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共荣,以德清“环浙工大知识经济圈”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2 11:25   来源:城市怎么办

每1小时创造65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250万元进出口额、新增1.5家市场主体、吸引2500名游客,平均每3天就有一个产业项目开工、4天就有一个项目投产——

德清从依赖文旅产业的度假县城向斩获多个“国字号”试验示范区的科创高地的转型蝶变,离不开市县对人才兴市、创新驱动战略的贯彻落实,而其中德清与浙江工业大学的校地合作,更是通过构建“环浙工大知识经济圈”,打造了依托高校“知识经济”带动全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的德清模式,成为以教育资源为导向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先进典型。

把高校作为的区域发展驱动核心的方式早已有之,除了遍布全国的大学城模式——例如浙江杭州下沙、滨江、小和山、宁波和温州茶山五大高教园区,上海松江大学园区、深圳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等等——在此之上,同济大学在2007年与杨浦区提出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成都市在2015年的“创业天府”行动中提出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而与上述列举城市相比,德清的各方面的资源禀赋无疑更为薄弱。在2014年11月,浙工大正式宣布建立德清校区并将大化类6个王牌学院从杭州朝晖迁移至德清后,社会上不乏存疑和不解之声,许多人认为区域能级和配套等级的骤然下降必然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然而随着2019年莫干山校区的顺利开园和德清近年在城市竞争力上的弯道超车,“环浙工大知识经济圈”充分证明,通过高水平的城市治理,城市和高校完全可以共同攻克“底子弱、资源缺”的问题,相互成就、共享共赢。

而德清校地合作之所以成功,正是贯彻了以下三个战略:

01

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首位战略

打造高校“知识经济圈”,核心要还是要回归高校科研的深度、人才的厚度和创新的力度。为此,湖州和德清举全县全市之力支撑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引才、用才、留才政策,同时通过人、钱、地、手续方面的政策扶持各类科研院所的发展。

在人才政策方面,德清推出“才聚德清”引才、“德清英才”培育、“莫干论剑”成才、“有凤来栖”留才等四大计划,千方百计招引全球全国顶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以“才聚德清”大学生招引计划为例。德清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学生购房、安家、租房、就业补贴和集合年金,且针对浙工大的毕业生补助标准较同类高校毕业生上浮10%——本科生可享受5.5万元购房补贴,硕士27.5万元,博士55万元,夯实人才汇聚德清的待遇基础。

在助力高校科研能力上,德清重点导入国际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头部型研发型项目和高净值创新要素,组建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之江实验室莫干山基地、中国科大Alpha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并协助科研机构争取纳入国家、省战略布局好规划,努力把德清打造成为“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格局决定眼界,眼界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打造地校合作,决不能做“一揽子买卖”,决不能本末倒置地把高校携带的人才、知识、资源看成是促进周边消费、提升土地价值、提高城市化率的“兴奋剂”。德清校地合作的成功,在于其真正落实了人才为先、人才兴市的创新驱动战略,奉上最大的诚意拥抱人才,开辟最广的天地留住人才,提供最优的服务涵养人才。集全县之力、聚全市资源,先把“环浙工大知识经济圈”做大、做强、做实,再让高校发展的成果反哺城市的全面发展。

02

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要在聚,核心在用,没有成规模成体系的产业集群,科创人才就不能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就无法发挥智力资源实现人生追求。

依托浙工大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德清进一步构建“地理信息+车联网+北斗”跨界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地理信息、北斗时空、人工智能、通航智造深度融合的千亿产业集群。在3月16日召开的“才聚德清·创享工大”科技人才校地合作大会上。德清宣布关键核心技术全球“揭榜挂帅”活动,聚焦德清主导产业,涉及地理信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七大领域20个项目,总金额1.85亿元,平均榜金925万元,最高榜金4000万元。

此外,德清县还成立举办了德清县—浙工大实习实训基地、浙工大—湖州市德清县企业雇主品牌推荐会、浙工大德清科技专家服务团、“百名教授联百企”等组织和活动,推动在地企业和浙工大师生相互赋能,进一步促进全域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校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承担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就必须要在对产业发展贡献能量。德清校地合作的成功,突出了在“产学研用金”的统筹发展上,城市管理者“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协助高校和企业在发展布局、科技创新、人才汇聚等方面找准结合点,实现同频共振,共赢发展。

03

始终坚持校地共赢推动全域发展

打造“环浙工大知识经济圈”,除了给予科研和产业上的支持,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打造健全的城市配套、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样是高校经济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清始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五水共治”连续六年夺得大禹鼎,“德清实践”入选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典范案例。优美的生态环境又促成“好风景兴起新经济”的良性循环,助力德清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

在城市配套方面,德清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接沪融杭”战略,主动提出“纳入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管理建设”,“集全县之力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德清片区”。目前,杭州绕城西复线湖州段、104国道德清段已顺利通车,湖杭铁路德清段正在加快推进,杭德城际铁路纳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规划。当前,从浙工大莫干山校区附近的德清站做高铁到杭州东站仅需15分钟,其便捷度已经远超杭州跨区的公路交通,而预计2022年杭德城际铁路开通后,杭州与德清的地铁线路将合二为一、全线互联。此外,随着浙工大附属德清高级中学等学校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项目签约落地,宝龙城市商业广场在建,德清在商业、教育、医疗等生活配套全面开花,市民和师生的生活品质将进一步提升。

德清“环浙工大知识经济圈”的校地合作,通过土地、资金、人才、配套、政策、产业全方位赋能高校发展,实现在地高校学术能力、科创能力、辐射能力和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的全面提升,最终以高校建设反哺整个周边区块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上“三生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切实破解城市发展中“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手续怎么办” 的“四大难题”,成为以教育资源为导向实现校地共荣的先进典型。

供稿:邱浩钧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