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 峰会景观设计:融江南韵味、展大国风范
  发布时间:2020-10-15 10:33   来源:城市怎么办

前言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城市诞生时起,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美丽城市”是指全面彰显生态自然美、人文特色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政治清明美、生活幸福美,具有自身特色,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城市。

城市之美研究院即日起与战略合作单位共同推出案例深度解析,分享实操经验,共同助力美丽城市建设。

01

项目概况

2016年G20峰会的主会场位于钱塘江畔的杭州奥体博览城板块,会场核心区围绕80hm2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展开,总占地120hm2,这是本次G20峰会的核心聚焦点,是杭州展示自身形象的第一舞台。杭州作为中国拥有优美湖光山色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城市,正逐渐由环湖发展转向沿江发展,从西湖时代跨入钱塘江时代。G20峰会会场景观以体现“大国风范、江南韵味、杭州元素”为出发点,以“水墨东方舞动世界”为主题,在杭州与世界、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西湖时代与钱塘江时代之间架起一座对话的桥梁。

02

设计理念

(一)杭州对话世界:凸显国际会议与杭州地域属性

峰会景观不同于公园、景区等景观,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功能性,也需要充分体现地域性、国际性,因此,峰会景观从会议、国际以及杭州的地域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塑造,充分展示了城市形象和独特魅力,体现“大国风范、江南特色、杭州元素”。

服务会议层面

形成整体统一的经过型空间景观

按照峰会流线的整体安排,中方及外方领导人分别经由2条专用道路到达峰会主场馆落客平台,车队会以较快的时速通过外围绿化区域,因而两侧的景观主要起烘托背景的作用,过多的变化反而容易引起宾客的不适,因此整体的外围核心区环境需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风貌。

满足不同视角的远观型景观

领导人、媒体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位于国际博览中心的2层平台、3层听会室、5层主会议厅和屋顶花园午宴厅区域,从这些区域可以远观核心区绿化环境,因此设计还考虑了不同视角下的景观形态与效果,力求优先满足停留区的视线要求,并通过模拟不同高度建筑物室内的视线感觉来确认整个区域的景观安排,同时还需要考虑媒体航拍的效果。

创造丰富多变的停留型空间景观

与经过型空间不同,峰会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宾客集中停留、漫步欣赏的区域,在这些区域需要尽量营造多样的变化空间、精致的景观小品、丰富的植物配置,从而打造值得品味与静赏的景观。

营造庄重、热烈、典雅、大方的整体氛围

主会场环境需要符合峰会精神,设计利用大尺度的空间变换形成大方的视觉体验,通过以绿植为主的林相、强调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营造较为严肃的会议氛围,在入口、沿线及重要区域用鲜花点缀形成热烈的欢迎气氛,并在节点空间使用精致的江南园林打造典雅的中式特色。

迎合国际层面

以自然为基底:师法自然与生态设计的统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对自然的敬意,也影响着中国的景观美学。从文人园到皇家林苑、寺庙园林都在追求对于天地自然的极致模仿和超越。而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学所倡导的“设计结合自然”的理论,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结合生境设计、水土保持、雨水利用、湿地及森林保护、河流净化等,提倡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这正逐步成为现代景观发展的主流方向。两者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在表现形式上则趋于一致,因此以自然为基底的设计语言是容易被各个国家所认可的表现形式。

以写意为手法:意境表达与隐喻象征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很多造园手法都来自中国画画理,崇尚对自然的提炼,这种通过提炼的画作来观识真山水,与古典园林中的壶中天地、假山盆景如出一辙,均是对中国意境的追求。西方现代园林中也有类似的手法,比如舒沃茨设计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法院前广场以大大小小的水滴形状的土丘象征着巨大的山脉。这种象征意义与中国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无论是中国式的意境还是西方化的象征,其核心思想都是去繁化简、去伪存真,用最凝练的设计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观感受,这种相通性使得写意手法成为国际化设计语言的一种可能。

彰显地域特色层面

杭州园林崇尚自然,也浸透了人文气息;这里有群山环抱、江海相会、运河纵横的大气山水,也有小桥流水、泉溪潺潺、私家别院的精致空间,这里既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南宋遗都,也是互联网经济引领下的现代园林城市。因此,主会场环境的地域性表达需要符合多元化的城市属性。

主会场核心区景观—大开大合的山水园林

主会场核心区总占地近90hm2,车行流线是通过该区域的主要游览线路,因此该区域主要表现尺度变化强烈、大气开放的设计方式,这也与杭州山水园林中的大开大合相呼应。

国际博览中心屋顶花园—精致典雅的江南庭院

国际博览中心屋顶花园是一个半围合空间,其为峰会期间领导人餐前酒会和午宴厅的前廊空间,是领导人重点停留的室外区域。该空间形态与功能定位类似杭州私家园林中的庭院空间,是体现精致园林景观的合适场所。

