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骑楼的风貌和保护
  发布时间:2020-06-03 10:02   来源:城市怎么办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风格之一。它的形成和流变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建筑特点。倘若分析骑楼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南方的气候原因是排在首位的。南方的城市常年潮湿多雨,人们的本身就要考虑到防潮防雨等因素,而骑楼恰恰就符合这样的生活要求;二、骑楼的建构方式符合居住的便利和空间的利用,这也是它形成的另一个原因。简而言之,骑楼的结构分为上下层,上层往往设计在人行道上,下层则被设置为柱廊式人行道,这就充分利用了实地空间,又解决了骑楼出现的地域内人口比较密集的问题。大致上,骑楼就在以上两点的因素下得到开发。

岭南骑楼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产生的一种建筑类型,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大约两个世纪以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近代骑楼最早产生于新加坡,1819年,新加坡第一任总督佛士在城市建设中规定,所有的建筑物前面要有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拱廊”结构,而这样宽约5呎、有顶盖的连接的廊柱新加坡人也称之为“店屋”,或叫“五脚气”、“五脚基”。随后,骑楼建筑由东南亚传播到广东沿海以及其他地区。

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骑楼广泛分布在中国的两广、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这种建筑类型非常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可以防风遮雨、躲避日晒。“骑楼整体有艺术价值高、分布集中、目前仍然有商住的功能等特点,”另外,骑楼的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楼下建成商铺做生意,楼上当作居民居住区。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骑楼建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在中西方文化、建筑特色碰撞、融合之下产生的,而东莞作为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骑楼正是这座城市关于历史的印记,它不仅记录着这个城市发展的历程,更是在岭南建筑史上独树一帜。1932年,任当时广州市市长的刘纪文,将这种建筑风格引进广州。当时的东莞县县长陈达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与刘纪文是好友,于是,他就把广州的“骑楼”建筑“借回”东莞,大兴建设。迎恩街、打锡街、驿前街改建为了振华路;卖麻街改建为大西路;猪仔圩、纸扎街改建为维新路;教场大街改建为中山路;元宝街、茱萸街、豆豉街改建为和平路;杉排街、下市街改建为威远路;遇贤街、铁镬街改建为中兴路,这一改造计划历时数载终于建成,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莞城商业的兴盛繁荣。

时过境迁,莞城骑楼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有部分在战火中烧成废墟,有的因为城市的规划被拆除了,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又被重新改造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日渐发现骑楼的历史价值和商业价值。“开始有意识地将骑楼作为具有广东特色的商业活动载体引入城市风貌建设中,不少城市开始修复骑楼建筑和骑楼街道,迈开了骑楼复兴的脚步,”2000年,市委市政府斥资重新改造大西路、振华路、中兴路等旧城区,维护其原有的街道格局,既把建筑、文化、旅游、商贸、居住融为一体,又让保护、发展、利用相结合,努力将骑楼这样的特色建筑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建筑。在东莞市的建筑发展中,骑楼也展示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在对骑楼旅游产品的开发中,针对其内部结构的改造和外部环境的助推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使得骑楼的开发更具时代性,比如开发区域过于集中,翻新原貌使得特色渐失,过度追求商业价值,文化缺乏精准表达,开发规划缺乏反馈机制等问题。东莞市骑楼旅游产品开发要注重适宜的对策:

首先,活化骑楼老街街区文化,“骑楼街及其自然、人工的环境,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地域文化特色是打造东莞市骑楼文化的关键点,可以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立体化展示骑楼老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使得游客的体验更有深度和内涵,收获更多人文气息的旅游体验。而向游客展示骑楼文化的方式也尤为关键,要设计一些非常具有创意感的方式去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借骑楼的场地,搭建一些诸如老电影院、艺术馆、小剧场等文化创意平台,增强客户的体验度。

其次,优化街区商业模式和公共设施。在对骑楼街区的旅游价值开发过程中,应该重点优化商业模式,并且维护好公共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创新发展机制,多引入一些具有创意的文化产业,只有这种情况之下才能更好的激发骑楼街区的活力。要提升街区整体的文化层次,淘汰一些落后的、不适合街区长远发展的业态,“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小规模的个体店铺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型集团化的商业运营需要。”而是要重点开发骑楼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重点开发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满足消费群体的各项需求,比如可以重点打造一批骑楼精品旅游项目:一是骑楼老街历史建筑的展示,重建一些标志性的历史建筑,让它们再次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去;二是一些历史景点的修建,增加旅游特色项目;三是开发一些小型收藏馆、艺术馆等文化博览空间,在细节上做到彰显文化魅力。

再者,营造街区空间艺术环境。独特的空间环境艺术氛围是旅游产品开发中需要重要手段,在大体环境上给予游客的艺术享受。骑楼老街的艺术环境地制造需要将骑楼的很多空间、元素融合、利用起来。对骑楼老街本身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加上对墙面、地面、街面分别用不同的形式去营造艺术氛围,这样才会让游客对骑楼老街深深吸引,在游玩的时候,体验到更多有内涵的东西。

最后,宣传的年轻化和媒体化。倘若深而究之,网络、电信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我们不知不觉中步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抖音……各种微小化、碎片化、虚拟化的微媒体,充斥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它的形成是“媒介杂交”和信息爆炸的产物,各种媒介的相互“结婚”、“繁殖”释放出来的巨大的能量和冲击波,波及了现代的广大受众。高科技的媒介和工具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运动和感知系统也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众多微媒介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受众的视、知觉终日受到各种信息、影像、符码的刺激和诱惑,从人类诞生的远古时期算起,我们的感官从未有过的如此的宽阔视角。

在此基础上,这意味着骑楼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因人制宜地专注于更年轻的群体,并且骑楼的开发如何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将是趋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而言,通过新媒体的推广(微信公众号推文、微博实时消息、抖音短视频的推送)来了解骑楼,这样的方式俨然成为了当下旅游产品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当代旅游产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对传统的偏执固守,也经历过对新模式的狂热追求,在前行的实践中需要对传统和现代有一个双向的探索,尤其使当代的旅游业同时接受多样文化的滋养,进而使得它们向更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群体迈进。

骑楼老街的对一座城市而言就是一笔财富,如何让这样的文化遗产在受到修缮和保护的前提下还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就是骑楼街区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骑楼作为一个城市旅游的名片,可以打造为城市文明的窗口,如果将骑楼老街与现代化的开发管理模式融合骑楼,这对于这个城市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更是大有裨益。

东莞市骑楼经历了百年沧桑历史,如今保留下来的骑楼街区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还要让骑楼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管理者应该从游客和当地居民双向去考虑对骑楼老街的改造,笔者就是从游客和居民两个角度出发,经过实地考察、走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莞市骑楼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接着对目前骑楼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探讨,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骑楼管理者对今后骑楼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让骑楼老街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发挥价值,助力骑楼老街可以成为东莞的特色旅游精品。

【参考文献】

[1]郑子敏,黄华明:《浅析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戏剧之家,2018年第10期。

[2]林琳,许学强:《广东及周边地区骑楼发展的时空过程及动力机制》,人文地理,2004年01期。

[3]李颖,刘云亚:《广州市骑楼街的保护与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4]余倩雯,王霖,汪成刚:《新形势下广州骑楼街保护规划探索—以中山六路骑楼街保护规划为例》,规划师,2014年S5期。

供稿:郭子龙 施剑

审核:施剑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