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入画来 西湖春韵浓
  发布时间:2021-03-15 10:50   来源: 城市怎么办

你的城市是什么色彩?这是《中国国家地理》上一篇文章抛出的一个问题。其中也提到:巴黎优雅的米色调、罗马庄严的红褐色、希腊小镇飘逸空灵的白色调,都是造访者心中最美的记忆之一。的确,色彩是一种内蕴着符号、标识和品牌的印象式文化审美,它不仅可以在空间中感知,也可以在精神体验中获取。借此,色彩可以成为反映城市之美,并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会让市民感到骄傲与自豪,更让外来者念念不忘。

那么,西湖作为杭州文化景观的代表,它的色彩之一是什么呢?这样的色彩是否可以反映出杭州的底色、风尚、活力?西湖的治理又是如何不断地营造出这样的色彩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呢?不妨带着这样的追问从西湖的春色中找寻一下其中的答案之一。

初春时节西子湖畔绿意正浓,春光不与四时同,可见枝条舞动、浅草春泥、早莺争暖的景象,入画最是明艳,可谓人间春景西湖尽收,这片绿意盎然的西湖,为杭城春色空间的营造增添了很多生趣。这方绿色,使得西湖和杭州达成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给这里的景致带来了别样之美,那么绿色的确西湖的重要色彩之一,更是杭州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古往今来西湖的春景就是文人墨客赞赏的对象,他们描绘的画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湖的绿意,跟着他们的文字去探寻下三生绿意入画来的西湖“三月天”。

其中尤为著名的就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整暖春,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北面延伸至平湖秋月之景,再行进至绵长的白堤,白居易用巧妙的语言将西湖春的讯息淋漓尽致地道尽:湖面春水荡漾、树上春莺雀跃、空中春燕叽喳、堤边春花争艳……这一串的景致组合出西湖的春景图,所有关于春的味道都扑面而来。在尾联中白居易说在白沙堤上行走是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的事情。可以想象,三月之际,白堤的两岸山水环绕,树木葱郁,游人在上面行走仿佛置身于如烟如雾的“桃花源”,西湖的美自然而然地便浮现出来。

宋代诗人徐元杰也在他的《湖上》中描写西湖春景: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这是一首西湖春景盎然之时,诗人畅游其上抒怀之作。雨水渐多,又到了花见之季,柳色无比明丽,湖上瓜皮船来来去去,可见乱莺、红树、白鹭、青草营造出的春色涌动。除了这些诗人呈现出的景象,西湖本身还有垂柳、碧桃、海棠、紫藤、樱花、郁金香等,像极了江南少女得体的着装和清丽的容颜。堤上柳树的枝桠之中,更有松鼠毛茸茸的大尾巴闪动,不以树下熙攘的人流为意。西湖的这种春景映衬着斗拱飞檐,廊腰缦回,移步换景,江南之外实在很难见到这样春色的营造。所以诗人不免感慨:趁着夕阳余晖,耳闻鼓声箫韵,人们在游船上尽兴而归,西湖春景之美让人流连忘返。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水仙子·和卢疏斋西湖》中写道: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寸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春天是西湖宜踏春出游的季节,从古代的白居易、苏轼、徐元杰等人的诗作中便可窥见一斑。马致远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来展现西湖春时独特的风景。前三句便用管弦、莺歌,花团来串联处西湖三月春景图,在这样的美景之下马致远选取了那些豪贵子弟作为描绘的对象,只见他们骑着高头大马,享受着春风,真是别有一番春兴在心头的既视感。“不知音”二句点出出这个时候的西湖上:宜歌宜酒宜诗。或许只有这样的雅兴才能配得上西湖三月的美景。最后将春之西湖与睡足了的西施醒进行比照,可见西湖之春真是令人神往。

当然,这只是古人描绘西湖春景的代表,在他们的文字里西湖之春大致可以归一些美好的词语:碧波荡漾、超凡脱俗、悠悠徐徐、静谧朦胧,芬芳清甜……以至于人们陶醉其中,兴尽忘归。往事越千年,唯有湖山如鉴,历历照见人们的热望。现代的文人也承继了这个“传统”,只能说因为西湖之春太过于摄人心,以至于现代文人对西湖春景的描绘也有了另一番趣味。

林语堂《春日游杭记》中就把自己春游西湖的感受娓娓道来:

