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分享】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0-11-26 10:03   来源: 城市怎么办

杭州手法

“名校集团化”是指由名校(园)领衔,采用连锁、联盟、托管、共同体等运作机制,推进“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名企”、“名校+弱校”、“名校+农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以1999年杭州求是小学在全国率先探索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为起点,2004年杭州以“幼儿园名园集团化”与“中小学名校集团化”为一体两翼,以“组建城区教育集团”和“缔结城乡互助共同体”为两轮驱动,全面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随着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持续推进,杭州优质基础教育覆盖率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杭州市优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65.0%、75.92%、81.16%,从而确保了优质教育与城市化进程的良性互动,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杭州实施“名校集团化”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被新华社列为中国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教育状况总体评价杭州名列第一,教育满意度城市综合排序杭州位居第二。在2009年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活动中,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跻身“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奖”前三强。实践证明,实施名校集团化是杭州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举措,是杭州破解“上学难”特别是“上好学难”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创新之路,也是杭州特色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成功之路。

海淀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

作为基础教育领域政府主导下的一种办学模式的创新,教育集团化办学首先带来的是教育组织管理的创新。它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

2002 年,由五一小学合并永定路一小、二小,中关村一小承办天秀花园配套教育设施,拉开了海淀区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序幕。在历时15 年的集团化办学实践中,优质校通过输出先进的办学理念,促进干部教师交流,强化课程整合开发,推动人才贯通培养,增强了薄弱校的自身造血机能,带动发展了相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实现了新建学校的高起点发展。海淀区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统筹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

集团总校通过派出干部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开展优质课展示、教学研讨、交流培训等形式,实现了教师资源的柔性流动,盘活了后备干部和名师资源,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干部教师交流。2016 年,海淀区又制定下发了《海淀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工作方案(试行)》,遵循结构合理、优化配置、刚性指标、柔性交流原则,要求各教育集团统筹负责集团内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集团内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学科教研基地等,优先面向集团内开展工作,建立了人员选派、考核评估等管理制度,将集团交流工作纳入集团办学质量考核和教师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中。

(二)积极推动课程共研与共享

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优质校的课程优势,输出课程建设理念,加强对成员校课程规 划、研发与实施的指导,推动了学校之间的课程整合与开发,为集团内所有学生提供了丰 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人大附中、十一学校、理工附中等学校,集团内既有中学又有小学,学校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融合育人模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资源。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的建立实施,进一步丰富了教育集团的内涵,拓宽了学校视野,促进了中小学之间的课程衔接与互动,为促进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搭建教育资源统筹使用平台

学校之间在软硬件基础上差异较大,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优质校的大型运动场馆、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用具等硬件设施在集团内部共用共享,发挥了硬件设施的最大使用效益。集团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信息技术共享平台,也为软硬件资源的互动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如交大附中教育集团以“品质相同,各具特色,聚焦质量,协同发展”为发展思路,对管理共通和资源融通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集团办学效益的提升。

美国职业集团化办学的启示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国外起步较早,在美国从 20 世纪初开始出现具备这种特征的办学模式,到 60 年代—— 90 年代涌现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但数量少、范围小,且多为私立。90 年代后至今,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大量公立学校开始加入;集团范围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办学合作,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职业教育集团更多地参与社会经济服务;集团内部沟通联系紧密、组织管理规范,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和形成了较成熟的模式。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快速发展于 90 年代,经过这些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积累 ,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发展数量、实践类型、办学质量上都有一定提升和进步,也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因为实践时间短、经验不足,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模式单一、体制不完善、行业企业积极性不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及成功模式,也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政府充分发挥统筹、调控作用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主要发挥着引导和调控作用,不仅仅以政策上的支持为载体促进各成员主体之间的密切协作,还在于通过拨款、投资、保障、激励等多元杠杆来协调集团内部成员的利益,保障集团的正常运行,促进其有效发展。

2. 完善的教育法治制度

美国的法治制度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法治制度,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法治主体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这是保障职业教育立法科学性、效率性的前提条件;二是职业教育改革与教育经费规定的法制化,相关法规涉及到经费数目、分配、使用、监督等内容,这是用法治的手段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美国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相关法律进行不断的修正。

3. 灵活的管理机制

美国有着灵活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联邦政府引导、州政府和区政府分级负责,学校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自发和企业产生合作。在这样背景下形成的集团办学有着一定的独立自主性,集团内部成员都能从自身条件出发,发挥主观能动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4. 校企合作共赢的理念

美国企业和教育双方具有合作共赢的观念,建立了良性循环的信任伙伴关系。企业意识到职业教育集团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劳动力质量,愿意在教育上给予投资。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也愿意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而不只是功利性的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而合作。这样发展而来的集团办学有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一套完整的计划、实施、评估体系。整个办学过程凝聚成一个整体,不单独考虑某一方的利益,也不仅仅只考虑某一方运作的便利,而是要达到整体办学的最优化。

5. 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美国要求各州建立与国家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围绕统一的课程标准来设置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地方教育部门或教育机构开发新课程时,课程必须符合标准规定,才能获得州的批准和财政支持。为确保标准的落实效果,各州还建立了严格的监控体系,用依据标准所编制的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这一规定促进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的提升,确保了职业教育质量,使职业教育得到较高的社会认可,推进了学生学习和就业之间的顺利流动。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北京市海淀区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陆云泉 刘平青,教育研究, 2018年05期.

[3]《美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及对我国的启示》,汪家琦 邵艾群,教育现代化. 2019年17期.

编辑:蔡心蕙 蔡峻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