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钱塘江古海塘与钱江潮
  发布时间:2021-02-07 12:59   来源: 城市怎么办

钱塘江潮天下闻名,古称“壮观天下无”,但是能让观潮者安然赏潮的钱塘江海塘却知者不多,说者寥寥。其实,它与长城、大运河并列为古代三大工程,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最后的国家工程。其知名度不及后二者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它所涉及的地域不如长城、大运河那么广阔,遗存的空间形态不及长城、大运河那样令人瞩目,但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评估和认识。

同长城、大运河一样,钱塘江古海塘也是古人运用智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珍贵遗产,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它曾抵御无尽的汹涌潮水,将杭嘉湖平原、萧绍平原塑形,保境安民还人安宁,是古代造就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不可或缺的海上屏障。时至今日,部分古海塘仍在发挥着御海抗潮的重要作用。

一、钱塘江古海塘的沿革

杭州古称钱唐,始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置的钱唐县。

当时,西湖尚未成形,宝石山、吴山处于风头浪尖,恰如伸向海洋的两只脚,护卫着灵隐山下的钱唐县治,而广阔的东面尚属一片汹涌潮国。江潮凶猛,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为祭大禹南渡绍兴,船到江边也只好望潮兴叹,西行120里到了富阳才终于过江(《史记》: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因此,古代杭州人民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发展、安居乐业,面对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抵御潮水——修筑海塘。

一般认为,钱塘江海塘始于东汉华信主持修筑的防海大塘。限于古代落后的技术条件和建筑材料,海塘无法持久抵挡海潮的侵袭,屡修屡坏而屡坏屡修。从历史记载看,唐、五代吴越、宋、元、明、清,历代都投入人力物力对海塘进行加固或新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吴越国的竹笼石塘、宋代的柴塘,和明清两代的鱼鳞石塘。

五代时期吴越国定都杭州,杭州城市地位骤然提升,城池范围不断扩大。而钱塘江潮直涌杭州,对城市安全和生产生活构成威胁。公元910年,吴越国开国国君钱镠征集军民沿江修筑海塘,创造性地使用了竹笼石塘法,建成一百余年仍然基本完好。此前,修筑海塘常用版筑法,填土夯实成塘,面对海潮冲击,往往屡筑屡溃。钱镠的竹笼石塘,以竹笼填石堆积成塘,重而不陷,硬而不刚,同时在塘前打下木桩,可以有效减轻潮水的冲击力量。1983年,杭州在江城路立交桥施工时发现一处古海塘遗迹,后证实正是吴越国所筑海塘。

北宋时杭州已成为东南第一州,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城市地位更加显赫,杭州湾两岸人口日益增多,杭嘉湖平原成为国家赋税重要来源。因此,宋代对于修筑海塘,较之前代更为重视,在海塘修筑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借鉴黄河河工中的埽工技术,采用薪土相间夯筑的方式创造了柴塘。柴塘的塘基以埽牛铺就,其上“层土层柴”,并用木桩联结,抗潮能力大为提升。北宋景祐年间,从六和塔至东清门,用巨石筑塘12里,并开创塘工维修制度,设置捍江兵士、五指挥,专门负责采石修塘。庆历年间,采用竹笼装石为前阵、条石为中坚主体、土塘为后援支持的组合方式大规模增修海塘,工程结构更加合理,抗潮能力进一步增强。南宋嘉定十五年,在海塘塘内另开一道备塘河,并在河的内侧加筑一道土塘作为备塘,作为拦潮第二道防线,海塘修筑思路更为开阔。此外,南宋时还专门设置了修江司,作为海塘工程的专门管理机构。

明代,嘉靖年间黄光升主持修筑海塘,设计出一种重型直立式石塘,即五纵五横桩基鱼鳞塘。此塘用整齐的长方形条石纵横交错层层垒就,条石之间用铸铁嵌合;合缝处用油灰、糯米浆浇灌,使海塘整体更为坚固。因其迎水面条石层层内收,貌呈规则的鱼鳞状,故称鱼鳞石塘。清代承袭明代技术,继续加筑,其中以朱轼的鱼鳞塘最为知名,并作为永久性标准塘得以推广。乾隆一朝就组织了三次大型海塘工程,费银250余万两,鱼鳞大石塘成为护卫杭州湾的主要塘型,传统海塘工程技术至此达到最高水平。

