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入城,如何兼具功能与美感?
  发布时间:2020-10-05 19:10   来源:城市怎么办

前言: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城市诞生时起,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实际,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美丽城市”是指全面彰显生态自然美、人文特色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政治清明美、生活幸福美,具有自身特色,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城市。

城市之美研究院即日起与战略合作单位共同推出案例深度解析,分享实操经验,共同助力美丽城市建设。

1理念与思路

以“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为载体,努力实现城镇绿色发展。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围绕湿地公园形成的“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区域型镶嵌式城市体系,是城市湿地公园融入城市区域发展的高级形态,兼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将永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风貌资源的目标融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建成以城市湿地为特色的产业分工合作、生活宜居休闲、功能复合互补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 落地实操:——以西宁北川河滨水景观带为例

2.1发展定位

北川河是近几年西宁市最大的生态滨水建设项目,整体以“清水入城”战略为出发点,以“高原水城、夏都花园、文化走廊”为形象定位,对曾经脏乱差的河道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将整个北川河建设成有文化、有品质、有内涵、有特色的新滨水景观风貌带,拓展西宁城市发展格局。

公园即城市,公园系统是北川河新区建设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在业主的牵头下,形成由规划牵头,园林、水利等设计单位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使得公园系统能够在规划前期积极介入,并引导整个地块的城市规划方向。

2.2战略措施

(1)“清水入城”

要实现“清水入城”的战略构想,打造核心就是处理好水的问题。然而面临的问题很多,北川河是湟水河的一级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季节性洪水流量大,防洪要求等级高。再者由于河水含有泥沙,呈黄浊色,观感较差。

要实现清水入城,首先就要解决防洪问题和沉砂问题。经过与水利单位的多次论证,创造性的采用了“双河道”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即将河道分成内河与外河,外河负责泄洪与排涝,内河负责生态景观。内外河之间由分水闸控制,在分水闸下游设置约20万方的沉砂池,静置后将水流入15万方的自然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再通过景观水坝将5公里的河道分成6个景观湖面再次净化,分步处理后北川河的水明显变清了,湖底清晰可见。

(2)“亲水入城”

双河道的设计完美解决了防洪和清水的问题,内河只承担景观效果,泄洪的功能由外河来完成。但由于北川河地处高原,河道纵坡达到5‰,5公里长的河道,上下游落差达25米。为了解决亲水的问题,需要在河道上建设滚水坝,形成稳定的水面。

水坝设计摒弃了古板单一的传统形式,以景观的手法进行打造,融入文化内涵的同时注重参与性,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体量,使其成为北川河上的景观亮点。

考虑到市民对亲水的需求,尽可能拓展两岸滨水空间,设置一条多样且连贯的滨水步道系统,包括入水栈道、亲水步道、广场、入水大台阶、码头等,尽可能设置安全水域,减少栏杆,打开视野。结合桥、亭廊、雕塑、植物等小景,丰富滨水景观的层次。

(3)“文化走廊”

西宁历史悠久,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在梳理并选择重点文化,尤其是在西宁发展史上有重要性和独特性的文化之后,选择昆仑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分成五个大片区进行展示。

依据北川新城城市发展方向,文化定位沿河道南北向展开,形成由北到南“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时空线索。景观的展现方式也从质朴的自然生态景观向精致大气的现代景观转变,植物种植、铺装材质、构筑物风格、雕塑样式等方面都给游人带来直观的氛围感受。

在五个分区中,神话园主要展现昆仑神话的传说故事;养生园展现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的养生文化;怀古园是整个园区的重点,用2公里的绿带讲述了西宁从人类繁衍到封建王朝灭亡将近5000年的历史;河湟园展现的是西宁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回、藏、土、撒拉、蒙古族及民族大团结的文化特色;夏都园以“昆仑玉”为构思,展现新时代的西宁魅力。

在文化表达手法上,主要通过雕塑、建筑、构筑物、景墙小品、植物烘托等方式来体现。如西平初现场地意在为“汉军西进湟水,修建西平亭”的历史事件建立回忆,以累叠的门楼,汉军雕塑,石滩、残墙等来进行景观叙事。墙影昔现以仿古城门为设计中心结合雕塑,展示清代繁华的西宁商业,马市、茶市等场景。

2.3经验借鉴

(1)具有大规划、大格局的视角

北川河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及建设过程,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大型公共开放空间,对周边片区,甚至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景观设计师往往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却极有可能忽视了上层规划研究的重要性,导致方案反复修改,却总感觉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师有更高的视角、更大的格局,用规划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2)跨专业协作的必要性

北川河滨水景观带是城市规划、水利、园林、雕塑等各设计单位高度协作完成的作品,缺一不可。未来项目的发展趋势,对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了解其他涉及专业的基本常识,并具有开放精神和合作意识。

(3)生态设计的重要性

在园林设计中,设计师经常讲的生态,反而最容易被忽视。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构图美学、空间关系、建筑形态,却把生态简单当成了植物种植。这就需要我们从思想深处重新认识生态,认识自然,设计过程中尊重自然,模仿自然。北川河景观带建成之后,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充沛的鱼虾昆虫为水鸟栖息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园内的驻足的水鸟数量和种类年年都在增加,已经成为西宁生物栖息的重要廊道。但是,由于过多的考虑水面形态和景观效果,忽视了水的生态属性,导致部分水域形成生态死角,垃圾堆积、水藻疯长,淤积严重,不得不在19年初进行河道清淤。

(4)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口号,应该是设计师对人的行为研究之后在图纸中的反馈。北川河的路网密度、绿道体系、滨水游路体系、休憩广场体系基本完整,但由于滚水坝的建设,造成上下游高差较大,无障碍体系不够健全;局部区域为了营造所谓丰富的高差关系增设台阶,实际体验中感觉并不好;绿道宽度6米尺度过大,与绿带整体宽度不协调;雕塑小景过多,视觉较为凌乱等等。

致谢智库战略合作单位“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为本文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城市之美研究院是杭州城市学智库重点打造的协同创新平台,发端于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立于2019年中国城市学年会,旨在通过“政、产、学、研、用、资”六位一体推动“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建设。

“环境立市”战略与杭州手法、生态类基础设施保护和利用的“POD模式”等相关理论与实践培训。

联系人:王老师,0571-85236593

以POD+PPP+EPC综合开发模式为特色,为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战略定位策划、生态环境规划编制、土地一级开发、生态类基础设施保护和利用、产业导入及运营管理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全过程咨询。

联系人:邱老师,0571-85851510

参考文献:

1.研究通报(2014)19号:以“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为载体努力实现城镇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上的讲话.

2. 段俊原.西宁“文化走廊”的景观表达——以西宁北川河滨水景观为例[J].中外建筑,2015(04):98-101.

供稿:汪聪聪 段俊原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