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优秀文化、思想、艺术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与欣赏。中国传统园林由人所构建,旨在再现自然,同时渗透着传统文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价值观等观念与思想,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
目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儒、释、道这三种主流思想,而对这些哲学思想影响下的造园理念没有更多研究。同时,现代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与西方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目前尚未有人加以论述。因此,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西方生态主义思想两方面入手,对中国传统与现代园林造园思想进行梳理,旨在系统探究中国园林造园理念的源流与发展,挖掘以浙派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造园理念的共同精神内涵。
0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传统园林造园理念
(一)传统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儒、释、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三家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影响并渗透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哲学自然观。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在相互的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场和特质的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直接产生了相应的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理念(表1),进而对于中国园林的内容、形式、结构、艺术手法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造园理念影响下的造园特色
综上所述,造园理念是中国园林的核心,造园过程中各造园要素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中国传统园林中独有的理念。深受儒、释、道哲学流派及其衍生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形成了以“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为主旨的系列造园理念。在这些理念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体现出四个方面的造园特色。
1.道法自然,万物一体
中国园林在营构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均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努力突出自然美,避免形式上的齐整,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原则。
2.巧于因借,虚实相生
造园家运用“借景”、“虚景”等造景手法使得园林曲折回环而变幻莫测。借景手法的目的是借景言情,它将自然与生活紧密相连,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美的层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贯通境界。
3.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中国园林既追求自然天成之美,又以诗画入园,诗情画意,互为渗透,融而为一,形成“园中有诗画”的境界,使得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体悟出“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张璪提出的绘画理念。画理如此,园林建造亦是同理。中国园林是感性的、主观的写意,通过对自然及其景观元素的类型化、抽象化,将造园者赋予园林的精神传递给游园者。人们复杂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的朝夕变化常会引起共鸣,自然美景与生活图景的交融,形成融合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诗画意境的可居可游的园林空间。
02
中西方哲学思想共同影响下的现代园林造园理念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现代造园理念
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对人居环境的精神价值诉求越来越高,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园林造园理念为根本。传统园林造园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发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多有体现。很多学者从传统园林中借鉴吸收其优秀成分并演绎出丰富多样的现代园林造园理念(表2),指导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创造出和谐、自然、符合国人审美需要的“宜人”景观环境。因此,现代园林造园理念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识和思考,是对传统园林造园理念的扬弃和创新。
(二)西方生态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现代生态造园理念
生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以生态学为学理基础,是人类对有生命的物种之间的关系、不同物种之间的联系以及物种与物理和生物环境的系统把握。20世纪以来,源于对城市快速扩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担忧,生态学和生态主义思想成为园林领域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对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生态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园林景观从单纯关注美学理念逐渐走向生态理念的途径。受其影响,我国园林界众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各自的生态造园理念。
1.生态园林
早在1986年,在“城市绿地系统、植物造景与城市生态学”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的“生态园林”概念,是我国园林界结合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提出的新概念,目的是为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生态园林是指着重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出发,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立城市绿化系统,在单体园林中科学地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达到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绿化方案与措施。以程绪珂先生为代表的园林专家学者,在多年来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生态园林的理念与营造技术,提出了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园林绿化建设途径。
2.低碳园林
2005年2月16日,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理念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低碳园林”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园林”的本质是围绕“碳”展开的,低碳排、高碳汇是其精髓,园林是基础,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类型绿地和场地条件的合理布置,降低城市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3.节约型园林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在2006年8月的“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上,原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倡议。所谓“节约型园林”,就是指以最少的地、最少的钱、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绿化模式,包括节地、节材、节水、节土、节能、节力等6种类型。
综上所述,以上西方生态主义思想影响下出现的几种现代园林生态造园理念虽有些许不同,但都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核心,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引领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近自然园林理念的涵义与地位
早在2005年,祁新华等学者针对国内园林建设的一些反自然现象,借鉴近自然林业思想,提出了“近自然园林”的新概念和理论支撑体系,阐释了近自然园林的科学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近自然园林的营造原则和实现途径。十多年来,园林领域专家学者对近自然园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总的来说,创新性的成果不多。目前普遍认为,近自然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经验,在城区和城郊范围内,以园林学、生态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营造以乡土植物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具有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结构稳定、具有自我演替能力的地带性园林系统。因此,近自然园林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①以乡土植物为主,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地域特色明显;②选择和配置植物物种合理,植物群落具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能有效发挥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③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合理,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自我演替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逐渐远离原生态的自然形态,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之情与回归的期望却与日俱增。“自然”被认为是美的终极标准;“自然”被认为是节约的和科学的;“自然”被认为是环保的和健康的……“如何有效地实现风景园林的师法自然?”这是摆在现代风景园林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中国核心造园理念“师法自然”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对自然的照搬照抄,园林是人类对自然的模拟和再造,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合理加入人的需求,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体营造一个和谐共处的“近自然”环境,这就是“近自然园林”概念提出的初衷。中国园林的理想表现形式是将自然的存在与人文精神的需求融合起来以达到“近自然”的理想状态。由此可见,“近自然”应当作为中国现代园林的最重要的造园特色。
近自然园林与生态园林相比,二者都是通过园林绿地合理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生态园林主要关注园林的生态性,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园林绿地进行全过程调控,且人为痕迹明显。而近自然园林既关注园林的生态性,也关注其艺术性、文化性等方面,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营造园林绿地,且前期人工调控多一些,后期植物定植后,尽可能减少人为调控,利用自然群落的自身力量进行演替,人为痕迹较轻。因此,近自然园林实际上成为生态园林的扩展和提高(图1)。近自然园林理念与前几种现代园林生态造园理念都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或西方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近自然园林”通过“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再现自然”等途径,使得园林在功能上能够同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与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这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园林景观建设应严格遵从、大力发扬的理念。在这个意义上,以真山真水为特色的“浙派园林”风格即是一种典型的“近自然园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生态文明新时代,近自然园林理念指导下的浙派园林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风采。
【作者简介】陈波博士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