(二)“钱塘江时代对话西湖时代”:体现山水写意与钱塘潮韵

西湖时代的杭州园林深受西湖园林中自然山水、城湖空间、文化史迹、特色植物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与体系。钱塘江时代的园林特质与钱塘江的自然属性、历史文化属性,以及城市发展的时代属性密不可分,体现为丰富多彩、刚柔相济,粗犷豪迈、大气动感。

山水写意:对于西湖时代的致敬与提炼

设计以山水写意画卷作为灵感启发,以泼墨写意的笔触,创造动感柔和的线条曲线,运用山水留白的技法,营造大开大合的空间变化,模拟西湖山水中的经典意境。

设计以大面积草坪空间的留白作为基底,象征着西湖山水中的湖面,同时通过微微起伏的地形配合林相的高低变化形成山、岛意向,山、岛、水之间形成抽象的西湖山水格局。

通过象征山体的林带将草坪分割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形成视觉上大开大合的对比关系;同时通过前后林带高低错落的整体配置,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分割,用大尺度模拟出经典园林空间的变化。

钱塘潮韵:对于钱塘江时代的呼应与赞歌

与主会场核心区遥相呼应的钱江新城波浪文化广场上的铺装、绿地、树阵都以带状曲折的波浪形状伸向钱塘江,这是一种对钱塘江浪潮的模拟,是一种对自然的抽象表达。而主会场外围绿化中则采用另外一种手段来与之相呼应,共同奏响钱潮浪韵。设计在林带的基础上通过色块化组织灌木、宿根花卉带,形成色彩斑斓的带状区域,这些形态与林带呼应,形成如江河流水般的韵律。国际博览中心2层平台落客区的地雕纹路采用钱塘潮水纹,呼应钱塘江文化。

(三)“江南园林对话现代景观”:刻画江南韵味与杭州元素

江南园林的精髓体现在其众多的表现手法及内部所蕴含的深远意境,而现代社会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要求、大众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峰会主会场核心区景观需要体现杭州、江南特征,但若只是照搬照抄,则既不能满足峰会的使用需求,也会与国际博览中心整体现代的景观氛围产生较大的冲突。因此在核心区景观的营造中,设计试图对江南园林的经典造景手法进行解构与重组,使之更加适应环境的需求。

元素提取

江南园林中主要的表现手法包括叠石、理水、植物造景、园林小品等,设计将这些元素一一剥离出来,并融入景观设计之中。如在核心区绿化设计中融入的用植物模拟的山水元素,在铺装、小品中加入的钱塘塘潮元素,以及在屋顶花园中的瀑布、假山、亭廊、园桥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材质运用

江南园林中常用的景观材料也是江南园林的特征表现,如青砖、粉墙黛瓦、青石、木材等。在核心区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将这些材料通过与大尺度、新形态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生命力,如通往午宴厅的青石台阶及栏杆,在大尺度非常规园林空间中使用的传统园林材料,使得现代建筑空间中融入了古典园林的韵味,再比如2层落客平台也同样采用了青石的材质,与屋顶的空间相呼应。

空间模拟

江南园林中有一些非常经典的空间形态,如经典的建筑空间、水岸空间、广场空间、绿化空间等,设计通过对这些空间形态进行模拟和演变,使之更加符合博览中心大尺度的整体空间。在国际博览中心2层平台的落客区域,地面铺装模拟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柱础、觞板、阶沿石的关系,采用不同色彩铺装来予以区分,既简洁明了又富有含义;同时在屋顶花园的漫步区域,采用木平台来模拟传统园林空间中蜿蜒曲折的水系和园路体系,体现了大尺度下曲径通幽的韵味,新材料的运用也使得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彩。

城市之美研究院是杭州城市学智库重点打造的协同创新平台,发端于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立于2019年中国城市学年会,旨在通过“政、产、学、研、用、资”六位一体推动“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建设。

“环境立市”战略与杭州手法、生态类基础设施保护和利用的“POD模式”等相关理论与实践培训。

联系人:王老师,0571-85236593

以POD+PPP+EPC综合开发模式为特色,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战略定位策划、生态环境规划编制、土地一级开发、生态类基础设施保护和利用、产业导入及运营管理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全过程咨询。

联系人:邱老师,0571-85851510

参考文献:

1. 寿晓鸣,张炜,李勇.水墨东方 舞动世界——中国·杭州2016年G20峰会会场核心区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10):5-12.

供稿:商文芳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