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内卷”与解题之钥
  发布时间:2021-04-26 10:36   来源:城市怎么办

“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回应教育领域热点问题

“一分打败一千人”“今天不努力,明天上隔壁”“你来,我们培养你;你不来,我们培养你的竞争对手”。近年来,关于孩子学业竞争的口号越来越多。“鸡娃”“奥数”“逻辑训练”“国学素养”“KET”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陷入焦虑。教育内卷严重,家长被迫“鸡娃”,本文试图解析到底是什么制造了这个焦虑,寻找教育竞争僵局的破解之法。

一、何谓“内卷”

“内卷”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尔茨在研究爪哇岛的农业经济时提出。他将“内卷”的概念抽象为“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条件下,内部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之后有中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内卷化”这一概念,即“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内卷化主要有三个特征“无发展增长”“高投入低产出”“封闭体系”。

人类学家项彪指出,“如果说原来内卷指的是一个重复的,没有竞争的,不能摆脱农耕社会这么一个结构性格局,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自己动员自己。所以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所以非常耗能。”

教育的“内卷”在基础教育领域表现为:无休止的竞争,包括学生陷入题海战,老师和家长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应试准备,将更多的物质资源投入到孩子的课外辅导之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孩子的课外兴趣培养也成为了教育的重灾区,越来越多的孩子被送入到花样百出的补习班中,以满足家长们对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期许。可以说“内卷”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学业生涯。高度的内在压力与外部关注也使得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人们在质疑为何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之余,往往忽视了自身也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二、“内卷”的本源

教育“内卷”源于竞争的同质化。“剧场理论”可以形象地解释这一现象。原本在一个剧场中,人们只需要坐着就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演出。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选择站起来观看,以获得更好的视野。这样的举动导致了后排的人视线被遮挡,后面的人为了观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在座位上观看。最后的结果是,整个剧院的人都选择站在椅子上观看演出。从整体来看,人们集体站在椅子上观看,并没有比集体坐着观看演出获得更好的体验,反而原本用于坐的座位布满了人们的脚印,原本可以舒服看演出的人们需要在整个演出的时间保持站立。如此多余的付出成为了一种无意义的内耗。教育的“内卷”也是如此,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必然导致高强度、高同质化的竞争,效益边际递减导致高强度教育投入与收效并不匹配,但是在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竞争体系下,自发放缓步伐只会导致学生的“掉队”。这也是很多佛系父母无奈将孩子送入补习班的直接原因。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教育体系下,快速改变教育评价方式显然不现实。那么想要破题“内卷”,唯有通过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孩子发展的需要,解决同质化竞争问题。

三、破除“内卷”之钥

一是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让名校资源不再稀缺。

1.新“国有民办”创新资源供给机制。所谓“国有”,与“公有”相区别,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国有组织利用国家非财政性资金和资产举办的学校。比如,杭州把闲置的国有厂房、仓库、办公楼用来举办民工子女学校。国有学校如果按民办机制运作,政府通过补贴来购买服务,则可以称为“国有民办”。广义的美国特许学校也包括“国有民办”。这种教育业态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多元的教育选择、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应该受到鼓励和政策支持。在教育资源供给更加跨界融合背景下,应倡导新“国有民办”这一新模式。既有政府部门、国企利用国家非财政性资金和资产投资的“国有”校舍,也有政府审批、提供财政经费保障的“公有”学校,还有社会团体举办的民营机制运作的“民有”学校。各类主体物理空间独立、教育资源共享、办学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公有、国有、民有教育共办的模式。

国有的体制前提下,引进“民办”的管理机制。既拥有公办学校“资源丰富”的体制优势,又能发挥民办学校“管理灵活”的机制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国有资产,解决教育投入不足,借助民办市场化高效管理模式,在公益性前提下,破解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实现“公平优质”教育。

2.“名校集团化”满足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由名校领衔,通过输出名校品牌、理念、管理、师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采用多种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使每一个孩子包括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子女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名校集团化”采用“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名企”模式,并积极探索“名校+名校”、“高校(教科研单位)+新校”、“名园+街园”以及“教育联盟”式运作机制、“名校托管”式运作机制、优质资源再生发展机制等新模式,发挥名校(园)引领、传导、衍生、扩大效应,使名校(园)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校(园)际、区域、城乡教育均衡,整体提升基础教育办学品质,满足公众和城市化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是破解“上学难”特别是“上好学难”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一条重要路径。

通过新“国有民办”+“名校集团化”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做大“蛋糕”,使得“牛校”唾手可得,家长们不必“鸡娃”也可以保证孩子获得优质教育,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孩子的幸福生活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的童年和健康的成长氛围。

二是因材施教,解决同质化竞争问题。

这里以杭州天元公学为例,加以说明。天元公学的目标是:“探求教育本源、树立学校标杆、践行因材施教、破解大师之问”。天元公学积极探索“基础教学+兴趣活动+专业培训”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个性化潜能教育的实践。一是夯实基础教学。创新基础教育阶段的接续机制,形成幼、小、初、高“十五年连贯制”的教学体系。学校按照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规定,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思想品德等通识性课程。二是拓展兴趣活动。学校围绕“6+X”开展“新六艺”教育,“6”就是棋、琴、书、画、外文和数学,“X”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其它活动。课外兴趣活动以“6+X”为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都愿意参加兴趣活动,真正做到全覆盖。三是强化专业培训。对于在某些方面具有突出天赋,并且今后愿意从事如职业棋手、音乐家、书法家、画家、数学家或高水平翻译家等职业的学生,学校以专职和兼职的模式,聘请各专业机构的名师,创造条件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实现学生多元发展,实现学生成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破除教育“内卷”是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人民是否满意,要由家长和学生说了算,要由社会和市场说了算,归根结底要由实践说了算。学生是否成才,还必须接受社会和市场的检验,这是最终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社会学研究》,2007.3.

[2]王国平:《天元公学论》,2021.3.

供稿:庄赟卿 许梦迪

审核:马智慧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