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的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1-05-24 10:09   来源:城市怎么办

在环境资源约束问题不断凸显的城市进程中,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大都市面临的共同课题。有关数据显示,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城市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却产生了全球72%的温室气体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二氧化碳排放形势严峻。如何改善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用能向低碳绿色的方向发展,已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重要议题。

数字化与绿色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中国不断转变的经济形势,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崇,城市在发展期间需要合理选择绿色发展道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绿色发展道路。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并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专题研究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在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城市是人员居住、生产活动、消费行为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碳排放最主要的发生地,绿色发展、数字发展、安全发展的重点都在城市。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一趋势还将持续。

根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研究分析,“碳中和”将带来2020-2060年平均每年万亿以上的绿色经济投资,和届时约7万亿的年产值规模。与此同时,“碳中和”还将会拉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自动驾驶,能源互联等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储能等新兴能源产业也会带来巨大的提升。到2030 年,全国低碳产业的投资有望达到23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将超过16%。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将会大量集中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等方面。数字化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将会构筑起“数字与绿色共舞,经济与社会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吸收(抵消)因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使之达到零排放的环保状态。碳中和计算罗盘,是利用罗盘的旋转功能显示各类日常行为在不同计量单位上的碳足迹数量及不同数量的树木固碳的能力。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城市绿色之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开始显现。传统发展观重发展速度和规模,轻发展效益和质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则是要依托数字化、智慧化的手段,有效破解城市病问题、提高城镇化质量。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碳达峰”的窗口期和关键期,城市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载体,未来城市的发展既要绿色化,也要数字化,更要促进“两化”融合。绿色化、数字化“两化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要构建数字化与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生态体系。城市数字化经历了从智慧城市到数字政府再到新型智慧城市这样的发展历程后,资源集约、环境保护,绿色可持续成为了城市数字化的新发展方向。

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引入智慧技术,将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对水、能源、土地等资源的科学规划和智能化管理,才能有效缓解城市发展的资源瓶颈压力,解决资源总量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并有效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效率,提高城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在政府服务方面,则要实现智能互联、数据共享。通过建立以CIM、GIS、BIM、IOT技术为核心的绿色数字城市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集成、关联各类数据以及泛在信息,建立从室内到室外、从地上到地下、从单体到城市、从二维到三维、从现状到未来等数据的集成化管理体系,强调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一致性、互动性,充分发挥时空地理信息的核心引擎作用,建立万物互联、数据互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高效率、高质量、智慧化发展。

在产业发展方面,提供便捷的App微服务,将减少有碍绿色发展的重复消耗,形成工业互联网的绿色新生态链。绿色工业互联网专注的就是将大数据赋能到企业节能降耗和废物减排的生产过程中,改变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绿色工业互联网通过第一步安装在企业生产线云端上传感器的信息采集,再用人工智能“环境大脑”的分析处理,之后通过行业专家做出科学的分析决策,为企业制定出一整套解决方案。

进入“十四五”,面对新形势,城市发展也面临着在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下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的新挑战。只有立足城市发展实际,积极探索特色绿色发展新路径,才能形成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的齐头并进。

供稿:王莉萍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