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视角下的街道美学再造
  发布时间:2020-06-09 10:37   来源:城市怎么办

01

什么是街道美学?

顾名思义,街道美学是研究街道各构成要素对人的审美感官的影响、探讨街道的美应如何与该区域的美相统一而给人以整体美感的一类研究。1979 年,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首次在学术上引入“街道美学”一词,此后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景观设计等领域,侧重于从物质空间品质塑造的角度探讨街道形态、美学范式等,而往往对街道的场景活力关注较少。

02

进退两难:地摊经济重塑下的街道空间,要物质品质or场景活力?

一方面,地摊经济对城市街道景观品质的负面影响广受诟病;另一方面,地摊经济又对提升街道空间活力意义重大。因此,一直以来城市管理者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总是在街道的“物质品质”与“场景活力”选择之间“进退两难”。

改革开发初期,在城市的繁华地段常见地摊经济,并有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然而,自组织生长下的地摊无序经营导致街道空间美感丧失、品质下降,“地摊经济”被贴上环境脏乱、占用公共空间、影响交通、打扰居民、影响市容市貌等标签。因此在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政府对“地摊经济”实行了以“堵”为主的绝对控制,街边摊贩日渐绝迹。

但是,在取缔地摊经营的过程中城管与商贩矛盾屡现,城市管理者逐步意识到“地摊经济”是底层百姓解决生计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政府、社会对于底层百姓没有足够的红利覆盖时,不应对此“一棒子打死”。因此,城市管理者又开始了对“地摊经济”的新一轮的集中整治,要求摊贩经营采用统一、固定的摊位形式。然而,运用正规手段管制非正规的经济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街道的空间美感,但街道的人情味、烟火气丧失,规模效应也随之消散。加上集中管理带来的经营成本提升,摊贩们的经营意愿下降,逐步退出市场,最终街道活力减弱。

如今,在中国后疫情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大背景下,“地摊经济”再度被推至风口浪尖。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山东烟台某老旧小区时指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于是,“地摊经济”复苏进入高潮,不少地市纷纷出台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的相关政策,加码地摊经济。成都、重庆等城市街道活力重现,热闹的街市场景备受赞誉。但在大众赞誉同时,也有相关新闻爆出部分城市街道品质出现下降,如大连某夜市开放后,附近交通堵塞,卫生“一片狼藉”。也有城市朝令夕改,刚开放的地摊集市,第二天早上就予以关闭。可见,面对火速风靡的地摊经济,部分城市的治理尚未做好充足准备,具体管理中原来存在的内生矛盾仍未解决,高效、可持续的地摊经济治理模式尚未形成,街道“物质品质”与“场景活力”的天平尚未找到平衡的支点。

03

破解之道:发展“地摊美学”,重塑街道之美

(一)街道之美的再定义

面对地摊经济对街道空间的重塑,城市治理不应在物质品质与场景活力之间做单选题,街道美学也不应仅是对物质空间的美学衡量,更应关注街道承载活动背后的场景之美,关注城市钢筋水泥建筑之外的人情味、烟火气。

过去地摊经济发展与传统主流的街道美学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地摊对于城市街道的活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摊经济与街道美学之间并非绝然对立,关键在于如何发展好“地摊美学”,不仅需要考虑传统街道美学的评价标准,同时更应发展好地摊经济独特的美,包括业态之美、场景之美、信用之美、人情之美等。

(二)“地摊美学”的营造策略

鉴于上文的分析,本文从街道界面、街道景观、街道场景以及街道心理四方面,提出了地摊经济视角下街道之美的营造策略。

第一,街道界面营造。从街道的“侧界面”来看,芦原义信(1979)在总结世界多数城市街道界面时发现,在视觉上决定街道形态的往往并非一次轮廓线(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而是二次轮廓线(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一次轮廓线与地摊自发形成的二次轮廓线的共存,关注轮廓线与人行为活动的共生。从街道的“底界面”来看,地摊所在场地应设有合理数量的出入口,方便人货分流、提升交通可达性。

第二,街道景观营造。把握地摊经济具有的形式多样、流动性强、偏中低型消费等特征,城市管理者在引导地摊对街道景观塑造时,首先应向摊贩们宣传、普及街道美、地摊美的价值观念,提升流动摊贩的审美意识;其次,制定合理的地摊美学标准,综合考虑流动摊贩、城市管理者、街道周边居民的实际需求;再次,在摊位选址、设施布设等方面予以摊贩适当的科学引导。

第三,街道场景营造。一方面,治理需尊重地摊丰富的业态构成,展示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业态之美;另一方面,注重场地周边公共休闲空间的塑造,关注不同活动类型场景之间的互动与促进,正是这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共同营造了街道场景的人情味、烟火气。

第四,街道心理营造。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物质环境营造与城市特色文化的融入,逐步为街道人群提供安全感、愉悦感、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 尹培桐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高芙蓉,李和平.城市街头摊贩空间的弹性规划控制[J].城市问题,2019(06):45-51.

[3]杨玲,夏伟.介入策划与景观视角——黄桷坪正街地摊改造与整合初探[J].装饰,2015(08):84-86.

[4]何强. 长沙市区流动摊贩聚集场地景观整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供稿:童磊

审核:李燕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