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城(融合)一体化TOD综合开发研修班暨项目观摩会”在杭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1-04-01 09:56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1年3月25-28日,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交通综合规划与开发(TOD)专业委员会、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市西站枢纽开发有限公司、浙江万科南都房地产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地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融创鑫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站城(融合)一体化TOD综合开发研修班暨项目观摩会”,在杭州天元大厦成功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全国各类城市建设职能部门、站城综合开发企业、规划建筑设计院所、交通设计院所300余名代表参加。

3月26日上午开班仪式正式开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交通综合规划与开发(TOD)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利主持。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三处(战略合作处)处长毛燕武,融创东南区域集团西站枢纽北综合体项目总经理陈杰,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国土交通综合规划与开发(TOD)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主任陆化普分别致辞。

image.png

来自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杭州市地铁集团、香港互联立方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杭州城研中心、万科杭州公司、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上海大学、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杭州市西站枢纽开发公司等重量级专家学者以及规划设计TOD研究专家,出席本次研修班并发表主题演讲。

TOD的时代演进:

从“传统TOD”迈向“大TOD”

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王国平作《TOD的时代演进及杭州实践》主题报告。他指出,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完全有必要将TOD理念和实践扩展到区域发展层面,即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特别是大运量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来带动人口、居住、就业、土地、产业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引导区域及区域内城市的有序合理、可持续开发,进而提升区域和区域内城市发展的速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高效发展。2000多年来,杭州这座城市走过了三大步:一是西湖的开发,使杭州“因湖而名”;二是运河的开通,使杭州“因河而兴”;三是沪杭高铁的建设,使杭州“因线而强”。这个“线”包括高铁线、高速线、水运线、轨道线、航空线等。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在TOD理论研究、实践应用方面均走在了国内城市前列,率先以大TOD理念指导综合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都市圈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在“交通西进”、杭州城东新城规划建设、杭黄高铁规划建设、杭州地铁1号线规划建设、萧山机场经济带规划建设等重大工程中主动践行“XOD+PPP+EPC”模式,统筹做好线网互联互通、沿线高密度开发、线站城产一体化等文章,为打造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TOD的落地实施,

贯彻新发展理念

陆化普教授首先作《TOD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与关键》主题报告。他指出,TOD是新时代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强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按照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开放共享原则,做好枢纽发展空间预留、用地功能管控、开发时序协调;推进都市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提高城市绿色交通分担率。超大城市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和建筑,优化客流疏散;加强资源支撑:完善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的相关政策,这是都对城市交通和TOD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交通与土地使用、交通方式间、交通枢纽、体制机制以及交通政策的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实现途径。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未来理想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智慧城市、源源不断催生创新思想的创意城市、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富有文化传承和景观特点的特色城市、具有出色的应对异常状态能力的韧性城市。这样未来城市状态下对应的交通系统是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共享、文明有序。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

TOD在未来城市主要扮演着有温度、有魅力的角色。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城市结构和土地使用形态的合理与否,是未来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建设成败的第一关键。通过改变城市结构用地形态,发挥集约土地使用和绿色交通主导,构建一流的末端交通体系和一流末端配置,促进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深度融合,依托公共交通站点构建构建5、10、15分钟生活圈,使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成为城市的活动中心和魅力中心,实现出行便捷高效、土地集约节约、环境低碳生态、经济活力创新、社会公平宽容的TOD发展目标。

陆教授认为做好TOD发展的顶层设计,在相应阶段制定符合城市实际的TOD发展一体化规划与设计方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及控规中;建设时序要与城市发展重点紧密结合,做好预留控制,分步优化实施。

落地实施阶段应该注意轨道交通站点须设在客流的集散中心,轨道交通站点至少从形式上打破2个、4个或6个出口的设计,要多个出口设计,而且出入口要与周边功能用地、功能建筑无缝衔接。围绕轨道交通,构建高效便捷的末端交通,末端交通要立体化,完善地下通道与功能建筑相连,要建立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大平台,对地上、地面与地下三个平台空间进行综合功能的构建,尤其是地上的大平台模式是TOD的成功密码;对TOD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一体化构思和设计。TOD规划设计建设不应完全受现状约束,要按照打造中国特色TOD模式的态势来推进;利益相关方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开、透明、多渠道、多途径公众参与模式。

