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15 10:49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城市的老街、老宅、老树,来自于老城,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也只能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这种特色,这种差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只能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特殊的展示窗口,是延续古城格局和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既是具有一定时间连贯性、空间完整性和传统风貌特征的物质存在,又是市民生活的载体,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要求。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规模较大,建筑类型统一,街巷空间尺度宜人,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特定的居住生活模式和邻里结构,是生活真实性的延续。

但同时也面临着功能老化、社会认同价值下降,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化生活的节奏。过度的商业化导致的街区大拆大建以及历史建筑初始设计与后续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都严重影响着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解决智慧城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既能保护历史街区的完整风貌,展现其历史的真实性和体现生活的真实性,同时又让传统街区中的人们跟上时代,享受智慧科技带来的现代化便利生活,是智慧城市理念在规划层面所要解决的问题。

智慧城市不是单纯地将城市高度信息科技化,而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城市特色化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地域特色、文化魅力的物质载体,其更新优化则是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01

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原则

地域特色的体现和全球化发展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的一体两面。地域性特征的体现是契合地方城市精神、形成地方城市特色、凝聚地方城市文化的关键途径。

在全球化的强势现代文化对多元、多样的地域文化的冲击过程中,如何保持、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城市特色,凝集地方文化共识,创造更多具有场所精神的公共城市空间,让街区中的原住民生活得更加愉悦是智慧城市所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运用智慧城市的理念对街区空间形态的布局及社会性活动进行多维创新升级。

坚持人的需求与智慧并行的规划理念

按照街区中人的感知、认知以及空间需求为导向,倡导以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整合街区空间形态的创新发展思路,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智”的同时突出人们精神需求的“慧”的特点,并且从公众的参与和创造性方面增强慧的因子,充分开发利用人的智慧,实现人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统一。

坚持系统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就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智慧的街区构建也必然要遵循系统的观念实现空间形态的智慧创新升级,形成智慧环境、智慧经济产业、智慧社会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坚持独立性的设计理念

每个城市要保持自己独特的特点与个性,因此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改造过程中,要以地域文化的传承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解决街区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为导向,以信息技术等为支撑,紧密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塑造本地化的空间场所。

02

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

城市首先是城市生活的载体。街区物质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是构建智慧历史街区的切入点。但要实现街区微观层面上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优化,则需要以人的尺度重新认识街区,完善街区内各类设施和提升街区空间整体环境,营造宜居、和谐的历史文化街区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理念在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上既强调如何更好地优化空间形态布局,强调空间中人、物与环境三位一体的提升,又寻求共享的理念。

因此,街区公共空间形态的营造在注重实用性和可认知性的前提下,需要构建社会性公共空间,以此推动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

智慧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具备多种形式的开放空间,空间的渗透与流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具有场所感的街区空间能提高街区居住的舒适度与和谐度,保存其社会生活的真实性,避免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改变。

智慧的历史街区空间形态不仅仅是技术导向的,而是应该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整合街区的各种资源,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使街区的原住民及旅游者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更好地保存与展现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于英、高宏波、王刚,“微中心”激活历史文化街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苏州悬桥巷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探析,《城市发展研究》

[2]王迪,智慧城市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设计思路,《建筑规划与设计》

供稿:吴雨馨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