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览江湖:浙派园林传统名园之“留余山居”
  发布时间:2021-04-20 10:31   来源:城市怎么办

留余山居,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之一,原址坐落于南高峰北麓,文献记载“……由六通寺循仄径而上,灌木丛薄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状。山阴陶骥,疏石得泉,飞珠喷玉,作琴筑声,逐于泉址结庐,辅以亭榭”。经查询文献,六通寺建于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废于明嘉靖年间,由此推测大约在明中期,当时六通寺为入园必经之路,会稽山阴人陶骥在此建亭造榭,结庐而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天子南巡,游玩于此,被园内茂盛的草木、林立的奇石、飞流而下的瀑布、水石相击发出的美妙声音所吸引,赐题“留余山居”四字为额。五年之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再游此地,并为其中一景御书“听泉”二字。

据考,现六通宾馆为原六通寺所在地,庭院后有棵距今1050多年的唐樟,根据张岱《西湖梦寻》中的描述,此为原法相寺的遗物,且周围还有“镜花阁”和“空山听雨”等,几处园林之间都仅咫尺之遥,可见南高峰的这一处颖秀坞在当时是一隅不可多得的园林胜地。“……泉从石壁下注,高数丈许,飞珠歕玉,滴崖石作琴筑声……”,可知园中有泉有瀑,集水成泉,由高至低跌落成瀑,且能汇聚成池,应在山谷地区。且在山居内,可以眺西湖望钱塘,其西南为南高峰,西北有北高峰,均对其远眺视线有所遮挡,故其坡向应为东北朝向,由此能大概确定留余山居在南高峰颖秀坞的位置。根据《南巡盛典名胜图录》界画中各种园林要素的布局形式(图1),笔者复原了留余山居的平面图(图2)。

01

选址山林,真石为界

留余山居东瞰西湖,西望钱江,南眺雷峰,北倚南高峰,地势起伏,洞穴奥旷,曲径通幽,其选址环境已是得天独厚(图3)。加之留余山居位于颖秀坞中,从风水角度来说,可谓是“藏风、聚气、得水”。更为难得的是,“灌木”、“奇石”、“山泉”皆收入园中,这正是《园冶》相地篇中最佳的“山林地”。这样的选址能够“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并且浙派传统园林的灵魂就在于真山真水,对于追求天然之趣的园林审美而言,山林地提供了最原始的天然条件。留余山居古朴质拙,绿荫掩映,整个园林若隐若现,没有围墙等限定空间,真山真水构成了留园山居的边界,既可借景园外山水之景,又可营造出“湖山秀不尽,此处独留余”的画面感。这也正应了留余山居内对联所描述的:“凿开石径通云径,搜出真山作假山”。对于这样一方深藏山麓中的私家园林,少作点缀,仅仅是“凿”和“搜”,仿佛是顺其自然而不用刻意雕琢,就能让人心旷神怡,游目骋怀。

02

因地制宜,坐拥江湖

留余山居整体布局与地形巧妙结合,高低错落,山水构成全园的主要骨架,分隔全园空间,建筑点缀在游线上,作为点景或观景的对象,使得全园自然地在远近俯仰空间上也有了一种起承转合的园林空间关系。根据古籍描述,结合自绘的留余山居平面图,山居可分两大游线脉络,西线为爬山廊:山门—亭—听泉亭—白云窝—望江亭;东线为登山小径:山门—廊—留余山居—亭—流观台—望湖楼。进入山门后的西线,沿路有泉从石壁上流下,飞珠喷玉,声若琴音。在山岩中开凿洞穴,架以曲桥通向听泉亭所在的高台,此处山谷环绕,听泉赏瀑两不误。再顺着泉声向上攀爬,至流观台,上有望江亭,可远眺钱塘浩浩汤汤之景。东线过留余山居循仄径而上,一路修林茂竹,松声、鸟声,参错并奏,可见一处不知名的六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再沿山路行至白云窝,上筑望湖楼,在此可见西湖烟波迷离的浩淼水景。无论近处的园景,远处的湖光、苏堤,以及更远的雷峰塔和南屏山,尽收眼底。这条路线营造出山路的清幽意境,与西线相比给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

03

巧于因借,融园入景

留余山居的主人对于山居环境没有过多的修饰,总体还是保持了较为疏朗山野的园林特色。然而正是这么一处看似不费匠心雕琢的园林却名声在外,这离不开其中借景的匠心独运。全园最高处“流观台”,台与山地融为一体,台上筑有“望江楼”和“望湖亭”,为远眺钱塘江和俯瞰西湖之景视野最佳的观景点。而其中借园外之景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目之所及的景观,还有一些“声”景、“香”景。留余山居园内有一处山泉,造园之前就存在,《南巡盛典》中描述:“步步踏奇石,声声听冷泉。”造园不但因山就势,且西线顺泉成景,在游览路线上做到了不见其泉,但闻其声。泉在园中经过一段山崖跌落又成瀑布,在造园之初就凿池以观瀑听泉,在泉东侧筑“听泉亭”。留余山居内,还曾有一处“空山听雨”景观,但现已不存,不由让人想起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空山听雨,是人生如意事。听雨必于空山破寺中。寒雨围炉,可以烧败叶,烹鲜竹。”留余山居东线幽静深邃,且游线途中筑有一无名亭正与诗中描绘的自然氛围相符。

通过望江、望湖、听泉、听雨等建筑的命名不难看出,留余山居的主人在造园之初就有了主动开拓园外之景,融园入景的思考。不论是借其色,借其声,借其香还是借其活,其所借对象多为江、湖、泉、山、林等自然环境,其中也不乏季相、时相、天相等的自然轮回与之相组合所形成的意境。

【作者简介】陈波博士 浙江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副主任、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