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分享】落实农民工“八个有”
  发布时间:2020-12-28 09:35   来源:城市怎么办

杭州手法

“八个有”是杭州市为解决好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而实施的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政策举措。2005年,杭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民工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组织的“六个有”目标。2008年,杭州市又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民工生产生活工作的通知》,在“六个有”基础上增加了“有安全”、“有救助”的要求,明确进一步落实农民工的“八个有”目标,从经济、社会保障、住房、教育、文化、组织、安全、法律保障等八个方面,增加面向农民工的公共产品供给,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通过落实“八个有”,杭州为农民工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包容的良好环境,有效推动了农民工在杭“安居乐业”,也引领杭州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杭州市获得中央电视台颁发的“中国十大最受农民工欢迎城市”荣誉称号。农民工“八个有”,创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妥善处理了农民工市民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联系杭州实际,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到底为了什么”,或者说“城市化究竟为了什么”这一问题,使杭州真正成为一座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成为杭州人和新杭州人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延伸阅读

农民工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农民工总量之多、贡献之大、影响之远,世界范围内可谓绝无仅有,是现代化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人群,短时间内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而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政策探索与制度创新也引发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已经迈开坚实的步伐,但在制度配套、文化融入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困境,改变城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对40年以来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比较分析,依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现阶段农民工群体的发展状况,从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的角度,特对未来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嵌入城市治理系统,深化农民工的城市参与和管理。从“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市民”的身份擅变,可以认为是现代社会中农民从乡村治理系统“脱嵌”出来,重新嵌入城市治理系统的嵌入社会融合过程。从“农民工”到“市民”的成功转变,不仅需要农民工个体的努力,更需要消除各种社会排斥现象,从社会政策层面强调和重视民众平等地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对此,可以更多地赋予农民工参与城市工会、党团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权利,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应考虑吸纳一定比例符合条件的优秀农民工代表,让农民工有机会积极参政议政、履行义务、享受权利。

第二,积极应对区域差异,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均衡发展。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民工的主要分布和流向相对单一,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往往也呈现出区域性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对此,中央政府还需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区域性发展的统筹、组织、领导和督导,将农民工参保率等纳人考核指标当中,并适当地给予激励措施,推动中国东部人口净流入、中西部人口净流出地区的社会保障统筹建设,维护区域的协调性发展。

第三,重视和培育人力资本,保障农民工社会机会的平等。要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包容性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创造平等的城市就业机会。各地政府,尤其是职能部门必须转变以往所认为的“农民工是外来人口而非本地居民,因此政府不需要承担其教育培训责任”的观念,增加对农民工开展教育和培训的规划与投入,把提高农民工素质当作提高城市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构成,并建立统一的监督机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农民工及其子女更加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社会机会的均等化。

国外农民市民化模式

一、英国模式——强制式的农民市民化

早在11 世纪初,英国农村人口便开始向城市转移,经历了几次劳动力快速转移的浪潮,18 世纪中叶英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了51%,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城市人口超过农业人口的国家,而这个比例在20 世纪初则已经达到了75%。回顾英国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整个过程,呈现出以下特征:(1)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动;(2)由圈地运动、土地私有权的确立以及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等原因造成的农业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则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来源;(3)阻碍人口流动政策的消除和国际移民是英国农村人口比例减少的重要条件。

二、美国模式——自由迁移式的农民市民化

与英国截然不同,美国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以自由迁移为主要模式的。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美国1870 年之前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之后伴随着英国第二次产业革命,大量的移民转移到了美国,促进了美国先导产业诸如电力、钢铁等为主的工业革命,工业化必然带动美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与流动,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的稀缺,使得美国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具体来看特征表现在:(1)在工业化的带动下美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造成了城市劳动力的稀缺,最终吸引了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4](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带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人口得到解放,为城市的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3)近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规模农村人口的转移,为大城市的崛起奠定基础。

三、日本模式——跳跃式转移的农民市民化

日本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虽然资源匮乏但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结合本国特点,日本政府采取对农村劳动力有效干预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欧美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以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容纳了较大的非农产业人口;(2)日本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农业结构,促进了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3)政府极其重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进城者的素质,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四、韩国模式——快速融入式的农民市民化

与中国类似,韩国也是人多地少、重视教育、重视家庭,也经历了三十多年连续、快速的经济增长;不同的是,韩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比较顺畅地融入了城市,社会分配处于比较均等的状态,应该说,韩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国家。总体来看,韩国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具有以下特点:(1)在经济快速增长之前,农民获得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成为了农民中最重要的财富,对后来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至关重要;(2)韩国经济发展的转折点(1961 年)使得韩国的劳动力主体平稳迅速地从农村转向城市、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3)被抚养人口同步迁移和新移民在城市中的高度认同,使得韩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快地解决城市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演进比较——以上海、湖南、重庆三地政策文本为例》,文军 黄枫岚,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06期 第63-74页.

[3] 姚延婷. 国外农民市民化模式比较分析[J]. 新西部, 2016, 000(001):136-136.

供稿:蔡心蕙 蔡峻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