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卫生健康问题主题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11-19 10:15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0年11月8日下午,“中国城市学年会·2020”城市卫生健康问题主题论坛在杭州城研中心大楼召开,论坛主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浙江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副主任,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李鲁教授,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预防医学会会长叶真教授,原浙江医科大学副校长余海教授,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郭清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卫生政策与医院管理中心主任陈智教授,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吴息凤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顾昕教授,杭州市卫健委巡视员滕建荣,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卫生管理研究员林枫教授,杭州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徐玮,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学研究中心主任董恒进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亚东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张新跃教授,河南省开封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新民,同济大学医学院急诊与灾难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韬教授,杭州市健康城市建设指导中心主任王建勋,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卫生事业管理系主任王小合教授等卫生健康领域专家、医政机构部门负责人、健康行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等近3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知名华人科学家吴息凤教授指出,“数字健康”是未来健康的主要形态。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传统公卫+数智化”的“新公卫”为快速控制疫情、助力经济复苏、社会安全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公共卫生的“经济功能”不断得到彰显。公共卫生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颠覆性改变,从行业性、小专业为特征,向大国计、大民生的大学科、大专业转变。健康医疗大数据在科学研究、临床医疗、产业应用、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多维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罗力教授围绕“优化公共卫生体系的思考”指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从战略层面看,有两条道路:一是坚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理念,即全额预算,高薪精兵。这一体系构建需要依靠财政保住高精尖的技术力量,同时必须兜住“网底”,以加强政府购买、匹配有效绩效考核的方式,让顶层的高精尖力量能够为“网底”服务,从而支撑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二是坚持“自力更新,平战结合”理念,即差额预算,绩效考核。这一体系构建需要靠自己,通过在科研服务、检测服务、健康服务等方面改革,如防疫专项可列支劳务费、疾控中心可提供收费的检查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执业医生具有处方权等,鼓励自力更生,做好经济补偿。

郭清教授强调,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必须加强公众健康管理。不管是急性传染病流行,还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蔓延,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出了问题。因此,一是对外要加强防护,即勤洗手、正确洗手;避免飞沫传播,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打喷嚏或咳嗽,触摸公共物品时,使用纸巾;不去人多且封闭的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不握手(拱手作揖);使用公筷公勺。二是对内要提升免疫力,即多喝水,睡眠足,好心情,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晒太阳。要坚持健康管理理念,全面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

滕建荣巡视员指出,三级医疗体系和三级防控体系的交汇点就在基层,即社区和农村,因此,必须把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放在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地位。就基层医生(农村和社区医生)而言,更重要的工作在于,一是准确诊断日常疾病;二是能够有效分诊;三是慢病管理;第四是承担康复职能。无论是深化医改还是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都应重新研究不同医务人员的社会定位问题,从思想认识、政策引导到位、深度整合融合、基层能力提升、强化互联互通、改革红利释放等方面,形成病人愿意去基层、基层有能力留病人、大医院舍得放病人的体制机制,积极正确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国家公共卫生防御体系。

徐玮副局长阐述了基层、基础和基本医保的杭州实践,指出,在疫情防控中,杭州市医保在保障参保人员医保待遇、减少人群积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方便参保群众就医配药、全力支持医疗救治、协同作战联防联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支撑性作用。基层医疗机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也是基本医疗保障的坚定合作者。基本医保的重点是从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强化管理等方面促进基层签约、引导基层首诊,建立有序的就医秩序,不断创新医保的“社会治理”理念,深化支付制度改革,用机制的力量购买更有价值的医疗服务。

林枫教授指出,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须高度关注“七化”,即一体化、标准化、网格化、人本化、协同化、智能化、全民化。一体化,要搭建横纵向一体化的区域健康服务共同体;标准化,要高度关注全科医生、护理、公卫等适用性人才配置等的标准化;网格化,要通过家庭健康责任团队、初级卫生保健签约服务、三位一体疾病防治模式等创新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模式;人本化,即根据病人需求进行分级诊疗、完善整合型连续健康服务;协同化,要从各个方面共同发力,完善部门联动政策保障体系;智能化,即促进互联互通,大力推进互联网+卫生健康;全民化,要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

王亚东教授从中国公民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素养条目开发与应用的角度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需要公众的支持与配合,而公众的卫生应急素养,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卫生应急素养,表现在公众平时的风险意识、事前的充分准备、事发时的从容应对、良好秩序、对专业措施的高度依从等,直接影响到卫生应急的结果。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长远预防等方面看,全面提升公众卫生应急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迫切性。卫生应急素养,从“知”开始。

陈云良教授从传染病防治决策的法治化和科学化的角度强调,必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坚持法治化和科学化。疫情初期暴露出的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最突出的问题是医疗机构及专业医生的疫情信息报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医学专家的专业意见、科学家的判断在地方政府的防控疫情决策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科学决策机制失灵。关于谁能“吹哨”,公民可以在不被追责的前提下向任意机关反映疫情相关信息,但向社会的公开应由专业人士正式发布。

第十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城市卫生健康问题”金奖获得者顾昕教授,从公共卫生治理变革的角度指出,加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应该引入社会治理的理念,让社群机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公共卫生治理,必须高度关注并妥善处理五对关系,即公共卫生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险的关系、公共卫生服务与公共卫生教育的关系、专业判断与行政力量的关系。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报告展开热烈讨论,并对杭州城研中心举办的中国城市学年会,特别是围绕城市卫生健康问题开展的征集评选活动等取得的研究成果等表示充分肯定。大家深切希望中国城市学年会、城市卫生健康专题论坛的模式和成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集聚各界智力资源,共同推进城市学研究和城市卫生健康领域问题的破解。

供稿:崔琳琳

审核:李飞孟、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