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的城乡融合和数字治理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20-06-28 10:29   来源:城市怎么办

2020年6月27日,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杭州龙骞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后疫情时期的城乡融合和数字治理论坛”在杭州城研中心209报告厅举办。原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顾益康、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作主旨演讲,杭州龙骞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分享“从微村云到户联码”西湖城市学金奖优秀案例,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淳安县大墅镇、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等街镇代表分享数字治理案例,杭州城研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江山舞作论坛总结,来自省内的专家学者、部门领导、企业代表等50余人参加论坛。

顾益康(原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

创造更好的“营农环境”

顾益康主任作《创造更好的“营农环境”》的主旨演讲。新时代浙江“三农”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挑战,即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城乡经济社会加快融合发展、率先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和绿色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快速普及的数字化发展、新消费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城乡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新冠疫情大爆发严重影响经济社会、中央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在此背景下,新时代浙江“三农”改革发展要有新思路,“三农”发展需要有新的功能定位,浙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需要新思路。

要推动新时代浙江“三农”发展继续走在前列,重点做好以下六条新举措: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新时代浙江“三农”发展的理论指南;二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营农环境;三是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深化城乡配套综合改革;四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五是加快构建共创共富、共建共赢、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幸福乡村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六是充分利用抗疫背景下的中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为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大开绿灯。

杨建华(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社科院智库首席专家、教授)

农村与城市“互为前景”、“互为创造”

杨建华会长作《农村与城市互为前景、互为创造》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疫情给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启示,一是乡村是疫情容纳吸收的巨大蓄水池,是缓解社会危机的消解器,是社会再发展的人力资源宝库。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需纠正对乡村传统、落后的片面理解,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二是治理现代化既需要线上现代化,更需要线下面对面真情交流。再优越的智能化、再完善的数字化系统,也无法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三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也是生产力。要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拉动疫后经济增长。

杨建华教授梳理了中西方历史上城乡关系的演变,并提出了后疫情时期城乡融合路径与愿景。他认为农村绝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绝不是被取消对象。乡村建设、城乡数字治理必须也有必要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他指出建立城乡融合公共服务的六条有效路径,一是构建多元主体供给体系,强化联合供给;二是健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促进需求供给动态平衡;三是深化公共服务供给制的改革,精准实施针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四是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应急短板,增强公共服务风险防范;五是完善公共服务制度化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六是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他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愿景,农村与城市应是“互为前景”,“互为创造”,城乡关系不是以城带乡,以城化乡,而是我创造你,你创造我。

潘伟光(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重新认识并相信乡村的价值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浙江省正围绕“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一新目标、新定位展开建设。杭州“城市大脑”建设成效明显,正在全国逐步推广,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政治、数字经济、数字生态建设正在深入展开。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基于对历史与当下、城与乡、线上与线下等关系的思考,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相信乡村的价值。乡村振兴即乡村价值的再发现、乡村形象的再塑造、乡村文化的再挖掘以及乡村产业再振兴的过程。当前,中国正进入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深化农村改革与深入推进“三农”发展的新的重要阶段,我们重点要谱写好高水平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高水平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高水平构建充满活力的农业农村发展新体制等四个方面新篇章。

杨晓勇(杭州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激发乡村数字治理的积极性

乡村数字治理可以从三个维度解读。从社会治理层面而言,当前乡村数字治理仍然以基层政府为主体,且在投入方面存在成本问题。因此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重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从而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与效率。从激发企业积极性层面而言,政府要重点把握企业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参与到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并构建合理可持续的机制来有效反哺企业。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层面而言,乡村的“治理有效”,应该从乡村微观主体的农民赋权和自主治理出发,然后建立一套平等的民主协商、市场议价机制,形成由内而外、内外结合的乡村治理结构,其中重点要调动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李海江(杭州龙骞科技有限公司CTO)

从“微村云”到“户联码”,

把代码写在乡村大地上

数字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杭州龙骞科技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乡村数字化建设,开发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乡村数字生态系统——“微村云”,构建党建云、治理云、农旅云、服务云、文化云、金融云、科技云7朵祥云,推动乡村五大振兴,2018-2019年微村云在浙江省内试点示范到市场化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龙骞科技以户为单位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破解数字化在乡村落地实施的痛点难点,成功打造了基于家庭户作为治理单元的城乡基层治理数字化系统——“户联码”。“户联码”由家庭二维码、基层治理应用、民情诚信指数、生活服务商圈等部分组成,构建数字化的基层治理应用服务体系、民情诚信指数体系、生活服务商圈运营体系、开放式的服务接入体系,打通基层治理数字化应用矩阵,破解基层治理难的有效载体,重构城乡民情大数据,创新基层治理运营闭环体系,打造新时代城乡数字化治理体系和运营服务体系,实现基层治理五治融合、治理效能提质增效的目的。

范国良(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党工委书记)

坚持四种思维,

提升数字治理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

数字治理背景下基层工作存在四大痛点:一是产品选择难。面对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产品,从中找到切实管用的解决方案并非易事。二是适用人才缺。即便是找到了数字治理的好产品,由于人才的缺乏,推广使用也面临困难。三是技术壁垒高。公司产品之间的“技术壁垒”给基层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影响了它们的落地使用。四是基层创新难。要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在“自上而下”的数字化工程中,要充分吸收基层“自下而上”实践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以落户采荷街道芙蓉社区的“新华99”首家体验馆为例,数字治理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以党建思维引领打通城乡融合的信任通道;二是以市场化思维拓展乡村振兴的发展通道;三是以社会化思维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四是以数字化思维提高城乡基层的治理效能。

