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想象——西湖的荧幕记忆
  发布时间:2020-09-14 11:29   来源:城市怎么办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拉开了电影艺术这块神秘的幕布,如今看起来稍显单调的画面,在一百多年前,却恰当地捕捉到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信息。作为技术变革产物的电影艺术,从一开始,也是呈现城市空间的载体,当工业发展的标志物统统被大荧幕收集展映时,面对荧幕的一批批观众,也积聚着对于当下社会热烈而新奇的想象。因而,电影这种造梦术,成为“可以作为一种确立文化的工具”,坐在屏幕前的人,从迷惑到相信,依靠自觉的想象能力,跨过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筑起的桥梁,终于在一块白布之上,看到自我跃动的精神之光,看到人类可以抵达的未来。难怪乎,有人说,在电影院,好人和坏人可以流下相似的泪水,这是认同之地。

而对城市的呈现也当然贯穿在电影史乃至媒介的发展之中。甚至说,是荧幕帮助忠实的观众树立起一个远方的坐标。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更为直接地指出,城市最终不过是一种话语,是以人类的体验和叙述化存在的。一个哈迷可能最终会用手掌触摸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的墙壁,追随过《指环王》的少年,可能有朝一日将在新西兰的原野上漫步,很多城市的名字因为荧幕的光彩而变得璀璨起来,当轮番出场、层出不穷的媒介产品频繁演绎传奇故事,其实赋予了一座城市的叙述能力,从而使人们对所在世界场地的感受批加了一层新鲜的体验。大众媒介扮演了持续强化此种认同的角色。

西湖作为杭州的根脉与灵魂,在中国早期的电影中,也能瞥见其独特身姿。据《杭州市电影志》所载,自1919年始,至1990年止,国内外电影制片公司(厂)和一些业务部门来杭州拍摄名胜古迹片、故事片、科技纪录片以及合作摄制片相当之多。与西湖有关的记载则为: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风景片《西湖风景》。1925年,上海长城画片公司拍摄风景片《西湖风景》。1934年,南京金陵大学拍摄教学片《西湖》。1958年,上海科教片厂拍摄科教片《西湖》。1980年,新影厂拍摄纪录片《精忠报国》。同年该厂拍摄的《祖国新貌》第5号,内容有《名胜古迹——灵隐寺》。1983年,上海科影厂拍摄彩色科教片《中国古塔》,其中介绍了杭州六和塔和保俶塔。1987年,新影厂拍摄了风光音乐片《雨西湖》。

除过对西湖风景的纪录拍摄,西湖景观还成为叙事电影中的重要背景。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在西湖风景区拍摄了无声故事片《好兄弟》。卜万苍执导的《母性之光》(1933)就以杭州这座所倾心的城市为叙事背景。电影中的“西湖外景被架构在一个‘音乐’与‘歌唱’的叙事框架中”,女主角小梅被逼迫而卖唱《春之恋歌》时,西湖就成为影片中小梅观望的对象。在张勇对杭州电影的研究中,认为这成为当时一种程式化的塑造杭州地理意象的的方式。如在袁牧之的电影作品《马路天使》(1937)中,小歌女被逼迫卖唱《四季歌》时,与歌声相配的景象就是战火中的士兵以及逃难的民众,同时切入了西湖田园牧歌式的风景。这一组鲜明的对比道出了离乱社会中民众的梦想,西湖意象成为美好家园的象征。不过结合时代特点,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确实具有现实批判的特征,表达旧社会受苦者承受的不公,成为当时电影的主要主题。电影中出现的西湖景象,成为一个普通人理想生活和向往之地的投射,一边是被压迫者的痛楚,一边是风景秀丽的美景,西湖承担了对照剧中人精神世界的叙事功能,而这种参照也进一步冲击了观影者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批判,西湖所凝聚的理想以及浪漫的意义,成为当时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新时期以来,西湖在电影中也更具文化意味。在谢晋导演的《秋瑾》(1981)中,影片中秋瑾西湖泛舟,面朝岳坟吟诵诗歌的情境突出了秋瑾的女侠风范,而西湖也具有滋润其伟大人格一方水土的意味。