站城融合,因站而异,

因地而制,因时而变

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一院院长、上海公司总建筑师于晨作《站城融合新思考—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设计》报告。他指出,目前站城融合存在着忽视多样性、将站城融合断定为一种模式,站城融合度存在上位规划缺失,站城融合与TOD模式混淆,将站城融合认定为静态结果,忽视其动态发展过程,小型站、城际站的融合问题被忽视等认识误区。站城融合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某种具体模式,是在契合上位规划要求,充分考虑土地价值,理性分析开发潜力的基础上,对站城的融合度进行准确定位,加深站城双方在交通、空间、功能、环境、管理等各方面的协同关系,促进站与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站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交通与场所之间取得平衡。我们的“节点”功能已经足够完备,对“场所”的忽视,造成站城融合的体验与感受的缺失。杭州西站在平衡铁路客站“交通—场所”的关系方面实现多项创新,有效提升站城融合度。站城融合需要强烈的政策支撑。杭州西站通过将国铁红线与地方开发红线合为一个大的立体红线,实现站与城的目标统一,通过竖向划分,确认各产权界面、设计界面及施工界面等分层确权以及增加竖向划分,增加各种开发多样性,丰富城市功能,使各参建各方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站城融合度。

TOD,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

杭州市地铁集团朱秋林副总经理作《杭州轨道交通站城一体TOD开发实践与创新》报告。他指出,杭州轨道交通建设遵循两大理念:坚持“人跟线走”与“线跟人走”相结合的规划思路,坚持“地铁+物业”的开发模式。通过规划引领,统筹摸排沿线可开发用地,政策引领,形成开发机制,探索实践,规划开发站城一体TOD项目,杭州取得了两大共识:一是TOD成为了新一轮城市开发引擎,提出要高水平建成轨道上的城市。二是轨道交通车辆场站基地上盖“开发是原则,不开发是例外”。在此基础上加大站城一体开发力度,新时期将以TOD模式引领未来城区建设,杭州TOD开发进入新时代。

杭州市西站枢纽开发公司陈金友董事长作《“站城一体”在杭州西站枢纽的实践》报告。他指出,杭州西站枢纽TOD是新业态、新技术、传统公交+新型交通有机整合的铁路站城一体的新型TOD,是科创走廊会客厅、绿水青山园中站、城西CBD高端人才集聚地。杭州西站总体设计理念以“多维一体的交通组织,理性而充分的综合开发,整体以“云”的形象出现,形成既统一、又鲜明的整体造型。站房设计紧扣站城融合发展需求,落实绿色枢纽建筑智慧枢纽建设理念,呈现以人为本的交通流线、两场拉开、东西双向快速进出站、独特韵味的空间形象、站城一体的功能布局等特点。陈金友强调,要坚持一体化规划,要建立路地协同、目标一致的组织架构,通过立体化集聚城市交通、融合东西两侧城市功能与空间、融合山水与城市景观的策略,推动交通、生活与景观三重复合枢纽的营造,实现“融城于站”。

万科杭州公司首席创新官、首席产品官、上海区域学术委员会委员、杭州公司产品策略与规划设计部部门合伙人方海锋作《地铁车辆段开发模式新探索-地铁万科未来天空之城开发实践报告》。地铁万科未来天空之城是地铁5号线五常站上盖,通过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规划产业办公、商业、住宅、教育、邻里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多重业态。他指出,六维开发导则是“天空之城”TOD专业品牌的重要抓手,透过“产业导入、文化塑造、公园社交、效率聚合、惊喜商业、智慧驱动”六维象限,践行20大规划理念,设计30余项实验场景。基于公园社交与聚合效率两大显著特性,构建全域高效、低碳的内外交通体系,营造全域全龄社交体系,充分利用高差特质,打造体验感至上的商业消费体验,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总部门户,激发城民“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养成,加入社区文化共建。

杭州城研中心研究三处(战略合作处)处长毛燕武作《从TOD指数看城市发展机会》主题报告。他认为,TOD不仅要聚焦增量背景下城市新区的“精明增长”,也应关注存量背景下建成区的“有机更新”。以TOD社区、TOD街 区、TOD城区代替传统社区、传统街区、传统城区,以融合代替割裂,提升人居品质,让人与人、人与场、场与场的联系更加紧密、立体、无边界,通过“TOD指数+街道指数+枢纽指数”的综合评估体系,标识城市机会地区,开启城市未来。TOD已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先手棋”,每一个TOD示范项目都应有鲜明的产业定位,或剑指新经济,或定位总部经济,或营造消费新极核。TOD已重新定义城市经济和生活的新场景,通过TOD综合开发,营造高端消费场景、宜居生活 场景、新兴业态场景、本土文化场景,实现“一个TOD综合开发项目就是一个多维场景活力区(CAZ)”的愿景。TOD以“营城”理念赋能城市新动力,TOD,就是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产业布局的“无形巨手”,它将引聚周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的城市范本,形成对整个片区的带动(X+N上盖形态/TOD+PPP+EPC开发模式),从而引领城市发展格局重塑、城市地理经济改写。

