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被称为“宋朝的生命线”,此语不仅出现自《运河:南宋都城临安的生命线》一文中,还出现在《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中,虽然只提到“浙东运河是南宋王朝的重要生命线”,但足以显示运河对宋王朝的重要作用。
01
北宋时期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宋代周,定都汴京,号东京开封府。此举虽承五代四朝建都开封之基,然“开封地平,四出诸道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而汴、蔡诸水参贯其中,东错毂击,蹄踵交道,舳舻衔尾,千里不绝,四通五达之郊也。故其地利战,自古号为战场”。建都于此,实与汉唐建都长安、洛阳形势大异。北宋定都汴京,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为重要的是汴京位于水陆交通之枢纽,接近东南财富之地,便于集运全国各地物资以养京师士庶和百万之兵。
汴京之所以成为大宋帝国的国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运河的影响。汴州自中唐以后,由于作为运河的枢纽,控制了运河的交通,从而也控制了唐帝国的命脉,唐代就曾有十万大军镇守。鉴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唐末朱温以汴州为根据地篡夺帝位,立汴为都。后唐先以洛阳为都,后又迁至汴梁。据《旧五代史·高祖记》:天福三年(938)十月,御扎曰“经年之挽粟飞刍,继日而劳民动众,常烦漕运,不给供需,今汴州水陆要冲,山河形胜,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益观宜便,俾生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为东京,置开封府”。同年十月“帝以大梁舟车所会便于漕运,建东京于汴州,复以汴州为开封府”。
开封作为都城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中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都城。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开封之兴起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王朝的兴衰与运河的通塞息息相关。
北宋历时较长,为进一步密切京师与全国各地经济、政治联系,修建了一批向四方辐射的运河,形成新的运河体系。它以汴河为骨干,包括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合称汴京四渠。并通过四渠,向南沟通了淮水、扬楚运河、长江、江南河等,向北沟通了济水、黄河、卫河(其前身为永济渠,但南端已东移至卫州境内)。
02
南宋时期
北宋灭亡后,金国渐渐占领北方地区,绍兴十一年(1141)的和议,确定了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宋金形成对峙之势。宋、金在政治、军事上的对立,使运河被切为两段,不再作为连接长江与黄河的水道。运河在过去数百年里维系南北的作用完全消失,淮河以北的水道,便渐渐湮塞废弃。但从润州到杭州的江南运河仍然保持其繁荣,成为南宋政权赖以存在的生命线。与此同时,浙东运河也越来越发挥出其重要作用,扬楚运河也间或使用。
南宋政权建立后,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于绍兴二年(1132),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安定下来,绍兴八年,正式定为行都(“行都”即“行在所”,亦就是皇帝临时居留地)。“都”前加一“行”字,意为临时安置,表示还要恢复故土,可这一“临安”之后,便再未徙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往被忽略,那就是杭州位于大运河南端,又在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和钱塘江三条水路的交汇点上,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运输条件良好的江南运河,是杭州连接全国各地的重要交通线,诸路上供财赋,大都可以经过这条水路运至杭州。这一优势条件当是南宋定都杭州的原因之一。江南运河对杭州来说相当于汴河对汴京的作用。正如陆游所云:“自京口抵钱塘,梁宋以前不通漕。至隋炀帝始凿渠八百里,皆阔十丈……朝廷所以能驻跸钱塘,以有此渠耳。汴与此渠皆假手隋氏而为吾宋之利,岂亦有数耶!”
南宋都城临安最为重要的生命线当属浙西运河,因其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宋时的两浙路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苏省南部的苏锡常镇四市和上海市),故又称为江南运河。这条运河在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时人言:“自临安至京口,千里而远,舟车之轻从,邮递之络绎,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递,莫不由此途者。”陆游在《常州奔牛闸记》中也说:“自天子驻跸临安,牧贡戎贽,四方之赋输,与邮置往来,军旅征戍,商贾贸迁者,途出于此,居天下十七,其所系岂不愈重哉?”嘉定年间(1208-1224),更有官员在给皇帝的奏言中说:“国家驻跸钱塘,纲运粮铜,仰给诸道,所系不轻。水运之程,自大江而下,至镇江则入闸,经行运河,如履平地。川、广巨舰,直抵都城,盖甚便也。”
浙东运河是钱塘江与姚江之间几段互相联接的运河,因其地处浙江东部地区,故名。由于钱清江、曹娥江等潮汐河流切穿于浙东运河之间,历史上整条运河设有西兴、钱清北、钱清南、都泗、曹娥、梁湖、通明等七堰。小的船舶可以候潮牵挽而过,而大的船舶则必须盘挽,航运极费周折。特别是载重量大的海船,因钱塘江的高潮、积沙及罗刹石的阻途,无法从钱塘江直达临安,必须在余姚由运河船接替装运,经西兴渡到达当时的都城临安。
宋代大运河的沟通与修建极大地便利了北宋与南宋王朝的统治,不仅加强宋王朝中央对南北的双向控制,更出现了发达的漕运,加强了宋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学者曾认为,宋代以前的社会形态是内陆中心时代,宋代开始成为“运河中心”时代。
参考文献:
[1](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3](宋)陆游著.渭南文集校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4](明)李濂撰.汴京遺迹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顾宏义编.宋代日记丛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7]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徐吉军.运河:南宋都城临安的生命线[J].文史知识,2014(12):18-24.
[9]曹家齐.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02):104-107.
[10]王卓然,梁丽.北宋运河走向与政治、经济中心转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5):134-136.
[11]耿婷. 宋代两浙路的水上信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供稿:李湛栋
审核:施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