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客座博士生导师王国平应邀为绍兴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旅资源开发管理素质提升”的项目学员们作题为《让城市因历史而美丽》的专题讲座。会议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戚建刚主持。来自绍兴市各级机关单位的50余名学员聆听了讲座。
王国平指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也只能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这种特色,这种差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只能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要高度重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走“保老城、建新城”这条生路、新路,在尽快转变某些城市管理者理念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研究并出台有利于“保老城、建新城”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划。换言之,“保老城、建新城”进而保护好一切历史文化遗产,要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王国平强调,“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理念。要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责任来抓;要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要务来抓;要牢固确立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理念,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要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理念,形成政府、媒体、专家、市民良性互动;要牢固确立打造“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理念,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要牢固确立保护第一、积极保护的理念,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
王国平指出,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在不断提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管理者的最重要职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投入”、“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等“五大认识”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西湖、湘湖、西溪湿地、运河、市区河道、良渚大遗址、南宋皇城大遗址和中山路等综合保护工程,对历史文化遗产实行“应保尽保”,积累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杭州经验”。保老城、建新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保持城市个性的关键就是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城市的“根”和“魂”。其关键的关键是要摒弃“拆老城、建新城”的模式,确立“保老城、建新城”的模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最大创新,就在于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和“生命体”引入了“城市更新”,强调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质就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就在于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突出“有机”二字。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杭州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综合、有序推进,形成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文化遗产实行“应保尽保”。
王国平认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总揽全局、登高望远、谋篇布局,又要坚持“细节决定成败”、“抓大不放小”,对具体项目要一抓到底,关键是要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等“四大难题”。只有在坚持“XOD”模式的基础上,广泛应用“XOD+PPP+EPC”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土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和利用,形成土地融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之间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关系,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带动土地的增值,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的发展,才能有效破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等四大难题。
会前,王国平理事长会见了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戚建刚一行。
供稿:李湛栋
审稿:施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