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热”的冷思考:跳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二律背反
  发布时间:2020-07-16 09:48   来源:城市怎么办

01

“地摊经济”的爆火

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近日,“地摊经济”彻底火了,一夜之间,地摊经济仿佛成了下一个经济新风口。

地摊经济是如何突然爆火的呢?我们来看一些细节:

3月14日,成都印发《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提出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

这一破格举动,被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点名表扬:“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总理的话音刚落,中央文明办就明确发文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再次为地摊经济发声:“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地摊运动”在全国上演。

截至目前,至少已经有上海、济南、南宁、郑州、南京、成都、合肥等27个地市出台政策,明确鼓励甚至奖励发展地摊经济。

02

何为“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顾名思义,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被视为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在后疫情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其实,中国的地摊经济远在东汉之前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成语,买椟还珠、削足适履、郑人买履等等,都跟地摊经济有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木兰辞》有这样的描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我们当时觉得这么热闹,东跑西跑的,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集市就已经形成了规模,商品进行了分类,让客户更方便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南北朝之后,隋唐帝国建立,使中国再次迎来了大一统。唐朝的首都长安,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长安市的商业有多么繁华,我想应该就跟《长安十二时辰》时长两分半的长镜头开场一样,有天朝盛世的气概,有举世瞩目的风采。

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坊是封闭的生活社区,市是工商业活动场所。商住分离,不得越界。市内的商家按商品种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因此,摆摊这种没有固定场所的经营模式,就难以大量存在。

另外,根据《唐律》,每天晚上“闭门鼓”响过,倘若有人还在大街上晃悠,被巡逻的官兵逮住,运气好挨鞭子,运气不好就直接被杖杀了。除了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又或者家人得了重病,有坊官(街道办事处)开了证明,方可在城里大街通行。亦或遇到元宵节等这类特殊节点,朝廷才会依例解除“宵禁”。

而真正的毫无宵禁的夜市则是自宋形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税首次超过农业税的朝代。北宋统治者自立国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惠商、恤商措施,“一切弛放,任令通商”。因此,宋朝的城市既没有坊市制度,也不禁止农民进城卖货,只需去看看《清明上河图》,就可知城市里的地摊经济有多么发达。当然,政府也不可能放任大家随便摆地摊,于是便设置了一个叫做街道司的机构,专门负责管理城市里的摊贩。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商贩必须在自己固定的位置里叫卖,不可越界经营。

到了南宋,临安城的商业氛围那就更胜一筹了,南宋时期,政府特别延长了交易的时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简直可以和现代商业媲美。

如今,地摊经济的复古潮流再度来袭,但什么才是我们想从中追求的。或许正是如《清明上河图》中那般的市井气息。于城市而言,袭袭烟火气升腾出城市个性,而里面恰好也藏着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与惬意,映射着城市的文化与活力。

03

地摊经济,难的是“放而不乱”

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唤起了国人对往昔城市生活的点滴记忆。

但是,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独特属性,也成为各个城市发展地摊经济最头痛的问题。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更是对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基层治理能力也迎来大考。

地摊经济中,尤其以“大排档”最具代表性。我们以杭州为例,看看现代的“临安府”是如何在“大排档经济”的打造中,逐步实现了“城市上水平、百姓得实惠”。

2009年,杭州市主城区人口包括“新杭州人”超过400万人,年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超过5000万人次,但杭州旅游还处于白天热、晚上冷这样一种不协调、不平衡的状态。同时,受到台北、台中、高雄把大排档打造成了城市的“亮点”和标志的启发,杭州充分认识到建设“美食夜市一条街”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加快推进“美食夜市一条街”建设工作,努力打响杭州“美食天堂”品牌。并且要用三年时间在各城区建设17条各具特色的夜市。如果17条夜市不够,可以建20条。

