸收先进的造园理念,学习优秀的造园手法,结合景观美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营造符合当代人需求的园林景观。

第四自然也秉承“人之道”,但重点关注“人的心理层面”,通过塑造人类向往的美好人居环境,满足人的心理和精神追求,以人文性为主,同时兼具生态性与艺术性。中国风景园林崇尚山水,不论是从物质环境还是精神活动的角度,都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壮丽的自然山水寄托了人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具有主观精神的美学与哲学意义。时代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与眼界,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对自然山水的寄托、移情,通过创造自然抒发情感的手法都发生了改变,因此第四自然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生态能源危机、拥挤的居住出行环境更是持续刺激着城市人对自然的渴望。现代城市人也需要可以寄托情感、抒发胸意的山水,借助诗情画意的描述、暗示、诱导,结合自身感受、文化素养、伦理观念等,各抒己见,赋诗感怀,丰富城市景观的文化性。此外,蓬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的想象插上了翅膀,虚拟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园林景观营造的颠覆性变革。第四自然不受场地与时间的限制,其内在的形象随着人们的教育背景、生活喜好、想象力,以及科技手段等不同而变化,是一种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精神自然。

总结了基于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的浙派园林营造理论,可见,“近自然园林”理念指导下的“浙派园林”风格是建立在风景园林“立体自然观”基础之上的基本园林范式;浙派园林风格提倡的“师法自然”是广泛包容四类自然内涵,兼顾生态性、艺术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核心造园理法。

【作者简介】陈波博士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