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动人口问题主题论坛召开
  发布时间:2020-11-17 09:51   来源: 城市怎么办

主题论坛现场

2020年11月8日下午,“中国城市学年会·2020”城市流动人口问题主题论坛在杭州城研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区治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晓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周大鸣,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丁金宏,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查志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钱文荣,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希和,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朱宇,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栾敬东,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传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杨小柳,浙江省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督查专员、原省卫计委流动人口管理处处长陈黎明,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引妹,蓝城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向珊,杭州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彭伟斌,等2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高校师生代表、市民代表、企业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晓山作主旨报告

张晓山研究员作题为《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学术报告。张晓山指出,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在当前形势下非常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原因有三。其一,中国经济已经从追求人口红利向获取人力资本红利转化,从追求劳动力的数量向提高劳动力的质量转变。其二,在加快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更需要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其三,新冠疫情下的“稳就业”和决战脱贫攻坚需要提升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现实中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存在问题和障碍。一方面,现行的用工体制和机制(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受雇农民工自身也很少关注技能培训。张晓山强调,构建市场化导向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机制是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对于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要以企业为技术培训的主体力量,促使正规就业的一部分农民工成为潜在的高技能人才。对于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要明确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自的职能,将灵活就业与灵活培训有效结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周大鸣作主旨报告

周大鸣教授作题为《流动与链接》的学术报告。周大鸣指出,流动是人类学研究的经典命题,互联网和快速交通作为当今时代引起流动的诱因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带来了极大变化。同时,链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走向融合)对于人类学的机遇和挑战也日益加深。链接决定一切,链接是快速流动的基本保证,在流动与链接视域下人类学研究衍生出许多新话题。其一,新链接与城乡结构变迁。新链接(高速路网和数字基础设施)带来城乡结构的扁平化,改变了以往乡村社会的扁平化的串联式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以新链接实现的并联式结构。这其中全球化的链接、区隔效应、中间点消除效应突出。其二,数字化与城乡感知的变迁。现在,以去中心化模式兴起的互联网及深度下沉的网络平台,与中国广大的小农天然融合,赋权个体,带来都市文化和乡土文化的融合及重构。其三,地方时空的涨缩效应。互联网催生了线下到线上的时空涨缩,基于地方性的传统文化也同样经历了生存和表达空间的巨大转换,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文化承载的媒介和文化的观者都发生了悄然的变化。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打破时空的界限,建构一套新的话语空间和象征性的文化空间。其四,数字时代人际关系的新变革。数字时代改变了人与社会链接的方式,充斥着鼓励空间压缩带来彻底的无距离感,但这是否也导致了社交内卷化,同样值得思考。周大鸣最后强调,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人类学进入互联网研究是一个新的尝试。互联网人类学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一个更加具有前瞻性的学科视野,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能够整合包括学术、行业、政府等多方资源,并促成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乃至学界与商界及政府之间沟通、对话的平台。未来,中国的互联网人类学将做出卓越的贡献。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杨小柳作主旨报告

杨小柳教授作题为《珠三角村改居社区的治理——以深圳市NLC社区为例》的学术报告。杨小柳指出,村改居社区是珠三角城市社区的一种重要类型,从农村到城市社区的转变,可以帮助了解乡村都市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的整合机制,进而厘清中国移民城市的形成机制。杨小柳教授通过NLC社区案例提出,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贯穿了村改居社区的发展历程,通过政经分离深圳城市社区实施了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城市社会治理体制。随着深圳高质量发展对土地及其空间效率的进一步要求,围绕土地的二元结构调整仍在持续,社区股份制经济的走向将会是影响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

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传江作主旨报告

刘传江教授作题为《流动人口C问题之网络资本、云数据与公共治理》的学术报告。刘传江教授把刚好英文首字母是C,或者排序在A、B等重要问题之后的若干非常重要的问题统称为C问题。刘传江教授指出资本要素禀赋(财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资本)会直接影响(促进或阻碍)流动人口在目的地的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次属劳动力市场和非正规就业、二元社会保障网及社会保险的“便携式损失”等我国特殊的制度约束和结构性排斥导致流动人口四大资本要素的缺失,而资源禀赋约束和功能性排斥又直接导致流动人口生存状态的不断边缘化。在流动人口从物理空间行为走向虚拟空间行为背景下,云数据可以为社会资本不足的高流动性群体及时便捷地提供所需的社会信息,并通过数字化社会资本配置社会资源,打开个体资源配置的C渠道和途径。基于云端大数据,“用数赋智”,政府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将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有效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和公共服务的高效化,构筑协同共治新模式。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学术报告展开热烈讨论。查志强研究员总结指出,从城市社会转型视角切入,研究村改居社区的治理问题非常有价值,深圳市NLC社区的调查和研究结论对杭州等城市治理城中村社区、村改居社区具有启示意义。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提升难度很大,但在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仍然十分必要。建议结合流动人口C问题的视角,利用网络社会资本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值得深入研究。

寻找人口流动背景下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路径方法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成为关乎中国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命题。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和全球的爆发、蔓延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不少值得反思之处。本次论坛以“后疫情时代人口流动背景下的社区治理”为主题,准确把握了如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呼应了本次年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主题。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和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的背景下,继续探索人口流动背景下社区治理的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主题论坛作为中国城市学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连续成功召开十届。与会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和师生代表对杭州城研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城市学研究工作,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破解“城市病”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供稿:张 菲 丁伟伟

审核: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