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江南:浙派园林传统名园之“安澜园”
  发布时间:2021-05-12 11:47   来源:城市怎么办

据考,安澜园园址在今浙江海宁盐官镇西北隅,本为南宋安化郡王王亢的故园。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海宁的陈氏兄弟相继考取功名,成为海宁首屈一指的官宦豪门。他们在王氏园的基础上重整园林,取名“隅园”,后人记述其“小大涧壑鸣,百道源相通。潭鱼跃新水,园竹抽春丛”,“名园复昭旷,百顷涵清池。珍木晚逾翠,凉吹夕骤枝”,不乏溢美之词,可见隅园在当时经修葺后焕发新机,富有野趣的景象。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陈氏的孙辈陈元龙借以编撰史书将隅园收为别业,在其耄耋之年终得告老还乡,告别官场,心愿初遂,便将隅园更名为“遂初园”。《海昌胜迹志》中记载:“……遂初园,……计地广六十余亩,池半之。泉石深邃,卉木古茂,为浙西园林之冠。”陈元龙殁后,为其子翰林院编修陈邦直所得。期间扩建园林广至百亩,“制崇简古”,园内有三十余景。因其为陈氏别墅,当地俗称为陈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南巡第一次到海宁,阅海塘后驻跸遂初园,取“顺其澜之安”之意,御书“安澜园”三字榜于门楣,遂初园自此更名为“安澜园”,之后乾隆连续三次南巡均到海宁驻安澜园。《南巡盛典》记载:“迨愚亭老人扩而益之,渐至百亩,楼观台树,供憩息、可眺游者三十余所,制崇简古,不事刻楼。”总的形容可以用二十四个字来概括:“镜水涟漪,楼台掩映,奇峰怪石,秀峭玲珑,古木修篁,苍翠蓊郁”。安澜园在乾隆时期乃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与南京瞻园、苏州狮子林、杭州小有天园并称。当时的苏州文学家沈复认为狮子林没有“山林之气”,游安澜园后认为,“余生平所历平地之园林,以此园为第一”,对安澜园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极高的评价了。

安澜园现已不存,但已有许多学者对其复原做出了一些尝试。贾珺在其论文《圆明园之安澜园与海宁陈氏园》中就曾以《南巡盛典》所附《安澜园图》和陈元龙的诗文为依据,同时参考其他园图和文献记载,对明清时期海宁安澜园的平面进行了复原。本文以该复原图为主要参考,结合历代文献、界画记载,对安澜园的造园特点进行分析。

01

城市山林,疏密有序

安澜园选址优越,园址虽在城市坊巷之内,但由于位于城西北一隅,在护城河边,闹中取幽,是十分典型的城市地。园的南面,是千年古刹唐代安国寺,殿宇宏伟,古树环绕。西南侧是延恩寺,俗称西寺,寺靠城墙,内有诸多景点。在安澜园的西侧和北侧,是建于唐代的盐官城墙,为安澜园山外的屏障。园东有元代奉真道院,安澜园东北角略显空旷,奉真道院正好被借入园中,填补空白。全园布局疏朗,大致可分为宅区和园区,宅区打造宅园景观;园区又可细分为山水景观、山林景观和田园景观。又充分发挥当地湖荡多的优势,全园打造“南池”、“东池”、“大池”、“西池”四处水池,其中“大池”区域最为开阔,另外三处水池池岸曲折逶迤,且面积较小,四池之间以涧、溪、沟等带状水系沟通,形成奥幽的氛围。

02

农耕之趣,皇家风采

安澜园全园显现出较为特别的农耕气息,其在整体布局上较为疏朗,且较多种植经济作物,如:菊圃、梅坡、梅岭、紫竹林、荷塘,甚至园内靠近城墙的西侧专门开辟了一大块菜地,有诗云:“瓜畴蔬圃堪供老。”《晚眺隅园》中写道:“于焉坐垂钓,自拟沧浪翁”,可见园中水池养鱼,并且用于垂钓;《又隅园七绝二首》:“便同洛涘思招隐,蟹舍鱼庄也是宫”,让人不由想起“鱼庄蟹舍一丛丛,湖上成村似画中”的农家景象。

安澜园除了保留农耕气息的特点外,还展现了皇家风采,这在同时期的浙北私家园林中是极其少见的。与其他浙北私家园林相比,安澜园的园林面积较大。其中建筑数量多,从入口的大门、御碑亭、仪门、安澜园门、二门再到乾隆南巡时太子住过的太子宫,进进深入。此外,太子宫作为园主人陈邦直曾经的住处,三进五楼五底,其规格之高让人感叹。在太子宫可望见一涧之隔的逍遥楼,曾是南巡时乾隆的办公之地,与环碧堂构成一组前厅后楼的建筑,五楼五底,重檐歇山顶。享受如此之高的礼制,可以说在同时期的私家园林中难寻第二处。尽管安澜园中建筑的类型多样,但园的面积要远远大于宅。由于在古代,园林的使用率其实并不高,主人大多还是生活在住宅。所以如此之大的园林面积需要的养护管理成本实在不容小觑。从安澜园的巨大体量就可见古人建园不仅仅是归隐的需求,同时彰显了在鼎盛时期陈家几代人的身份和地位。除整体布局外,其构思之巧在于细节。入口处显示了这曾是一处受到皇帝亲临并欣赏的园林,园中还广植榆树,掉落的榆钱寓意富贵,全园的住宅区彰显着一种非凡的气度和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起到以势夺人、以景制人的目的。随后深入园区,越来越显得休闲,可分为庭院景观、山水景观、山林景观、田园景观四大部分,各种园林要素不一而足,高潮迭起,令人神往。

03

园以文存,诗情画意

安澜园在太平天国时期尽毁,现只剩下东池和西池的遗址。清著名园林鉴赏家沈复也在其《浮生六记》中记载,游览陈氏安澜园,占地数百亩,重重叠叠楼阁之间用逼仄的道路和回廊连接,安澜园中的水池开阔,六曲形的桥架在其上。石头上爬满了青苔藤蔓,掩盖了雕琢的痕迹,并且其中古树参天,鸟鸣花落,就像进入了深山一样,这是人工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

园主人陈元龙在《遂初园诗序》中指出:“园无雕绘,无粉饰,无名花奇石,而池水竹木,幽雅古朴,悠然尘外”,以“幽雅古朴”见称,可见全园保存了明代园林的特色。诗中还为安澜园十八处景点赋诗,今人还可从诗中一窥当年安澜园中各处景点的诗情画意。如山林景观区的翠微亭、山楼,可从“石径滑苍苔,危栏四面开”、“山头亭子白云间,修竹卷松列翠鬟”中看出叠山之高、古韵之深;田园景观区的筠香馆“绿玉非无香,要在静时领”提出静观的游赏方式、竹深荷净“云深竹趣生,雨歇荷香定”,可见此区域多栽香味植物;山水景观区的倚石矶、环桥、金波桥等不同形式桥的出现也承载了点景、观景、障景的不同功能,漾月轩有文写道:“明镜未曾天上挂,冰轮先向水中涵”,提出借月景的借景手法;庭院景观区的静明书屋、曲水流觞,又可见充满豪气的私宅中也有园主人对于文人生活的向往之心。

【作者简介】陈波博士 浙江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副主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