而随着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通俗文化的流行使得西湖成为荧幕上铸就经典传奇的重要元素。秀丽的西湖美景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视听化屏幕上得到了尽情的呈现,成为时代语境转型下的消费对象,从而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于西湖的想象。当然这也和西湖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难以分割。如“杭州不少美好的传说,包括许仙与白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济公等,都是以西湖为背景演绎而成等等。这一切都成了西湖前世今生的承传载体,成了西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给西湖文化增添了传奇和色彩。”以1993年央视热播的《新白娘子传奇》为例,就可以看出西湖是如何积蓄了大众美好的想象,让以湖为魂的杭州成为一块极具吸引力的寻梦之地。当时,剧中白素贞是在报恩这一驱动下寻找许仙了结尘世情缘,根据观音菩萨的提示,“有缘千里来相会,须往西湖高处寻”,最终在西湖断桥相遇前世恩人许仙。因此,为了突出其真实性,剧组也在1992年夏天来到杭州,取西湖实景拍摄。93年版的《新白娘子传奇》独树一帜的地方还在于穿插了很多如“西湖美景三月天哪,春雨如酒柳如烟哪”的清丽唱词,这种看起来“出戏”的创作方式其实有着独特的戏剧魅力,在让观众突然产生抽离感的同时,对唱词的品鉴也加深了对西湖美景的想象,这和《高兴》(2009)中的跳舞唱歌有着同工之妙,《高兴》中大量展示了西安的地标性建筑以及独特的地方美食,同样塑造着观众对于古城的想象。而为《新白娘子传奇》电视剧写的片尾曲《千年等一回》,更是成为一时传唱的经典。“西湖的水,我的泪”的吟唱讲述出几代人难以忘怀的西湖爱情传奇故事。而电视剧的分集形式又使西湖符号持续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形成一种对于白娘子故事的集体记忆,进而形成文化的认同。因湖而美的杭州,在九十年代以降由电视频道构筑的流行文化景观中,自然承载了大众深刻的文化想象。

新世纪以来有关西湖的电影,能够看出西湖已然成为著名的城市标识。在电影《80’后》中,西湖寄托着创作者的感情,电影成为“写给杭州的情歌”。而且得益于新世纪以来的西湖治理,出现在电影中的西湖成为成熟的城市景观。92年来杭拍摄的《新白娘子传奇》虽然涉及雷峰塔的故事,但因为当时并未重建雷峰塔,因此只能遗憾寻找其他景点作以代替。而于2000年启动的雷峰塔重建工程,历时两年不到的时间完成,“保持了塔影的历史形象,再现了西湖景观的历史特征”,使关于西湖的影像不再留有遗憾,如在2010年使用高清摄像技术拍摄的《西湖》纪录片,全景呈现,细密详实,颇有文献感。由此可见,雷峰塔重建等工程其实恢复了人们对于西湖故事的完整想象,西湖成为具有召唤力的符号。城市治理的成果经由流行文化媒介的展示,不断叠加起人们对于西湖、杭州城市的想象。

综上,塑造城市想象的不仅仅是传奇故事,还有城市保护和建设的投入,这才使屏幕上的西湖能够回到想象开始的地方。而人们对于城市的想象还在于它将如何继续书写自身的故事,出现在屏幕上的城市景观,能够引发观者“择一城终老”的浪漫宣言,盛放认同者的执念与想象,不光是外在的景观呈现,也需要内在独特的情感经验的表达,讲述西湖故事,讲好杭州故事,当下仍然流行的媒介传播,正在一点一滴地积累着城市的想象。

【参考文献】

1.王国平. 城市怎么办(卷一):西湖思考(一).人民出版社, 2010.

2.李建国;杭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杭州市电影志.杭州出版社,1997.

3.张勇.杭州电影的发展历程与美学嬗变[J].文化艺术研究,2012.

供稿:袁升宁

审核:施 剑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