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读书“通借通还”,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20-07-13 10:57   来源:城市怎么办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最便捷的途径。人均阅读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也体现了社会创新的活力。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截止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县级以上图书馆共368个,图书总藏量28735万册,人均藏量1.275册,总的图书流通量为26366万人次,三省一市读者共借出17839万册书刊文献,人均外借0.791册。

长三角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

不久前,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共同向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公共图书馆发出“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书,号召各馆通力协作、开放创新,共同实现“借阅办证零门槛,文献传递无边界,个性服务通全域,通借通还重实效”,让爱书人一路走来一路读,共推流动的阅读盛宴。

区域一体化下的共享阅读,大势所趋

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人人都成了信息的贡献者,关于信息的沟通交流,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在这种环境下,孤立的、单一的图书馆资源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区域文化合作是大势所趋,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 扩展资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传统意义上,图书馆是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其资源信息的展现形式以纸质为主,具有局限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图书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成了图书馆的重要信息资源。但是单一图书馆藏书量、存储和掌握的信息资源也相对有限,因此,所输出的服务相对不足,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知识的需要。图书馆资源如果能够实现共建共享,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同步共享,则能够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资源日渐丰富的新需求,让对各种知识有需求的人能够随时随地地查阅和浏览。

▼ 馆际之间互通,避免浪费

通过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共建能有效避免个体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图书馆资源共享,长三角区域的图书馆之间相互联结,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再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立足于各个图书馆文献资源,能够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信息资源,既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能够有效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满足市民和旅客的需求。

▼ 优势互补,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单一图书馆资源输出能力受到限制,通过长三角区域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互动,可以推动图书资源在区域内无障碍流动,助推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应该承认,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是不均衡的,而“城市阅读一卡通”通过打通地域壁垒,优势互补,可达到不同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循环利用和价值最大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这就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建共享,可全面提升三省一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

图书走出“深闺”,轨道上的共享阅读正当时

随着移动终端越来越多地占据人们的注意力,阅读呈现出即时化、碎片化的特征。这种现象一方面和阅读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纸质书阅读成本较高且方便性不足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图书馆资源,让馆藏图书走出“深闺”需创新思维,找到贴合人们阅读需求的路径。

高铁站既是旅客们到达一座城市时不会错过的“第一窗口”,也是离开时流连其间的“最后一瞥”,高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传播文明与文化的载体。从国际惯例来看,地铁一直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图书和报刊销售的主要场所,一些畅销书和有影响力的报刊,都不会放弃地铁这样重要的传播渠道。不过,国内地铁在高峰时,人口密度几乎都是超限,很难提供出宽松的阅读环境。相比而言,高铁对乘客人数有严格限制,给乘客们提供了优越的阅读环境。

如今,我国的高铁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更重要的,应是伴随着“高铁时代”的生活出行方式,带来文明的培育和文化的养成。“高铁+阅读”,是高铁时代孕育的一种崭新文化生活方式。倡导和推进“高铁+阅读”作为一项积极主动的文化供给侧改革举措对于扩大居民文化消费具有重大意义。

推广“高铁阅读”,有没有实现的条件?除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外,实现高铁阅读,有更多的现实基础:

从规划上看,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现代高速铁路网,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

从客流上看,高铁动车组2019年全年发送23.1亿人次,预计未来每年的客运量将超过30亿人次,巨大的客流量,足以支撑起高铁阅读的方兴未艾;高铁准时准点,时间相对固定,便于乘客进行时间安排。

此外,高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阅读的推行,宛如流动的“文化驿站”,不仅能提升高铁的内空间生态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促进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树立高速通道上的国家“阅读窗口”的良好形象。

但客观而言,国人阅读热情的培养,还是要在背后“轻推一掌”。这就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共同打造出高铁阅读的热度,使之形成“同频共振”。

推进“高铁阅读”带有公益和市场的双重属性,铁路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已有的阅读基金支持“高铁阅读”,引入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互联网公司等社会力量进行商业运作,探索和创新推进“高铁阅读”的PPP模式。

同时,探索创新建设多种形式的“高铁图书馆”,依托省际间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一体化机制,建立高铁数字化阅读平台,仿效目前已经施行的“订餐”服务,开通“订书”服务,突出阅读公益性,进一步降低门槛,提高便利,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推动精准阅读,提升良好的阅读体验。

目前,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建设进入全面收官阶段,接下来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形成“八纵八横”的高铁网。当高铁轨道血管一般连通起我们居住的城市,我们能否通过阅读抵达彼此的心灵空间?“城市阅读一卡通”的愿景,正在让理想照进现实。

如世界上热爱读书的那些民族汲取精神热力,我们期望“高铁阅读”能成为一种阅读精神的常态,成为快速发展的“高铁时代”中最美的路上风景。

【参考文献】

[1]黄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路径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20(3)

[2]龚花萍、李童.高铁阅读推广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4)

[3]澎湃新闻,长三角“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书,推动阅读资源合理流动共享,2020.5.25.

供稿:张朵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