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以民为本”——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六大原则详解(之六)
  发布时间:2021-04-14 09:40   来源: 城市怎么办

新世纪以来,杭州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保护与利用“双赢”,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近期我们将逐篇回溯这“六大原则”的实践。本期推出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六大原则之六——坚持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

让每寸岸线成为公共资源

西溪湿地的所有资源都是公共资源,而不是部门资源、单位资源、个人资源。西溪湿地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个景观,都要让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共享”,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最好注解。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在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和中外游客的需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尊重自然规律,又满足中外游客寻踪访古、回归自然、陶冶情操的需要。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妥善安置好拆迁农民,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专门政策,妥善安排好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妥善安置,还溪于民

西溪湿地中心地带原有10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含4万名外来人口),原住民的外迁一度成为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实施的最大难点。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让原住民成为西溪湿地综保工程的最大受益者。

撤村建居并全部外迁安置

为做好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工作,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行撤村建居,积极推进安置房建设,在与西溪仅有一条马路之隔的北侧,建造了环境优美的蒋村花园和西溪花园两大农居安置点,占地面积约2002余亩,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符合条件的农户全部外迁,政府按照全市征地拆迁统一标准予以补偿,按照家庭人数享受一定面积的安置房,此外,所有被征地农民均享受养老保险,纳入全市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切实解决征地拆迁农民的后顾之忧。

原住民优先安排就业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坚持优先安排就业,凡公园所涉及的服务、船公、物管等人员,优先安排当地村民。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了当地居民就业、择业能力,一期工程录用蒋村原拆迁村民共115名,占总用工数295人的39%。其中环境保洁员85名中有65名是原拆迁村民,50人的农耕养殖队全部录用了蒋村乡原拆迁村民。 

10%留用地政策

为确保原住民的利益,制定了“开发性安置计划”,对被收购征用的农用地给予10%留用地指标,用于村集体办企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部分农转居人员由从事第一产业改为从事旅游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

“还溪于民”

在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杭州还提出“还溪于民”要求,强调要让西溪成为“人民的大公园”。一期工程建成开放以后,杭州出台了每周一公众开放日、公园IC卡通用、特殊群体免费入园等措施;二期工程“有限开园”后,杭州又强调坚持公众开放日制度,并划出特定区块天天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三期工程建成以后,杭州又把福堤向市民和游客天天开放,充分体现以民为本、以民为先。

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不仅使原住民成为最大受益者,整个杭州市的市民也受益匪浅。保护修复的西溪湿地,将对杭州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改善和调节作用,也将极大地有利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将为杭州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整个蒋村商住区的旅游、服务、房产和商贸等行业的发展,使杭州居民尤其是蒋村老百姓优先受益。

结语

如今的西溪湿地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亲近植物的“天堂”。湿地公园定期举办的探梅节、花朝节、火柿节、听芦节等活动,让数以万计的游客置身动植物世界,体验到人与自然相处的亲密与默契。据西溪湿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5年开园以来,累计入园游客达4500万人次,经营收入22亿元,形成了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确保了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但这远远不是西溪湿地价值的全部,在科学保护之下,这块生态宝地给市民带来了令人羡慕的生态福祉。西溪湿地不仅是观察城市发展和治理的一个窗口,更是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生态文明生活的生动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国平. 城市怎么办(卷一):西溪思考(一)[M]. 人民出版社, 2010.

[2] 王国平. 湿地保护与利用的“西溪模式”[M]. 杭州出版社, 2017.

[3] 西溪湿地,对杭州意味着什么?《光明日报》2020年4月22日1版.

供稿:汪聪聪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