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最小干预”——西溪湿地综保工程六大原则详解(之二)
  发布时间:2020-09-10 11:27   来源:城市怎么办

【前言】新世纪以来,杭州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以民为本”六大原则,保护与利用“双赢”,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前面我们以“保护好次生湿地的标志”为例回顾了“生态优先”原则,今天要谈的是“最小干预”原则在西溪湿地的实践。

西溪湿地形成之初,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沼泽等水域,其间水道如巷、河汊如网、诸岛棋布。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加速,不断修路造房,西溪湿地以年均约1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缩,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占地60多平方公里,到2002年仅剩11平方公里。

紧邻杭州主城区的区位优势,让西溪湿地商业开发潜力巨大。自古繁华的杭州,有没有超越商业开发的胸襟,继续保留这块与杭州城厮守数千年的湿地?

几经论证,杭州把生态保护放到了商业开发之前,2003年开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采用湿地公园的模式,坚持“积极保护”方针,将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视为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进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

何谓“最小干预”?

西溪湿地与人类相处已有1600多年历史。在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的交合演替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特色和个性。这体现在它的地貌、山水、动植物等自然风貌中,也体现在西溪的庵堂、民居、牌楼、碑刻、桥梁、亭台等文化景观中。这是西溪湿地这个生命体的“DNA”。如果因为人为干预使“DNA”发生变异,西溪湿地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必须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控制建筑和建设规模,大力削减人类活动的强度,保护好西溪独特的气质、特色和个性,充分体现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和可识别性。

真实性就是对西溪湿地的任何修复都必须建立在考古的和历史的研究基础上,以原始资源和确凿的文献为依据,不能有丝毫臆测,保护和再现西溪湿地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完整性就是要把西溪湿地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完整地保护其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延续性,就是要把上千年来西溪湿地记录的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的信息延续下去,特别是要延续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可识别性就是对生态环境特别是人文景观的任何修复,都要坚持老的就是老的、新的就是新的,使两者既相互协调又明显区分。

保护理念与思路

“最小干预”不是完全不动或动的最少,而是在达到特定修复目标下的“最小必要措施”,如果达不到修复目标,则所谓的“最小干预”是没有意义的,而在达到修复目标的前提下,不宜过度修复。在湿地设计时,要尽可能尊重场地的原有脉络,充分利用场地的基底、现状设施等依形就势进行设计。

一是加强原生态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历史遗存三个保护区,将西溪湿地中生态环境较好、最精华、最具湿地特色的区域,按照一级保护区要求实行相对封闭保护,除小型摇橹船和科考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禁止进入,为鸟类以及其他生物营造更加静谧和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是优化植被配置。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采用大量的乡土树种或草本进行植被恢复,仅西溪梅岸一区恢复梅树200多亩,保留下来的老柿树在一期保护工程内就有2802棵。

三是加强原生态治理。采用传统的驳坎方式,进行淤泥护坡、插柳固堤、捻泥清淤,对塘堤及大树根基进行加固保护;设置莲花滩、千金漾、朝天暮漾三大观鸟区和水禽栖息地,在保护好现有的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的基础上,在农田、养殖场及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再现群鸟欢飞景观。

次生湿地的原生态保护措施

——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经使用后的污水完全纳管排放,一改过去污水直排对西溪湿地水质和环境的影响;

——建立生态净化系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原有建筑面积为19.54万平方米,其中拆迁14.74万平方米,秋雪庵、烟水渔庄等部分重点文化遗迹适量恢复,保留及恢复建筑面积仅4.8万平方米,容积率仅为0.014,保留和恢复的建筑面积只占搬迁村民住房建筑面积的24%左右,湿地内建筑面积比原来减少了约76%,清理垃圾共计16.8万立方米。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

——控制旅游人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游客人数,以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湿地公园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为一条重要指标,并确定游客容量控制为每天6000人左右,其中一期工程游客人数控制为3000人左右,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确保西溪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设施的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

——用柳树桩替代松木桩。为了确保进入公众的参与性及安全性,有些游步道需要驳坎。在开始实施驳坎过程中,许多专家提出需要用松木桩护堤,因为松木桩在水中不会腐烂。但同时又有许多蒋村的村民提出应该用柳树桩护堤,松木桩虽然不会腐烂,但松木桩没有生命力,永远是死桩,不能生根、发芽,但柳树桩是活桩,柳树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根、发芽,这样不但护堤效果好,而且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大有益处。在满足工程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均采用活柳树桩护堤护岸。这种原生态的驳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

——尝试营造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通过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使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河渚芦花,曾为西溪著名一景,西溪湿地里补种的250余亩的芦苇,它不仅是景致的一种恢复,更是为了水体的净化;

——设置水禽栖息地。群鸟欢飞是湿地景观的重要特征。湿地现有的水体、沼泽地、荒岛等地的茂密植物给鸟类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工程除了现有的大块湿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场所外,还在农田、养殖场,甚至房子附近的树林、院落、花园、绿地上设置人工鸟巢等设施,吸引鸟类的栖息。

【参考文献】

1.王国平. 城市怎么办(卷一):西溪思考(一)[M]. 人民出版社, 2010.

2.顾春.且留西溪润杭城(美丽中国·夏之湿地).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5

供稿:汪聪聪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