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第九届杭州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会议、2020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年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主题论坛于2020年11月8日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主办。
会议重点探讨城市发展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特别是深入研究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发现文遗保护的公众参与新路径,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到城市文化公共政策、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城市有机更新等工作进程之中。会议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主持。会议第一阶段为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年会开幕式,由济南市水务局局长李季孝致欢迎词,并举行了联盟优秀研究成果颁奖仪式、丁云川先生捐赠仪式。会议第二阶段为主旨演讲: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阙维民、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广春、新华社浙江分社轮值总编方益波、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阙维民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做主旨演讲。
阙维民教授作了题为《论北京故宫建筑群布局的两种叙述》的学术报告。阙维民教授认为故宫建筑群布局的“中轴线”叙述,是基于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建筑中心线,对于“中轴线”的叙述会出现虚拟与现实的问题、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问题、对称与失衡的问题、有序与无秩的问题。有鉴于此,故宫建筑群布局的“中轴线”叙述,往往是有始无终,遇到东西路建筑群时,只能以传统叙述来弥补。故北京故宫建筑群布局,是基于中国传统院落的组合与复合,清代典籍对于故宫建筑群的叙述,符合其布局规律,条理清晰,完整有序,而基于西方建筑学的“中轴线”叙述,仅针对故宫中路建筑群,无法全面有序地叙述完整的故宫建筑群,不符合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原理与现实。
杜晓帆教授作题为《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文化自信——理念的交融、实践和发展》的学术报告。主要就四方面提出了疑问:其一,随着全人类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当面对那些仍旧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那些仍旧生活在文化遗产中的人们时,如何合理处理人与遗产之间的关系,是遗产保护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二,所谓世界遗产名录的可信性也就是针对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而言的。那么,全世界到底有多少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世界遗产名录的是否应该有上限?中国还有多少遗产地可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如何诠释突出的普遍价值,如何认识它与真实性、完整性之间的关系?其三,文化景观的发展势头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与混合遗产有何异同?是否会像有些专家所指出的,文化景观将会取代混合遗产?其四,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它作为遗产的真实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妥善处理的关系,其遗产价值的判断将会变得模糊不清。
詹长法副理事长作题为《历史遗址与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展示策略》,提出了遗产保护防护还是展示问题,究竟怎样去谈美的问题和保护的有效性以及公众展示问题。西方做艺术精品展示时利用一个大的空间,放进小的一件艺术作品时,能够带给人一种震撼和吸引,这正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另外,我们还应更关注的文物数字化问题。中国的国宝数非常大,5058处的遗址当中,部分遗址已经遭受了严重损失,在数字化的助推之下,我们也可以做到数字回归、重合、重构。例如,浙江大学刁老师的团队也在全国做了不少这方面的案例,比较有影响的是龙门石窟,这正是文物数字化保存展示的未来方向。
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广春就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作了汇报,提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下个阶段的任务中,我们要充分准确地领会中央文化的要求,在文化带建设新起点上,以更多的办法推动,使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带、生态带“三带”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的金名片。新华社浙江分社轮值总编方益波先生就其亲身参与的文化遗产案例报道作了汇报,通过其亲身经历的西溪湿地保护工程、老香格里拉饭店、宁波张苍水故居等报道案例,揭示了遗产发展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会贯通,不可分割的机制。会议最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炳仁先生从建筑、艺术、文创方面介绍了我国的铜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联盟单位和获奖作者对杭州城研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城市学研究工作,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破解“城市病”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供稿:王 俊
审核:王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