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分享】建设茶行业复合主体
  发布时间:2020-12-28 09:30   来源:城市怎么办

杭州手法

打响“杭为茶都”品牌,丰富的茶资源固然重要,更需要一种新的机制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茶资源整合起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各方力量朝着共同目标进行耦合,形成整体合力。杭州市通过成立“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整合在杭8家“国字号”茶研究机构以及茶企业,辐射茶楼业协会、茶生产基地、茶文化村、茶馆,合力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推动茶保护、促进茶旅游、打响茶品牌。茶行业战略联盟以茶博会为舞台,以茶文化为主线,以活动、展览、会议、旅游为主要表演形式,既充分调动有关部门和区、县(市)的积极性,发挥茶区、茶农、茶馆、茶客的作用,又积极吸收其他涉茶单位参与合作。茶领域各方面形成了“全民总动员”的良好互动局面。在这个没有围墙的联盟组织内,党政界、知识界、行业企业界、新闻界四界联动,公共、私人资源充分整合,各主体功能互补,打造了一个完全区别于传统以茶叶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博览会。2005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10家单位联合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亲自给杭州题词“茶为国饮、杭为茶都”。

成都市网络文学联盟

2015 年以来,成都网络作家创作的《琅琊榜》《华胥引》等作品一经改编迅速引起全国关注,大众的目光渐渐聚焦在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成都网络作家群体和成都的网络文学创作。同年,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第一届年会暨“网络文学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本着引导地方产业,助力产业集聚,填补成都市网络文学行业中间环节的缺位的宗旨,2016 年,成都市网络文学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吸纳了逾50名本地知名网络作家,联系产业上下游企业超100余家,对接了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传媒学院、成都大学等高校,构建了集“行业引导”“产业集聚”“品牌打造”“作品培育和转换”多位一体的创新应用模式。

1、发起单位资源互补,密切配合,有效构建“政府主导+ 龙头企业引领+ 产业资源引入”的三角支撑体系

成都市网络文学联盟发起方分别是成都市互联网文化协会、成都古羌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天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家单位中,互联网文化协会隶属于成都市委宣传部,在媒体调动、宣传推广、政策引导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古羌科技运营成都本土最大的网络文学网站“看书网”,行业横向资源丰富,作家资源和作品运作模式成熟;天骄文化则是国家级众创空间“8 号平台”的运营方,行业纵向资源深厚且在项目运作、文创孵化等产业化运作方面经验充足。

2、不断创新“大、中、小”型各类活动,以活动为抓手,塑造区域性行业品牌,扩大地区产业影响

联盟探索、设计多类行业活动,充实联盟运营实质,并形成“小型活动常规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大型活动品牌化”的活动格局。其中,小型活动包括了作家创作交流、产业上下游沙龙研讨、作品转化对接会等,规模通常为10-30 人,活动时间和形式灵活,保证参加人员间能够充分的深入交流;中型活动则包括了面向高校的创作分享讲座活动“网络文学进校园”、结合各区(市)县文创发展的“作家采风调研”等子品牌活动,规模通常为30-100 人,每类活动都以系列活动的形式持续开展多期,每期活动形式相对固定,以稳定品牌的塑造和输出。大型活动则指联盟专门打造的“金熊猫·网络文学奖”年度评选活动,以凸显成都地域特色的“熊猫”作为奖项名,特设最具天府文化魅力奖,面向全国建立影响的同时,又促进了成都本地文学作品的开发和挖掘。

3、积极扶持作家,孵化作品,深入产业,立足长远,培育自有原创作品

联盟不定期的了解、收集本地作家创作的作品情况,并牵头组织作家与下游潜在购买商进行磋商,或是积极联合媒体宣传曝光潜力作家和作品。2017年起,联盟开始在原创作品打造上着力,抓住属地大力发展“天府文化”的机遇,以地域性特色创作为核心,主动出击,筛选本地优秀作家,定制专属作品并签下全部版权。通过对作家的包装、宣传,对作品的孵化、运作,联盟实质性地介入本地产业,有效填补了成都地区产业链中间环节缺位的弱势,为本地作家和潜在作品创造了价值发现和转化的平台;在促进作品转化和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联盟自身的长效运营机制,培育出来的自有作品也将加强联盟自身的产业影响力和渗透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作家愿意把作品资源聚合于联盟,利于形成良性循环。

英国设计委员会

1944 年成立的英国设计委员会(Design Council)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直接领导的官方设计促进机构,其对二战后英国公众“好设计”意识的形成、设计资源的整合、设计产业的振兴、进而提振国家经济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长为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设计促进机构之一。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在设计委员会的努力和英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英国的设计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和不断涌现的新挑战,设计委员会开始主动思考结构创新,并着手改组与转型工作。1994 年,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作报告——《未来设计委员会》,报告中对其角色定位、组织结构、工作职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明确了委员会在未来发展中新的角色定位——“协作型智囊团组织”,它将不再为企业和设计师直接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影响政策、整合资源、推广设计的策略性机构。 

此次转型让设计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彻底发生变化,委员会也进一步从政府的管理结构中分离出来,成为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共设计促进机构。在《未来设计委员会》报告中提到未来的设计委员会将承担以下四个角色:1.资源的整合平台和活动的发起平台;2.政策的影响者和制定者;3.设计价值的传播者;4.设计教育的推动者。分别从管理、政策制定、交流、教育四个维度推动英国设计产业的发展。转型后的设计委员会与政府和其他地方机构合作以确保项目的有效推进,实现了大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严雯. 区域性网络文学行业组织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市网络文学联盟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18, 004(020):P.70-73.

[3]袁梦.从政策执行到资源整合 ——英国设计委员会的职能转变.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20

编辑:蔡心蕙 蔡峻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