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手法
2010年11月,杭州出台学前教育“1+4”新政,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杭州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州市幼儿园园舍建设实施办法》、《杭州市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管理办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园管理暂行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同时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新政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把学前教育放到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高度,对杭州学前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杭州市“十二五”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按照政府主导的原则,设计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落实教师地位和待遇为目标的学前教育教师保障机制、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目标的幼儿园园舍优化机制、以提高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为目标的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机制、以督促各级政府履行发展学前教育职责为目标的督导评估机制等五个方面保障机制,构建了促进杭州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政策框架。新政实施以来,杭州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前三年入园率、等级幼儿园覆盖率、学前教育教师学历合格率、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量的比例等多项指标大幅度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实践证明,杭州学前教育“1+4”新政,致力于打造并创新全国领先的学前教育改革杭州模式,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好园难”问题,为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学前教育发展的前瞻
目前,上海共有幼儿园166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026所,占比61.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1.5%,基本建成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本市有需求的、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适龄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在97%以上。
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规划了2020年到2035年上海学前教育发展的蓝图。《实施意见》就推进全市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提出了若干“硬核”举措,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美好期盼。
《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上海将全面建成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幼儿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教队伍,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安全、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为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意见》中明确,要将幼儿园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并且统筹考虑各种因素,科学预测适龄幼儿人口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本市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要按常住人口配置学前教育资源,每1万人配建1所15班的幼儿园。
《实施意见》还指出,在入园矛盾突出的时段和区域,要通过改建、扩建和资源置换等方式扩大资源供给,有效应对入园高峰。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办幼儿园原则上都要开设托班,尚未开设托班的公办幼儿园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托班。同时,鼓励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
根据《实施意见》,上海学前教育要实现从资源供给向内涵提升的转变,着力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实现适龄幼儿从“有园上”到“上好园”的转变,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将通过深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衔接,杜绝“小学化”倾向,注重对学前幼儿进行入小学适应性教育等。
师资队伍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此次的《实施意见》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幼儿园教师准入、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要依标配齐配足教职工。不断完善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配备标准,严格规范教职工编制使用。与此同时,要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贯通培养体系,扩大学前教育招生规模,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高学前教育人才专业化水平。
挪威学前教育:从普及到优质
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需求与供给的动态相互作用下,挪威形成了今天的学前教育模式。除具备北欧福利国家的共同特点之外,挪威模式也有其自身显著特色。如挪威政府负责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立法及监管,在学前教育服务的确立和扩大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确保了相对一致的标准。而挪威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所有权上采用的是公私混合的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近半数的学前教育机构属于私有,这种状态一直维持至今。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挪威各政党空前一致地致力于扩大收费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时。在实现了学前教育全覆盖后,挪威学前教育政策进而致力于面向全体儿童提升教育质量,尽管面临诸多来自移民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挑战,挪威学前教育仍获得了高质量的普及与发展。
我国学前教育在近些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改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幼有所育”是我国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挪威模式的发展经验可为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建立终身教育观,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 MitonFriedman)认为,教育具有“正邻近影响”,即“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我的孩子受到的教育由于能促进一个稳定和民主的社会而有助于你的福利”。挪威的做法无疑将学前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平等的工具,通过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保障起点公平、发展机会均等,进而维护和增进社会稳定。
(二)加快学前教育立法,为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挪威在发展普及优质学前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通过立法的形式提升政策的执行效力。作为全国性的法律规范《幼儿园法》的出台及多次修订为解决学前教育的各种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建全公平机制,提供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服务
在挪威政府的主导下,公办、私立幼儿园在经费、师资及其他物质设施的供给上基本平等;在幼儿园层面,所有的儿童享有平等而优质的教育条件。在我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公办与民办幼儿园的差距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上海发布2020-2035年学前教育发展蓝图》,张鹏,上海发布,2020年04月01日.
[3]《从普及到优质:挪威学前教育模式的形成与特点》,霍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06期.
编辑:蔡心蕙 蔡峻
审核:蔡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