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分享】整治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
  发布时间:2020-06-03 10:01   来源:城市怎么办

● 杭州手法 ●

“景中村”是展示杭州西湖风俗风貌的重要窗口。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整治工程是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杭州城中村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西湖山地民居的文化特质和自然生态景观,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景中村凸显出的违章搭建严重、环境绿化较差、基础设施落后、消防隐患严重等重问题,自2003年以来,杭州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围绕实现“景区美、百姓富、社会稳、班子强、素质高”目标,坚持“整治为人民、整治靠人民、整治成果由人民共享、整治成效由人民检验”,对梅家坞、茅家埠、双峰村、龙井村、灵隐村、满觉陇村、九溪村、杨梅岭村、南山村等“景中村”连续9年实施综合整治。

在整治过程中,拆除违章建筑,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房屋立面,挖掘文化内涵,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景中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景区村落和西湖风景区真正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景中村”成为一道名副其实的风景线,培养了一批与世界级风景旅游区相适应的新村民,逐步实现了“景中村”村民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向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的历史性转变。环境改善刺激了旅游、民宿等服务行业的发展。2017年,杭州全市接待游客1.6亿次,其中西湖景区游客接待总量2850万人次,本地市民与外地游客数基本持平,真正体现了主客共享的城市旅游魅力。

● 延伸阅读 ●

武汉东头村“景中村”优化改造

景中村以其优美的乡土景观风貌和纯粹的乡村生活方式吸引着大批人群,但现存的城中村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武汉东湖风景区的“景中村”武汉东头村,从景中村居住空间自组织特征与触媒更新策略两个方面探索景中村优化改造之路。

一、居住空间自组织

“自组织理论作为空间演化的一种方式,是指一个系统无需外界特定的指令就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低级走向高级,形成稳定的结构。”城中村本身有着对居住空间的自组织建设,它反映着村民对物质空间的利益诉求变化。既做到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同时能有效统一村庄风貌,保留地域特色。

东头村位于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中部,毗邻东湖绿道,自然风景优美,紧邻武汉光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交通便利,地理区位优越。东头村内建筑基本为居住功能,按空间层次分为村落居住空间与建筑单元居住空间。采取自适应与自生长的居住空间自组织特征,保持外来文化影响和城市化的影响共同作用下的风格变迁,使建筑适应地域特征,“农田包围村庄的集中式布局,背山面水,水田相绕,自由错落,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体现着荆楚传统村镇的布局特色。”

景中村不可避免的就是拆除重建,在拆除重建工作上,东头村采用异质生长的重建方式,通过全拆除重建(在建筑结构、造型、材质色彩、平面布局等方面都与本土传统建筑有较大差异。重建的住宅多为欧式洋楼风格,造型多变,配置有私密性强的院落、车库以及储物室等)和半拆除重建(保持原有建筑结构、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部分拆除重建,通过外墙美化装饰、修改屋顶形式等方式増强原建筑的功能适应性,该重建方式成本较少,能较好地与村落整体建筑风貌保持协调),完成具有灵活适应性的改建。

二、触媒更新策略

景中村有其传统的连续性,相对于城市的独立社区个体来说,村庄形式的居住环境普遍存在与周边地区的密切联系。触媒网络的整合共振能保持村庄活力,稳定村庄空间结构;渐进式的触媒效应为村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引导地区与周边共同发展。将触媒理论应用于景中村规划,是有效活化景中村,实现景村共生的有效途径。

首先,需要挖掘景中村的活力原点。

通过挖掘村落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活力点,从而带动整个村落的更新。例如建筑、生态景观与文化民俗,都可以作为景中村的触媒因子。东头村的触媒因子是位于村头与村尾的人流聚集度高的住宅建筑、南部近自然农田景观的一组闲置住宅以及自然景观。

其次,寻找动态的适应性改造。

适应性改造以村民为主体,依据建筑质量和居住空间层次,对景中村居住空间进行分类、分区整治;为了方便村民,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与图表,为村民改造居住空间提供详细的设计指导、模式参考和造价估算,并建设示范性重点项目。还有学者提出,“以置换单一居住功能住宅为主,将商业、文化、办公、生产等多类功能植入单一的展住空间,并合理利用院落空间与微田园,提升触媒载体活力,以示范性的功能复合型居住模式作为参考构建触媒链条”,与此同时对生态景观类虚体触媒因子进行激活,实现“村中有景,景内有村”的人居环境。

最后,适配产业经济,加强社区组织引领,使景中村与现代化城市更好地融合。

景中村的产业发展应在稳定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将第三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依据触媒网络培育优质的产业链条,发挥景中村的生态景观优势,提升景中村旅游品质,鼓励多元业态共存,将居住空间作为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实现居往空间与产业经济的功能适配。

与此同时,促进村民、村委与政府多主体间的沟通协调,集思广益探寻发展策略,增强村民对规划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空间环境整治有序进行,改善村庄物质空间环境与人居条件。在非物质方面,打响地区特色旅游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认同感与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金桐羽. 景中村居住空间自组织特征与触媒更新策略——以武汉东头村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792-1801.

编辑:高艺丹 商文芳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