2010年初,杭州市提出规划发展“19+1”条美食夜市一条街和“跳蚤市场”。这里所讲的“美食夜市一条街”,特指夜间在特定路段占道经营的集市,而不是指室内市场或室内餐饮店,其经营内容不仅有小吃,还包括旅游纪念品和其他特色小商品等的售卖。杭州市明确规定,“这些占道经营的夜市一条街,一定要在条件成熟后有序推出,绝不能一哄而上。必须牢牢把握3条标准做好选址规划:一是少扰民甚至不扰民,这里的“民”包括沿街住户和单位;二是少影响动静态交通;三是位置适中,确保人气。

杭州在夜市建设上能做到后来居上,有20条正规合法的夜市一条街,而不是老百姓自发办的夜市,确实很不容易。杭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坚持抓规划、抓体制、抓政策、抓设计、抓招商、抓领导、抓难点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和扶持政策。概括而言,重中之重就是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坚持“开前门、堵后门”。过去,对于地摊经济,城市管理者最担心的是“后门”堵不住,进而导致“前门”开不了。在杭州市城管部门和有关城区共同努力下,通过整治取缔非法夜市,切实做好了“堵后门”这篇文章。同时,由杭州市城管部门和各城区、街道、社区负责,坚决取缔非法夜市,防止非法夜市死灰复燃。那如何开好“前门”,杭州市积极推进“19+1”条正规夜市建设。已取缔的非法夜市摊主,能照顾的要照顾,尽量纳入“19+1”条正规夜市。

做好“开前门、堵后门”文章,既有利于解决“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和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同时能通过“倒逼机制”,缩短“19+1”条正规夜市的成熟期,真正实现了“双赢”。同时,杭州市高度重视夜市建设与管理目标考核工作,出台目标考核办法,对19条夜市进行目标考核,并把考核结果通报给各城区。

二是允许“破墙开店”。妥善处理与沿街商铺的关系,允许沿街商铺在夜市时间把摊位向外搭出来。只要这些沿街商铺要求夜间经营,就可允许其优先把摊位摆到商铺前面的道路上。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这条街真正成为夜市一条街,而不是小吃一条街。真正的夜市,经营的品种比较多,经营的方式也比较灵活,这样来的游客会更多。

三是坚持品质至上。杭州市在美食街的打造上,始终坚持品质至上,高度重视细节问题,比如临时售货车都是由中国美院的专业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同时规定相关城区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打好“品质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确保夜市的品位和档次与杭州这座“生活品质之城”相适应、相呼应,打造“品质夜市”,打响杭州夜市品牌。

为打造高品质的夜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杭州市重点关注和解决了几个问题:一是严格规定夜市四至范围内设置广告必须经过“两办三局”审批。二是逐步引入专业保洁公司做好夜市保洁工作。三是在夜市摊位证照的申办中坚持品质至上。比如,由夜市管委会统一对夜市卫生许可证申领工作进行监管。在证照申办上出台相关政策,确保“19+1”条夜市真正打好“品质牌”。再比如,在市公安局交警局的指导下,妥善解决“19+1”条夜市的动静态交通问题。同时,参照现代服务业的优惠政策对夜市电价及其他进行扶持。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夜间生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食夜市一条街”,提供以吃为主,购、娱、游等多样化服务,不仅能为游客,同时也能为城市居民包括杭州人和“新杭州人”提供更加丰富、充实、安全、便利的夜生活,顺应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04

结 语

城市的夜生活,体现了这个城市市民最全面最实际的生活,它是现代社会市民朝九晚五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和消遣、放松,也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周末的集中消费,它是日常的,也是最市井的。当然也就代表了一座城市最为典型的性格,具有天然的在地性。同时,夜生活也彰显了一座城市对外来人群(农民工、学生、商务人群和旅游人群)的包容和开放。

当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具体情况,“地摊经济”是否适合一个城市,要由这个城市的定位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中国长安网:地摊经济火了,是时代的倒退还是前进?

[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542694007796894&wfr=spider&for=pc.2020-06-04.

[2]霍小山.古代人是如何搞地摊经济的?[OL].历史研习社.2020-06-04.

[3]王国平.新编城市怎么办[M].人民出版社.2017-12.

[4]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夜经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04.

供稿:武宇翔

审核:李明超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