到西湖时,微雨。拣定一间房间,凭窗远眺,内湖、孤山、长堤、宝淑塔、行人,都一一如画。近窗的树木,雨后特别苍翠,细茸茸绿得可爱……路过苏堤,两面湖光潋滟,绿洲葱翠,宛如由水中浮出,倒影明如照镜。其时远处尽为烟霞所掩,绿洲之后,一片茫茫,不复知是山,是湖,是人间,是仙界。画画之难,全在画此种气韵,但画气韵最易莫如画湖景,尤莫如画雨中的湖山,能摆得住此波光回影,便能气韵生动。

在林语堂先生的文字里,西湖的春景是首先通过凭窗远眺见到的,他把这时细雨中的远景、近景、动景、静景、人物、建筑、草木镶嵌在一起形成一幅西湖春景画,从而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深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趣,见出“野老散游,即景行乐”的光景。在西湖春日湖光潋滟,绿洲葱翠的美景中,他用了娓娓道来的语气来述游,毫无执碍的讲述中展示出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的西湖春天,使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

相较于林语堂的讲述,宗璞在《西湖漫笔》中蒋西湖春之绿意描绘的很精巧: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春披一蓑烟雨,微风轻卷起漫天柳絮散满西湖的每寸肌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西湖春之美的方方面面,但于宗璞情有独钟的是其绿。他从绿的幽、绿的野、绿的闲、碧澄澄、莽莽苍苍、苍翠欲滴、绿茸茸、绿荫荫、蓬勃、茁壮等词可以充分体现西湖的绿,以及绿的活波和茁壮的生命力。最后点出西湖的绿是活泼的、是美丽的、是茁壮的、是蓬勃的,可同样也是灵动的,所以西湖的绿是不同的。

从古代的白居易到现代的宗璞等,这些只是西湖春景诠释着的冰山一角,但他们都用文字呈现了西湖的绿意空间。西湖的绿意空间的营造也是通过不断的治理得以实现的。综合来说,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实际上,一部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伴相生的历史。一方面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一方面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东汉华信筑海塘到现在的两千年间,人们对西湖的保护、疏浚、治理从来没有中断过,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性劳动中,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景观遗存。

水是西湖的灵魂,绿色是这灵魂的外衣。在保护和建设环湖生态中,通过疏浚底泥、截污纳管、溪流整治、生物防治、引水配水“五管齐下”,特别是通过引水配水工程,将钱塘江水经净化后引入西湖,西湖水“一月一换”,极大地改善水环境,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呈现出清澈透亮的灵动水光。深耕山水园林建设,使西湖风景名胜区绿水常绿、青山常青、鲜花常艳,凸显了“不出城廓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有林泉之致”的城市特色。

按照还西湖以历史的原始性、生物多样性原则,在湖西公园建设中,以拓宽水域、恢复杨公堤和里六桥为突破口,复原西湖周边生态湿地,提高西湖水体质量,营造出人行景移、移步换景的江南水乡风情。在“淡妆建筑、浓抹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植被资源和水体条件,引导居民多种花、种好花,彻底改变植被单一、缺乏特色的现状,改善景区绿化结构,使西湖西部成为四季花开、百花争妍的大花园,成为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到西湖核心景区观光游览的新亮点,成就了“杨堤景行”“三台云水”的新西湖十景。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按生态公园理念进行修复改造,将净水技术与园林造景结合,利用长桥溪流域的微地貌和水动力作用,通过污水净化处理和人工湿地系统“双管齐下”的方式,使其“返朴归真”重新成为“活水源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的确,西湖的绿色,是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亮色。探究西湖春景的绿意,是为了探究西湖的治理和综保以增强绿意空间为主线,如何不断提高绿色“含量”,把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导向,着重美化生态环境,发挥山水人文资源,整合城市发展空间,加强公共基础配套建设,打造文旅结合的休闲景区,让人民看得见山与水,感受到浓浓的自然和人文气息,营造出人民共享的绿意空间,成为杭州的底色、风尚、活力,有效提升杭州的宜居程度和辐射影响力。

如此看来,西湖的绿意的确是杭州的标志性颜色之一,具有具有无量的密度和无尽的维度。何不,趁此沉潜西湖春景中,一路去看尽西湖的绿意。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城市怎么办——工程篇》,人民出版社,2010年。

[2]陈文锦:《西湖一千年》,杭州出版社,2020年。

[3]秦昭,方春晖:《你的城市是什么色彩?》,《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第08期。

[4]林语堂《春日游杭记》,《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北京出版社出版,2007年。

[5]宗璞:西湖漫笔,《宗璞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6]周国平:《城市的个性和颜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供稿:郭子龙  

审核:施 剑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