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向资源环境友好型转变的绩效评价
  发布时间:2020-07-27 11:11   来源:城市怎么办

近年来,“镉大米”、“重金属蔬菜”等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社会对土壤污染问题十分关注。国务院对土壤污染的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根据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的调查数据,发现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具体情况如下图。

土壤污染的防治事关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直接或间接地会影响到我们的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到能否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我们不仅要对已经污染土地的土壤进行改良、治理;还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土地废弃、粗放建设等传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进一步加剧土地供需矛盾和土壤污染的趋势。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历和经验看,长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势必造成土地的土壤污染。《寂静的春天》以鲜活的事例揭示了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极其恶劣影响,较早地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很早就意识到了全球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我国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如何协调好土地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环境友好性,实现土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目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用地绩效评价是对用地功能的一种量化描述,反映用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为保证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重视用地绩效的综合评估,并将其纳入政府土地管理工作的系统之中。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逐步提升人们对土地管理绩效的全面和科学性认识;也是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低效用地逐步转型利用的需要。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追求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统筹兼顾的目标,转变以往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等急功近利的思想,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为了使土地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土地管理的评价体系既要引导节约用地,强调用地效益,同时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全面、综合地评价用地的绩效。

(2)导向性原则

评价体系不仅要反映用地绩效的现状水平,也要通过表述过去和现状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借以指导未来的发展方向,融入新的理念。

(3)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考虑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只有建立在数据收集渠道畅通基础上的指标体系才具实际操作性,所以统计数据需具有连贯性、真实性、易采集性,统计口径一致,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方便计算。

【参考文献】

1.刘慧. 基于土壤环境影响的工业用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 .上海国土资源, 2013, 34(3):42-47

2.李继明. 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旳理论和方法[D].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供稿:于静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