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为全面绿色转型加强制度供给和财政保障。
绿色交易市场的商品并非是具体的农林产品或文旅产业,而是更侧重于“绿色权属”的跨区域“补偿”,例如资源开发补偿、污染物减排补偿、水资源节约补偿、碳排放权抵消补偿等。
“绿色权属”的发展是对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极大完善,是大量以自然资源为主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根本出路。但是,绿色交易市场的建立颇具难度,除了“绿色权属”内容界定困难、生态补偿资金定价模糊等技术性问题,跨省统筹协调机制的匮乏更是对绿色市场的发展构成了制度性、根本性制约。
在破解跨省协调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上,由浙江和安徽主导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新安江流域治水共同体”作出了鲜明的表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互利共赢之路。
在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试点基础上,桂粤九洲江、闽粤汀江—韩江、冀津引滦入津、赣粤东江、冀京潮白河以及省份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的长江流域等跨省市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纷纷建立起来,为全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践和绿色交易市场建设提供了鲜明的示范。
一江新安水,情系皖与浙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入钱塘”。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近三分之二在安徽境内,经黄山市歙县进入浙江境内,流入杭州的千岛湖、富春江,汇入钱塘江。千岛湖超过68%的水源来自新安江,新安江水质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千岛湖的水质好坏,关乎杭州市民日常饮水健康和长三角生态安全。
在党中央的高度关切和浙皖两省的共同努力下,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于2011年启动实施,通过试点,流域水质逐年改善,千岛湖营养状态指数明显下降,达到了以生态保护补偿为纽带,促进流域上下游共同保护和协同发展的目的。
新安江模式何以建立通畅的跨省统筹协调体制机制?我们可以从钱从哪里来、如何共同保护、钱要怎么花三个维度探讨。
建立权责清晰的流域横向
补偿机制框架
在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酝酿实施的过程中,皖浙两省不断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突出新安江水质改善结果导向,基于“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识,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省界断面监测水质为依据,通过协议方式明确流域上下游省份各自职责和义务。
协议确定以新安江皖浙交界的街口断面作为考核断面,以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为考核指标,以每度指标来评估流域补偿金额的数量。例如,第一期试点中央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均拨付给安徽,用于新安江治理。每年新安江跨界断面水质达到目标,浙江划拨安徽1亿元,否则安徽划拨浙江1亿元;第二期试点中央财政三年分别安排4亿元、3亿元、2亿元,继续拨付给安徽省,逐步退坡,两省的补偿力度则增加至每年2亿元。
截至2021年,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已经实施了三轮,共安排补偿资金52.1亿元,其中,中央出资20.5亿元,浙江出资15亿元,安徽出资16.6亿元。
此外,黄山市政府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2016年与国开行安徽分行、国开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非信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采取债权、股权投资等方式,对生态治理和绿色产业进行支持。
自上而下打造共建共治平台
补偿机制确立后,安徽省把新安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强省建设的“一号工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主抓。同时对黄山的考核指标调整至侧重于生态保护,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的试点工作小组,专门在市、县两级财政设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建立并完善与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累计出台70多项政策文件。
浙江淳安县在对乡镇部门业绩考核体系中,也建立了以千岛湖生态保护为核心的考核导向机制,突出生态保护、生态经济指标设置,其中两项生态指标比重约占总分的70%。
在体制保障的基础上,两省从三个方面打造共建共享共治平台。
一是共同研究、共编规划,双方联合编制《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共同承担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的落实。
二是共设点位、信息共享,在浙皖交界口断面共同布设了9个环境监测点位,获取上下游双方都认可的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真正做到监测数据互惠共享。
三是共建平台,保护合作。浙皖两省分别建立多个层级联席交流会议制度,建立起相互信任、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杭州与黄山共同制定《关于新安江流域沿线企业环境联合执法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双方共同认可的环境执法框架、执法范围、执法形式和执法程序,制定完善边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控实施方案,构建高效一致的应急处置体系。
“三生融合”引领区域绿色发展
流域补偿的资金一方面用于生态保护,另一方面用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加倍转化。
绿色农业方面,安徽全面对接长三角消费升级大市场,加快推进“融杭发展”,培育壮大茶叶、徽菊、油茶、泉水养鱼、皖南花猪、黟县“五黑”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泉水鱼”成为我国首个纯渔业农业重要文化遗产。
绿色制造业方面,安徽的绿色食品、汽车电子、绿色软包装、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黄山市累计关停污染企业220多家,整体搬迁企业9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00余个。
绿色文旅服务业方面,上下游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徽州民宿等多种业态蓬勃发展,七成以上村庄、10多万农民参与旅游服务,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黄山和淳安基本形成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精致农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体系。
2018年的三期补偿协议更是提出,要全面推进杭州与黄山在园区、产业、人才、文化、旅游、论坛等方面加强多元合作,推动全流域一体化发展和保护,黄山市将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2019年黄山市引进杭州都市圈项目和投资金额分别占全市引进份额的16%和11%。
综上,新安江模式通过明确技术指标实现生态补偿金额科学定价,通过搭建共管共治平台实现保护一体化,通过协同绿色产业转型实现全域生态价值转化,自上而下地打通了跨省协作的体制机制问题,对于全国范围内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
供稿:邱浩钧
审核:蔡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