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史研究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读《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30 10:46   来源:城市怎么办

建筑历史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由于时空差异、组织制度差异、人群差异等各种因素,会造就不同的建筑现象和研究问题,因此无法以固定的范式开展研究。每一次建筑历史研究,都是一次新的探索与建立新研究模型的过程。在中国建筑史的学术发展历程中,对唐宋时期木构建筑的研究,关注度一直很高,但是近年来具有突破意义的新成果并不多见。究其原因,研究者往往因袭前人方法、套用已有研究范式,而无法发现新问题。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是近年来在建筑技术史领域取得显著突破的一本专著。书中以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作为研究案例,进行区域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在这本书中,作者尝试突破范式、重构范式,做了一次建筑史学思维和文法的重构,在年代分析、类型学分析、技术传播、解木加工等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和解读。该书主要分为六部分:区域视角下的唐宋时期木构建筑与晋中地区、形制类型与年代学分析、大木构架结构形式与构成分析、构造与构件层面的技术史问题、唐宋时期营造技术传播与演变专题、基于构件表面材质肌理的木构件加工方式探析。(图1)

图1《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封面

01

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

作者写作中有一条主线,即唐宋建筑转型与《营造法式》作法在华北地区的传播融合。在很多研究者眼中,往往认为唐宋建筑具有相似特征,而忽视了差别。中国营造学社对宋代建筑的调查并不深入,并未对晋祠圣母殿、隆兴寺摩尼殿、少林寺初祖庵等宋代建筑做过深入调查研究,虽然梁思成先生已经敏锐地捕捉到唐宋时期建筑风格由“豪劲”到“醇和”的转变,但并没有深入地开展研究。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逐渐发现,唐宋时期建筑存在明显的风格转型,唐代华北建筑更具北朝以来的中古传统,北宋时期华北建筑则受江南影响,开启了近古风格。该书并非风格史叙述,作者努力在物质层面进行实证,从样式细节与技术作法等方面解释10-12世纪建筑形制的变化。书中还提炼出“法式化”这个命题,以此概括《营造法式》作法在12世纪的传播以及与地方建筑原作法的融合过程。

02

营造技术的区域差异与传播

在中国营造学社时期,关于唐宋时期建筑区域差异的讨论还未开展,是由于当时可获得的研究案例数量有限,还不足以认清楚区域差异。近些年来,大量宋金时期遗构被发现,使得研究这一时段木构建筑形制与技术的区域差异成为可能。近二十年来,学者对江南、辽地、晋东南地区唐宋时期建筑的研究,使得唐宋时期建筑的区域特征逐渐呈现出一定的面目。而晋中地区则一直鲜有学者触及。

晋中地区虽不是保存唐宋建筑数量最多的地区,但是保存的遗构形制等级差异明显,可以窥到该时期的全貌。此区地处山西中部,与南北地区都存在传播、交融,也便于进行区域比较,讨论营造技术在区域间的传播。晋中地区还保存有晋祠圣母殿这样的大型案例,可以突出反映很多问题,为该书提供了很多重要线索。

而只有基于对技术工艺的区域差别的认识,才能将地区、建筑、人绑定在一起,这种工作方法来源于朱光亚先生根据营造技术的差异对清代木构建筑所做的区域与谱系划分。为了讨论营造技术在区域间传播的问题,作者又将视野跳出晋中,考察了整个华北地区。对转角结构的研究,正是作者基于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还原其官式原型与简化形式,以及传播路径。在本书中,作者还另辟蹊径,发现榫卯作法也具有谱系特点,可以作为技术传播、年代分析的论据。

03

年代分析与样式分析新方法

年代学是建筑考古学与建筑史学的基础。而早期建筑断代一直是一个难题。此前较为成功的是徐怡涛先生所做的晋东南地区早期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分析。而晋中地区宋金时期遗构数量少于晋东南地区,且缺少足够的文献、题记等年代信息,对晋中地区宋金时期遗构的年代分析,无疑更具难度。因此,研究者需要找到推进形制年代学方法的切入点,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在该书中,作者找到前人没有捕捉到的样式细节,以此作为年代分析的典型形制特征点,并结合尺寸规律等要素,形成形制年代学分析结论。(图2)

书中提出了基于构件样式的分析方法,作者发现构件的样式特征可以从形态、尺寸、榫卯这三方面来考量,在样式研究的精度上更进了一步。这是打通考古学样式比对方法和建筑学尺寸分析、构造分析的关键。

图2 插图:地方型Ⅱ式

04

建筑技术史研究方法的新突破

该书中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形制研究阶段,作者还将造作加工纳入了研究框架,将构件样式与尺寸规律、造作加工方式做了关联性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结论。书中还对基于木构件表面材质肌理的技术复原,做了深入研究。

该书作者对用材规格不统一现象的解析,是对目前流行的尺度论方法的反思:研究不该只停留在讨论尺度复原和尺度规律的层面,也不能仅仅讨论样式风格,而是应该在造作方式的层面找寻答案。书中还原了北宋时期地方匠作中的用材和制材方式。(图3)针对斜面梁栿这一独特的现象,该书作者在造作加工、尺寸设计、视觉效果等方面都做出了解答。

图3 插图:“一破三”情况下解木所得构件

05

结语

该书是目前较为少见的在早期建筑领域深入拓展的研究成果。作者在新方法上的一些推进,得益于其建筑学长期训练中获得的样式细节敏感度,以及利用建筑学者擅于分析尺寸、结构、构造的能力,并借用考古学、技术史分析方法实现的。

图示思考也是建筑学背景的学者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有效工具。作者在访谈中说,必须尝试新的图示方式,才能有效地表达新方法与新结论,希望书中所有插图都出自于自己之手。因此,作者在书中努力呈现出一批绘制清晰、简洁的图示,耗费的工作量非常可观。如栱眼等样式细节的呈现,榫卯、角梁、用材等,都是此前研究的图示中不曾有的。线图表达,既是传达意图最直接的图示形式,也是作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图4)

图4 插图:晋祠圣母殿构架透视图

这本《唐宋建筑转型与法式化: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研究》向我们展现了一项试验性工作:如何让建筑历史研究产生活力,而不是套用已有研究范式。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研究初始就决定忘掉范式,回归田野,找寻新问题,探索新方法。这是历史学者的基本思路,也是建筑学者的个性使然。

作者简介

姓名:潘云亚

单位:浙江大学

职称:助理工程师

Email:601954552@qq.com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邮编:310058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