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宜居城市“重要窗口”:以三生融合续写西湖美丽传奇
  发布时间:2020-07-01 11:31   来源:城市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时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杭州围绕西湖综合保护、利用和传承,以“三生融合”为抓手,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片绿意盎然的西湖,令人心旷神怡。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坚持“环境立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让“美丽的西湖”与“美丽的城市”相得益彰。对西湖进行综合保护,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真正将梦想照进现实,让“绿色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坚持生态优先,对西湖进行保护、利用与传承,使其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融通的典范,还给老百姓一座没有围墙的大花园,给市民游客创造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精神故乡。于是,才有了西湖申遗的成功,才有了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G20时刻,才有了城市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绿色西湖,天人合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实际上,一部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相伴相生的历史。一方面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一方面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东汉华信筑海塘到现在的两千年间,人们对西湖的保护、疏浚、治理从来没有中断过,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性劳动中,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景观遗存。

水是西湖的灵魂,绿色是这灵魂的外衣。在保护和建设环湖生态中,通过疏浚底泥、截污纳管、溪流整治、生物防治、引水配水“五管齐下”,特别是通过引水配水工程,将钱塘江水经净化后引入西湖,西湖水“一月一换”,极大地改善水环境,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呈现出清澈透亮的灵动水光。深耕山水园林建设,使西湖风景名胜区绿水常绿、青山常青、鲜花常艳,凸显了“不出城廓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有林泉之致”的城市特色。

按照还西湖以历史的原始性、生物多样性原则,在湖西公园建设中,以拓宽水域、恢复杨公堤和里六桥为突破口,复原西湖周边生态湿地,提高西湖水体质量,营造出人行景移、移步换景的江南水乡风情。在“淡妆建筑、浓抹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植被资源和水体条件,引导居民多种花、种好花,彻底改变植被单一、缺乏特色的现状,改善景区绿化结构,使西湖西部成为四季花开、百花争妍的大花园,成为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到西湖核心景区观光游览的新亮点,成就了“杨堤景行”“三台云水”的新西湖十景。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按生态公园理念进行修复改造,将净水技术与园林造景结合,利用长桥溪流域的微地貌和水动力作用,通过污水净化处理和人工湿地系统“双管齐下”的方式,使其“返朴归真”重新成为“活水源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以民为本,三生融合

西湖是杭州人的西湖,更是中外游客的西湖。还湖于民、还湖于游客,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服务于景区内的原住民、杭州市民、中外游客等不同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按照“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服务宗旨,杭州打开了西湖景区的大门,关停西湖景区公园和历史文化建筑内的高档会所。西湖环湖公园经过整治、修复后均免费开放,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儿童公园、长桥公园、中山公园、杭州花圃以及西湖综保工程中修复的公园景点、新建的公园景点全部取消门票,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围绕景区建设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纪念馆也全部实行了免票开放。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这“一开一关”之间,让西湖风景与公园绿地真正成为了服务老百姓的公共产品。作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旅游风景区,虽然损失了门票,但是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口碑,更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客源,由此也引来了财源。免费开放带来巨大人流量,让景区内商业网点的租金也水涨船高,同时也带动了沿湖商业街区的繁荣。如今,西子湖畔的美景已完全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西湖成为老年人锻炼身体、年轻人交友聚会、学生读书实践、小孩游乐玩耍的场所,成为游客的乐园和市民的天堂。

对于世代居住在西湖周边的农民来说,生产、生活都依托于此,西湖就是他们的家园。2002以来,通过深入实施拆违清障、沟通道路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立面整治及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分别对梅家坞茶文化村、龙井茶文化村、杨梅岭村、满觉陇村、灵隐村、南山村等“景中村”进行了整治,有效改善了原住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经过整治的村庄,根据各自的地理和优势,逐步发展了以龙井茶为特色的农家茶楼、农家餐饮、精品民宿、创意空间等不同的旅游休闲业态,既保留了农民世代传承的制茶炒茶的生产生活方式,又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游憩、观赏、体验的新空间,为持续发展地方经济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三生融合”的最佳实践案例。

文脉传承,交相辉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期间评价杭州具有“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这种韵味来自于西湖文脉的保护、传承与创生。西湖是杭州人的精神故乡,也是留居杭州的文人志士的精神故乡,是都市里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白居易有“一半勾留是此湖”的喟叹,张岱有“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之感,现代人更是在徜徉于西湖淡妆浓抹的景观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从而增强了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2003年,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发表的短评《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中指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现在有的地方搞旧城拆迁改造,把一些文物古迹搞的荡然无存,这是非常可惜的。作为省会城市,杭州应在保护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做得更好。”事实上,杭州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脉保护,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对文物古迹保护和非物质形态文化进行保护,推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以来,重修、整治、复建大小景区、景点或景观、景物达200余处之多,让南宋“西湖十景”、元“钱塘八景”、清“增修西湖十八景”、“杭州二十四景”和当代“新西湖十景”等景观内有文脉流贯、外又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西湖天下景”的蕴涵,进一步提升了西湖胜景的历史文化品位,营造了城市景观氛围。

空谈文化而忽视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并不符合新时期改革浪潮中的城市发展规律。杭州坚持“积极保护”的理念,将保护、利用、传承相结合,按照“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与利用共赢”的理念思路,延续城市历史景观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城市文化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培植商贸旅游、文化创意、金融服务、艺术设计等新兴业态,获得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多赢。近年来新崛起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就是依托南宋皇城遗址核心区八卦田遗址的文脉传承,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升级、配套定制,激活衰败闲置的老城存量空间,将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利用相结合,引入2800余家金融机构,总资产管理规模达万亿元,成为特色小镇的经典案例。

加强文旅融合,让文脉活化传承。按照打造“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理念,保护和传承中山路老底子商业街,引入休闲餐饮、时尚潮品、高端定制及文化艺术、老字号、非遗项目等业态,使之成为文化体验的时尚街区;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民国文化展示,让游客更好地聆听文化、品味西湖;培育西湖夜经济、推出新游线路,书院、名人、园林、茶道、禅宗、红色、爱情等文化因素融入旅游体验之中。在曲院风荷“开心茶馆”喝茶,在蒋经国旧居喝咖啡,在南宋御街品昆曲,让传统建筑融入城市肌理,让文脉传承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展示杭州、浙江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保护、利用、传承好西湖,就是保护好杭州的荣兴命脉,就是保护好杭州人的“精神家园”,就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发掘和传播好西湖的普世价值,彰显东方美学之精髓,让西湖这张城市的金名片,续写新时代的美丽传奇。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城市论,人民出版社,2009.

供稿、审核:李燕

文章来源于杭州杂志 ,作者李燕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