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甲南浔:浙派园林传统名园之“小莲庄”
  发布时间:2021-05-24 10:10   来源:城市怎么办

小莲庄坐落于湖州市南浔镇的鹧鸪湖畔万古桥西。南浔水网纵横交错,使其在清代便成为了浙北通往上海的交通要道,同时由于南浔丝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因丝致富的商人。这些富商经济富足,有着非文人可比的造园实力,而且普遍有着向文人学习的思想追求。小莲庄就是原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园和家庙,俗称“刘庄”,因元代赵孟頫曾在湖州修建“莲花庄”,刘氏仰慕其才名,故改名“小莲庄”。小莲庄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历时近四十年,凝结了刘镛及其子孙三代人的造园追求。小莲庄主要分为家庙、义庄以及园林三个部分。园林部分又以围墙、假山相隔,分为了内园和外园。

01

水乡韵味,空间有序

《小莲庄记略》中说道:“庄址向属长生寺,寺创于宋建炎中。隔河有精舍曰‘挂瓢居’。前临荷池,俗名‘鱼池泾’。盛夏多做茶寮。”可见小莲庄选址村庄地,在造园之初园内有一处水洼,古名“鱼池泾”。园主人因地制宜,将小莲庄的“宅”规划在东边;“园”以改造后的荷池为园林中心,点缀一些风景建筑,位于西面。

由于明清南浔水网纵横,当时富商的园林营造在南浔蔚然成风。“小镇千家抱水园,南浔贾客舟中市”,可见,在南浔形成了以舟代步的游赏形式,这种形式在浙北的湖州、嘉兴较多,其他地方很难见到。小莲庄北面濒临鹧鸪溪,进入步行入口向东前行,是一条开敞的游廊,走到底可以看见现存砖牌坊就是明清时期的码头所在,也是小莲庄的正门,访客一般从这里入园。如此入口形式,既有陆路之藏,又得水路之显,充满了浙北的水乡气息。

廊的尽头有一面墙,向南走可见一座以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假山空透可隐隐望见背后的莲池,经过逼仄的碑刻长廊,就步入了全园园林部分。这部分围绕荷花池展开,空间时收时放,在净香诗窟变得开敞一些,可透过西式的窗花望见荷池;再往前步行到一水榭,四面透风,仅有简单的挂落,视野越发广阔,可赏近处的荷花,远眺正对的五曲桥。从东升阁后绕行,顺着碑刻长廊进入一个有半亭的院落,空间再一次被收束。之后由曲廊连接,这种“抑”的感觉被推到顶峰后,荷池的景象慢慢重现在眼前,直至退修小榭,可望见对岸正对的六角亭,让人顿觉豁然开朗,水面则开阔好似村景。继续前行,站在五曲桥上,可望见西岸的建筑鳞次栉比,各样式的屋顶构成了层次丰富的天际线。之后的游线较前半段简单明快,不再有曲折的廊轩组合,仅仅是一处牌坊和一处六角亭的点景,虚实对比,也别有一番韵味。

02

园中有园,景中寓理

在靠近听雨亭时,南侧通透的廊变成了开花窗的围墙。五曲桥将水尾与大水面分割,与听雨亭、钓鱼台以及背靠东面的湖石假山,形成了一个较小的开放空间——内园。内园的门开在南侧,让人顿悟原先透过花窗所见到的景致果然是另一番天地,这种园中有园的做法多见于同时期的皇家园林,在私家园中是极少的。

内园的风格与外园所展现的荷池乡野之风不同,更多的是传统的山水审美。园内有一处掩醉轩,不妨猜想这是园主人在造园之初就希望拥有的一处与外园隔绝的小园,或许是其追求与世同醉或是醉里求醒独特生活的一隅清净之地。在精心打造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造园者又别出心裁。外园的景观几乎都是在平面展开,追求游赏过程中的步移景异,而内园则更注重登临假山时曲折蜿蜒纵向上的不同体验。内外水系相连,内园以湖石堆砌的土石假山为中心,湖石瘦皱透漏的特点本身就像自然山体中的峰峦洞壑,又架以飞桥、蹬道,令人仿佛真的行走在自然山体之间一般,园主在山上遍植五角枫,取杜牧《山行》的意境。崎岖向上,至山顶有一座放鹤亭,可以俯瞰全园,又能眺望园外桑陌;自西线下山,临水又设有轿亭,周围古木交柯,流水潺潺,又可透过花窗看见外园满池荷叶。山水俯仰之间,是园主人如同文人一般渴望闲恬生活的情节。

03

园商结合,中西合璧

小莲庄只是南浔众多私家园林中的一个代表。商人园林较文人园林相比更为华丽阔绰,在园林中有着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在小莲庄中,外园充满着乡村田园之气,内园风格迥然于外园,更显山林隐居氛围;并且在功能上,有着对外开放,供全村人游览、饮茶、祭祀的功能,更具有贴近公共园林的开放性。在小莲庄中更多地显现出富商作为全村人中较为富庶阶层对财富的彰显和炫耀。丝绢业繁荣的经济发展以及由于经商与沪地的来往密切,促进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西洋元素被当作当时时髦的元素被运用到园林中。东升阁背湖一面为传统的灰瓦白墙江南建筑风格;而临湖的一面则是欧式的红砖结合了落地门窗的欧式风格;园东北角的牌坊出现了罗马的柱式风格;同时,出现了铁艺栏杆、彩色玻璃、红砖、白铁皮等西式建筑要素及建筑材料。在小莲庄内,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要素与材料,在造园者的巧思之下与全园古朴雅致景观相得益彰。除此之外,园中的大型假山,以及几处造型精美的湖石、石笋,极有可能是园主人极为得意的私藏品。

【作者简介】陈波博士 浙江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副主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