张俊华(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党委书记)

让乡村生活涉及的“人、财、物、事”数字化,实现基层治理更简单、高效

现代城镇需要现代化治理。大墅镇与钉钉等平台协同推进乡镇全域数字化进程,积极探索全域治理模式,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相较于传统的微信群工作模式,钉钉平台有效解决了信息来源多、信息渠道杂乱、信息同步效率低等问题。通过村民下载钉钉、已读回执、一键电话等功能,可以实现重要信息上传下达无遗漏,村干部间协作更紧密,村民办事更方便,大事小事全透明。乡村数字化的实施,缩小了城乡“数字化鸿沟”,让村民与政府逐步实现无缝连接,让乡村生活涉及的“人、财、物、事”逐步实现数字化,从而发展出村民基于内心信赖、行动认可、“全面拥抱”政府的乡村治理新模式,让村民生活更丰富,让基层治理更简单、高效。

蔡万日(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办事处主任)

重视乡村价值,

提高数字治理赋能乡村的精准化

一是乡村价值需要更深层次的认识。当前对于农村的认识,存在战略地位与现实决策的矛盾和悖论,具体体现在政策决策上很重视,政策实施上对农村的关注还可以继续提升。二是乡村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乡村有人,才有未来;有年轻人,才有更好的未来。乡村要振兴,需要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参与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的年轻干部扎根农村。发轫于兰亭的“驻村指导员”制度曾在2004年得到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批示肯定。在数字化治理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驻村指导员制度。三是乡村赋能数字要功能简捷、精准切入。数字赋能的落脚点不仅仅是政府、企业,更应该是村民。数字技术延伸到乡村的各种数字应用,功能设计要更加简捷、精准,满足老龄化群体的需求,换言之,数字化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兼顾“适老化”。

卢永军(杭州市委农办秘书处副处长)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转化为“美丽经济”

2019年,杭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多元,城乡收入比由2010年的2.5:1,减小到1.8:1。这两组数据说明,杭州的城乡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近年来,杭州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乡村已经成为展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组织体系以及健全的制度安排,包括区县结对的发展模式,有效加快了城乡融合的步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杭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实现了“外在美”,如何把美丽乡村转换成“美丽经济”,蓄力乡村振兴,是下一步的重点思考方向。而通过数字赋能乡村,提高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后疫情时代,还大有文章可做。

陆益(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二级调研员)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

现在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偏远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创新探索党组织引领下的多元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成效。要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整合资源,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实施乡村治理过程中需要突出乡村功能的保障和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扣乡村群众需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统筹乡村振兴对标补短,配置乡村基础设施,健全农村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村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治理实现长效、有序。

杨敏(浙江现代商贸研究院教授)

城乡互动,创造美好价值

“城与乡”是一种互为创造的关系,二者都是为了体现美好价值。从数字治理的角度看,其核心在于数据,作为一种资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基础治理,需要将硬件与软件有机结合,与以往乡村主要采用传统道路建设来谋求发展不同,当前乡村振兴工作应重点推动信息化道路建设。二是技术优化,数字治理的参与者应关注数据应用层面,使之更加“接地气”。重点要在公共服务领域做好数字治理的运用,在保持“精准”与“简捷”的基础上,真正满足基层民众的需求。三是数字可视化,确保数据不仅仅为决策者所用,还要做到与每一位参与者共享,因为这是基层民众评价基层工作的重要依据。

郑海国(中国农行浙江省分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推动普惠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农行浙江省分行关注推动数字化破解三农问题,推动乡村金融振兴。当前,乡村金融的发展面临着高利息率、理财产品稀缺,资产流动性差等难题,导致乡村金融在城乡融合进程中难以发挥作用。一要搭建乡村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依托金融服务数字化发展,打造农村消费平台、电商平台、医疗平台、就业平台,切实解决城乡融合过程中消费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二要积极开展金融下乡、普惠三农活动。聚焦农村留守群体、外出务工群体、乡贤群体,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共享数字化金融发展成果。

蒋鑫富(《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主任、总编)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抓党建促进组织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一条有效路径。浙江是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党建好故事》正积极谋划讲好党建的“中国故事”、“浙江故事”,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一是讲好“中国梦”、“中国故事”,讲好“浙江故事”。《党建好故事》在浙江选取了100多个新农村建设样本乡村,致力于打造浙江党建新样本,讲好党建故事。二是创建党建数字化中心,推动党建工作数字化转型。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党建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党建平台破解党建难题、推进党建创新发展、努力开创党建新局面、架起党建工作新支点。

江山舞(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找回乡村的魅力

今天的论坛,有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一是顾益康主任提出的“创造更好的‘营农环境’”。进入后疫情时代,我们不仅要着眼于数字赋能乡村、推进城乡融合,还要落实创造更好的“营农环境”,打造“健康乡村”、“美丽乡村”、“数字乡村”,“人文乡村”四位一体的乡村新风貌。二是杨建华会长提出的“农村与城市要互为前景、互为创造”。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在未来的城乡融合进程中,城乡之间需要更多可流动的要素,形成“三生融合”在城乡间的互动关系,让乡村资源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有效助力手段。三是龙骞科技公司提出的“把代码写在乡村大地上”。数字化进入乡村治理仍面临很大的挑战,要打造具有引领性、引导性的农村现代化示范案例,探索未来的城乡融合和基层治理制度,还有一段坎坷之路。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还很长,城乡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共同探索、思考的课题。

整理:张菲、崔琳琳、李飞孟等

统稿、审核: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