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点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佛教大兴,唐人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唐代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元宵张灯的习俗正式形成。唐代,元宵节成了法定假日,它的节日地位在岁时节日体系中得到了确认,从都市到穷乡僻壤其参与者越来越多,其原本娱神的性质越来越弱,与之相应地成为一个俗世欢娱阖家团圆性的节日。
赵宋立国后,赵匡胤下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正式规定元宵放灯时间为五夜。南宋淳祐年间,又增为六夜,正月十三日就开始放灯。可以说,对于生活在宋朝的人们来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元宵节
宋朝的元宵佳节庆典活动一般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而相关的储备工作则从冬至日就已经开始着手。过了冬至,在汴京宣德门前的御街上,开封府早已用竹木搭好了用于放灯的棚楼,饰以鲜花、彩旗、锦帛,挂着布画,“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这种棚楼叫做“山棚”。同时,御街两廊每天都有各色艺人表演各种娱乐节目:魔术、杂技、说唱、歌舞、杂剧、蹴踘、猴戏、猜灯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节目丰富多彩。《东京梦华录》收录了一份当时最受欢迎的节目名单与艺人名录:吞铁剑的张九哥;演傀儡戏的李外宁;表演魔术的小健儿;演杂剧的榾柮儿;弹嵇琴的温大头、小曹;吹箫管的党千;作剧术的王十二;表演杂扮的邹遇、田地广;筑球的苏十、孟宣;说书的尹常卖;弄虫蚁的刘百禽;表演鼓笛的杨文秀...
一首宋代小词写道:“奏舜乐,进尧杯,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八面三呼震地来。”说的便是宋朝皇帝在宣德门与民同赏元宵的情景。每年的正月十四(或十五,或十六)之夜,皇帝都要“乘小辇,幸宣德门”,观赏花灯;随后,“驾登宣德楼”,宣德楼下早已搭好一个大露台,诸色艺人在露台上表演相扑、蹴鞠、百戏等节目,皇帝坐在楼上欣赏表演,“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先到宣德门下的市民,“犹得瞻见天表”,得以近距离一睹龙颜。
到了放灯之期,山棚万灯齐亮,“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上面站着身姿曼妙的歌妓美女,衣裙飘飘,迎风招展,宛若神仙。山棚还设置有人工瀑布——用辘轳将水绞上山棚顶端,装在一个巨大的木柜中,然后定时将木柜的出水口打开,让水流冲下,形成壮观的瀑布,灯光映照之下,端的是好看。宣德门楼的两个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诸坊巷、马行、诸香药铺席、茶坊酒肆,灯烛各出新奇”,“有灯球、灯槊、绢灯笼、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马骑灯、凤灯、水灯、硫璃灯、影灯”,等等,灯品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南宋临安府的元宵节庆,也是在入冬时便拉开了序幕。街市上开始销售各种漂亮的花灯,“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正式的闹花灯时间尚未开始呢,市民们已先试着放灯。
御街上出现了很多支歌舞队,表演“傀儡、杵歌、竹马之类”的节目,她们“首饰衣装,相矜侈靡,珠翠锦绮,眩耀华丽”。贵邸豪家经常邀请这些歌舞队前往表演。杭州三桥等处,“客邸最盛,舞者往来最多”,每夕华灯初上时分,客人到酒楼饮酒,“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只要不多的一点赏钱,便可欣赏到精彩的表演。“终夕天街鼓吹不绝”,节日的浓烈气氛,“自此日盛一日”。
到了元宵放灯时候。每夕入夜之后,从大内到坊间,各种花灯争奇斗巧。宫廷的花灯无疑最为豪华,某年宫禁制作的“琉璃灯山”,高五丈,上面有各式人物,由机关控制,活动自如。至深夜,则“乐声四起”,“放烟火(即烟花)百余架”。
南宋时依照惯例,临安府免公租房三日租金;正月十四起,官府每天都要给各支歌舞队发钱发酒,以资犒劳。临安府还要差人挨家挨户的询问,点灯的灯油是否够用,如果不够还要官府支出。到了放灯的最后一页,临安府尹也会出来,坐着小轿招摇过市,“箫鼓振作,而目不暇给”,有“吏魁”跟在小轿子后面,背着布袋,里面装满“会子”,一种纸币,分发给在杭州做生意的市民,谓之“买市”,祝他们在新的一年生意兴隆。
民间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品至多”,“精妙绝伦”。走马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珠子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
西湖诸寺,以灵隐山上天竺、中天竺 、下天竺三寺“张灯最盛”,而且,“往往有宫禁所赐,贵珰所遗”,“都人好奇,亦往观焉”。宋人说,“君王不赏无人进,天竺堂深夜雨时”。清河坊的蒋检阅家、张府等富家林苑,不但挂出“异巧华灯”,还放烟花,唱雅戏,“笙歌并作”。这些私家林苑是对外开放的,游客可以进来观赏,“游人仕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林苑主家还会向客人提供“奇茶异汤,随索随应”。怪不得“游人玩赏,不忍舍去”。杭州各大酒楼也点起灯球,“喧天鼓吹,设法大赏,妓女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子弟买笑追欢”。
元宵节发展为宋代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这跟市民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息息相关的,这种节庆反过来很好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方面,元宵节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由于古代实行宵禁,禁止人们夜间出行。但是在元宵节期间,官方弛禁,允许人们在晚上出行游玩。因而这样的节日无疑给古人刻板、乏味的生活增添了巨大的乐趣。另一方面,元宵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元宵之夜,金吾弛禁,几乎是家家户户出门观灯游玩。街上人潮涌动,这就使得茶坊、酒店、勾肆的数目增多,“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唐代中晚期出现的夜市到宋代已具有一定规模,元宵时节的夜市则是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王舒:《元宵是宋人的狂欢节》,《大众日报》2016年2月20日.
[2]刘锡华,郑以荣:《浅谈元宵节在唐宋时的流变与民俗体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郑学富:《诗情浪漫的宋人元宵节》,《海南人大》2017年第2期.
[4]彭恒礼:《“灯戏”考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一辑)》.
供稿:王俊
审核:施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