交通枢纽的城市化转型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可持续城市部主任、WRI中国办公室传播主任刘岱宗作《公共交通引导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报告。他指出,高铁站从公交枢纽建设转型为城市目的地营造,要强化两侧用地衔接,借鉴大阪站立体步行系统衔接、视觉系统衔接、景观系统衔接、商业定位互补等做法。要坚持精准专业的枢纽业态开发,调研枢纽年使用人群量、平均停留时间、平均用户年龄等,借鉴上海虹桥机场规划方案,实行差异化经营。要做好交通衔接,弱化机动车进出枢纽的影响,鼓励乘客不使用私人机动交通往返高铁站,借鉴东京新宿站、香港西九龙站、丹佛高铁站模式,实现高铁站区的紧凑型发展。要实施保障机制,借鉴深圳北站综合开发经验,为高铁站建立新的融资平台和机制,重点投资高铁车站地区。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施怀瑜作《市域铁路规划建设的实践与体会》主题报告。他指出,市域铁路发展应坚持规划先导、统筹布局,以公交化运营为基本模式,以利用既有铁路资源为前提,梳理地区既有铁路可利用条件(国铁线路、企业专用线、可提档升级的城市轻轨等),通过站点新建延伸线路,形成与综合交通紧密衔接的市域铁路网(统筹土地空间、线位廊道、站点选址、上盖开发、TOD站城融合等)。坚持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具体项目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相协调(引导发展、服务升级),按照“财力有支撑、客流有基础、发展有需求”原则,合理选择制式标准。要抓住机遇、合作共赢,路地应紧紧抓住这一“窗口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国家和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下,路地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结合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和市域铁路规划,对可利用的既有铁路尽早开展前期研究,并同步开展站点土地综合开发研究。

香港资深轨道TOD专家、香港互联立方有限公司董事暨TOD项目中心主任,奥森集团董事麦为明作《“交通强国-建轨道,就是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8.0“轨道+社区+产业”数智化新能源TOD综合发展》主题报告。他指出,政府交通建设任务往往忽略“轨道交通外延效益内延化”,轨道深刻影响社区及城市发展,但中国现在发展的大部分是“轨道物业”, 并不是“轨道+社区+产业++”TOD综合发展。后者应包括TOD资源利用、TOD商业、产业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培育、数智化、数智建设、智慧空间、智慧城市、绿色建设应用、新能源社区应用等。

广州地铁集团公司房地产事业总部、党委副书记黄红东作《地铁改造 缝合城市--TOD在城市改造中的探索》主题报告。以广佛深化同城合作背景下改造西塱站及车辆段,实现“交通站点”到“站城一体”的转变为例,他指出,该站从地上地下换乘距离长,换乘效率低转型为综合枢纽建设统筹四线换乘流线,打造立体空间,站城一体;通过坑口-西塱区间、车辆段下地改造释放土地、消除屏障、打通交通、复合功能、提升价值;设计立体生态碧道,打造健康生活,提升交流融合,增补区域产业与公服配套,提升土地利用效能。以交通引领、产业驱动、文化提升,推动枢纽服务提升、片区发展、广佛门户打造。

会后,研修班参会代表调研考察了杭州西站项目和地铁万科未来天空之城项目,实地观摩TOD模式在站城综合开发中的应用。

研修班通过主题讲座、现场观摩、技术交流、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了11余场交流活动。交流内容紧密围绕TOD高质量发展、站城融合新理念、一体化综合开发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聚焦未来理想城市、未来社区、城市群、都市圈、市域铁路等关键问题,并就TOD的使命与任务,目标与愿景,综合开发策略与关键路径实施,大TOD创新模式与杭州实践,国内外发展异同与启示、利益协调与跨界融合等具体问题展开学习研讨。

供稿:戴 辰

审核: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