二、钱塘江古海塘的价值

如果没有海塘,钱塘江潮将冲毁沿岸一切,杭嘉湖平原、萧绍平原都将为之一变。可是如果没有海潮,海塘也就无由生发。海塘与海潮相伴相生,其价值是互为一体的。

钱塘江海塘具有文化遗产价值与自然遗产价值。其文化遗产价值,最突出的是海塘工程构筑技术,它是钱塘江两岸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将思想智慧与自然条件相结合的最高水平。从最初的土塘,到竹笼石塘,到柴塘,到竹笼石、条石和土塘的组合塘,到鱼鳞石塘,以及备塘河与备塘,以及管理制度上从捍江兵士、五指挥到修江司,不但见证了古人两千年来的技术发展和智慧进步,也反映了古人敢于与海争地、与潮争胜的名符其实的“弄潮儿”精神。正是这种智慧和精神,卫护杭嘉湖平原、萧绍平原的安宁,造就了这一片文化之邦、富庶之邦。

其次是钱江观潮文化。一是民俗文化。钱江观潮的习俗始于西汉,盛于南宋,元、明、清三代蔚然成风。它广泛流传于钱塘江出海口的杭州、海宁一带,主要包括潮神信仰、弄潮、观潮度曲、钱江潮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商贸等多项民俗,其中以潮神祭祀、铁牛镇海、造塔镇海、抢潮头鱼、塘工号子、观潮集市、观潮节昆曲等最引人注目。2009年,钱江观潮(杭州市、海宁市)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文人学者的赏潮文化。从唐代的孟浩然、刘禹锡,宋代的苏轼、范仲淹、李觏、陈师道,到现代的丰子凯等,历代不乏以钱江潮为对象的诗文。甚至,近代以来游历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也为钱江潮所吸引,曾任岭南学堂监督十六年的美国传教士晏文士博士,曾专程到海宁观潮,并写了一篇图文并茂、记录详细的观后感,发表在1908年美国《大众科学月刊》上,为外人所闻。

再次则是农田围垦文化。随着钱塘江河口两岸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两岸人民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这个背景下,人民“与海争地”,河堤驳筑与河床的农田围垦成为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自然遗产价值,主要是雄伟壮观首屈一指的钱江潮景观。正如20世纪初晏文士博士所说,当亲眼目睹一道六七米高、四五公里宽的巨大水墙,以雷霆万钧之势,每分钟挟带着150万顿潮水呼啸着从你身边经过,且持续时间长达半小时之久时,你的灵魂将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是天体运行与相互作用的雄奇伟力,是大自然呈予人类的鬼斧神工。相比于那些已被列入自然遗产的静态的奇山秀水,钱江潮独特的动态自然景观,别具无限价值与魅力。

三、钱塘江古海塘的保护与申遗

新世纪以来,杭州逐步加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力度,钱塘江古海塘的发掘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18年7月,杭州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钱塘江古海塘·钱江潮等开展申报世界遗产前期准备工作” 。2019年7月,《杭州钱塘江海塘保护与利用规划——明清杭州海塘和萧绍海塘(杭州段)保护与利用规划》正式审批通过。2020年1月,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一座全面展示杭州钱塘江海塘文化,集收藏、研究、体验、教育为一体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的海塘遗址博物馆。而在国家层面,2019年4月,钱塘海塘工程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名录》,包括现存明清以来修筑的钱塘江老海塘塘线总长317 千米,除去山体后的实长为280 千米,分为钱塘江海塘、江南海塘和浙东海塘三部分;档案、图集、亲历人口述、历史照片等主要遗存。

对照世界遗产公约,钱塘江古海塘与钱江潮具有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为有效加强对钱塘江古海塘的保护,应坚持研究先行,进一步加强对钱塘江古海塘的研究和宣传。同时,建议尽快将钱塘江古海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录,并将其整体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宁段已是国保单位)。另外,水利部门与文物部门应联合编制钱塘江古海塘修缮保护技术导则,指导钱塘江古海塘修缮。让杭州因历史而美丽,相信钱塘江古海塘与钱江潮潮涌潮新,终将以世界遗产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

供稿:刘达开  

审核:王剑文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