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第一:浙派园林传统名园之“绮园”
  发布时间:2021-05-14 10:17   来源: 城市怎么办

绮园位于嘉兴市海盐县,为清末海盐商人冯瓒斋所建造,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叶。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文人彭绍贤在城南建造彭氏园“水同居”,这是海盐县城武原镇历史上最早的一座园林,园内茂林修竹,文人群集。清初毁于兵燹,朱彝尊的学生杨中纳在故址重修,命名为拙宜园,此时园内多兴修亭台楼阁等建筑。乾隆年间,黄燮清购得此园加以修葺,几年后又购入相邻的砚园废址。修缮后,两园极富山林野趣,古拙质朴,黄燮清也自号“两园主人”。后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两园皆毁于战乱。同治十年(1870年),冯瓒斋在“灌木园”的旧址上,自得古木参天,并移用废园拙宜园、砚园的精华山石,并添置些太湖石,修建了冯家花园。后又取“妆奁绮丽”之意,将其命名为“绮园”(图1)。建园之初,仅四进大宅三乐堂一处建筑。后又另辟地修建园林,此时基本的山水格局已经形成。民国时期又添建亭轩,增其趣味。陈从周先生曾评价绮园:“能颉顽苏扬两地园林,山水兼两者之长,故变化多而气魄大。但又无苏州之纤巧,扬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气候物质之天赋,文化艺术之能兼所致。”

01

布局疏朗,古意盎然

绮园虽是城市地,但周边河道纵横,海盐也不比杭州的闹市氛围,还是相对显得清幽。绮园在建造之初就园宅分离,其本身就是一个“园”。在布局上,以山水景色为主。从绮园现存的园林格局来看,基本以假山作为空间的分割,分为北区、中区、南区三个部分。其中南北两区较为奥幽,中区较为开阔。同时,全园可分为东山线、西水线两条游线,其中以堤作为连接水线和山线的过渡。绮园的天然野趣主要体现在山水结合之美,水体蜿蜒曲折,从南到北呈现池、溪、湖、潭不同的形态,贯穿全园,充满了自然的韵律之美。全园假山层峦叠嶂,洞壑幽深,特别是全园北部的假山气势磅礴,一直延续到园的中部。两条游线凭借各自不同的空间,使人在高低俯仰之间获得“山重水复”的游观感受,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程度地营造山林野趣。这也难怪陈从周先生说此园“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并称之为“浙中此园数第一”。

山水结合繁茂的植物配置,一眼望去仿佛身处自然之中。绮园在造园之初就重视植物,现存不到十五亩的绮园,植物覆盖面积将近五分之四,几乎全被树木覆盖,有紫藤、朴树、榆树、榉树、黄杨、皂荚、雀梅、香樟、梧桐、银杏等千余株,一百五十余树种。其中,有一株四百多年树龄的皂荚、一株三百多年历史的银杏,可见这两株古树在造园之时就存在园中,并且其所在位置分别是绮园中山北面和北山中部,可见园主人在造园之初就考虑了古树与假山叠石相互成景可达到的古木交柯的效果。

02

山水相依,园桥增色

绮园中山水相依的格局使得全园充满自然生趣。但将绮园中的山、水细部营造单独出来看,其中也是意匠无穷。绮园在叠石上土石结合,既有明早中期的石峰叠石,这些峰石多是园主人从明代故园拙宜园、砚园中移来的旧物,又兼具晚明以张南垣平冈小坂为代表的叠石。南部假山峰峦叠嶂,形成高崖与深潭夹道的自然效果。中部假山洞道结合,空间交错丰富,布置立体的游览路径,趣味无穷。北部假山别具匠心地开挖出深谷,四周悬崖绝壁,极大地丰富了假山的空间层次(图2)。

除此之外,绮园在理水上匠心独运。其中,以堤、桥分割水面的做法在浙北明清私家园林中可以说是首创。园主人汲取了杭州西湖的理水经验,将其格局仿在园中。湖中造了三桥二堤,使得水面有了空间对比,使之不但不显狭小,反而层次丰富。其中三座桥形式各不相同(图3)。其中罨画桥为圆拱桥(图4),像是浙北东部水网交织地区用于航船的高拱桥,同时其体量看似较大,在其功能上起到与月洞门相似的作用,既是障景分隔空间,使东侧单独成为一处狭长的水池,又通过圆拱框景,同时倒影借水中之景,其体量与位置之合宜,使得罨画桥成为全园的神来之笔。四剑桥跨过东边狭长的水池,与东面的假山步道相接。在设计上用扁状的菱形石做为桥墩,桥面凌驾于水面很高,整体上让人感觉空灵轻巧,像是四把剑入水。如此奇特的外形,在全国园林中也称得上是孤本,成为全园一处很好的点景。全园还有一处方池结合置石的景观,在浙北园林中也实属少见(图5)。

03

景题点睛,山水意境

明清时期由于园主的失意,暂停了园林建设,所以绮园在当时并无建筑。到民国时期,绮园修筑潭影轩、凌波水榭、滴翠亭、依云亭四处风景建筑,无住宅建筑。绮园在民国时期得名十景:别有洞天、潭影九曲、美人照镜、四剑探水、晨曦罨画、蝶来滴翠、海月小隐、古藤盘云、幽谷听琴、风荷揽榭。在其命名上可以看出潭影九曲、美人照镜、风荷揽榭是为水景,海月小隐、幽谷听琴是为山景,古藤盘云、风荷揽榭是为植物景观,多数景点皆以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命名,更显古韵。可见,浙北以西湖十景为核心的景题文化已渗透到私家园林的造园之中,可见民国时期造园者对于文学的追求,也可以看出景题文化已经成为时人审美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陈波博士 浙江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副主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