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处理数字化管理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5-15 09:49   来源: 城市怎么办

当前,全国各地城市和农村都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来避免“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局面的出现。为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的管理效率,各种数字化管理技术逐渐被引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过程,成为当前生活垃圾管理的一大特征。为了更好地理解数字化管理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发挥的作用,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垃圾分类处理的数字化管理及其优势,并深入思考“人-技”之间的关系。

01

垃圾分类的数字化管理

垃圾分类的数字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垃圾分类与现代数字化管理技术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首先,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虽然目前垃圾分类的数字化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基于笔者对垃圾分类过程和数字化管理技术运用的思考,认为应从垃圾分类的前端分类、中端运输与末端处置环节与数字化管理技术结合来进行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说,垃圾分类的数字化管理是指数字化管理技术贯穿垃圾分类处理的全过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垃圾分类处理中的运用来实现有效管理。当前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在城市和农村日常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已普遍运用,例如,各类智能分类回收装置遍布于城市小区和农村人员聚集地,方便回收可回收废弃物的同时也规范了相应的管理过程。

02

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基于前文对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概念的简单介绍,能够基本理解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发挥的效用。归纳来看,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垃圾分类的管理效率

垃圾分类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每一个体以及几乎每一天的生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随着数字化管理技术的运用,例如二维码扫描掌握垃圾投放情况、智能分类垃圾桶的运用、远程监控垃圾分类运输情况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把管理过程化繁为简,把相应的处理环节进行合并与压缩,减少处理时间,提高了整体的垃圾分类处理效率。举一个简单例子,随着垃圾分类数字化职能监管系统的运用,街道、居委会在线就可以监督居民的垃圾投放情况,精细到每户居民的垃圾投放细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便于垃圾回收再利用,智能监控回收时间,无需进行人工实地勘探。

(二)降低垃圾分类的管理成本

数字化管理有效整合了各个管理部门的力量,促进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处理过程,实现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各种数字化管理技术的运用,进一步缩短了上层管理部门与街镇、村居及公众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各方面的关注与参与,提高了管理的深度与宽度。此外,数字化技术也有效实现了垃圾分类的共治共建共享的目的,切实减轻管理人员的压力与降低了各类资源的投入,把垃圾处理成本降低到最低。比如,在垃圾分类情况审核过程中,利用AI智能精准评审识别技术来替代人工审核员审核,大大提高了分类照片的评审效率和公正性,减少了人工成本的投入,更好地促进了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的建设。

(三)理顺垃圾分类的管理流程

通过在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运用数字化管理技术,能够建了一个基于数字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以此来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流程化、制度化与标准化。通过数字管理系统,可以将各项事务精准地分派给各个责任单位,并要求责任单位按照标准完成具体事务。同时,通过数据平台还可以实时进行监控,降低各种违规现象的出现与及时纠正各类错误的管理行为等。从而,利用数字化管理手段能够比较顺畅地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打通每一个工作环节,减少各类管理上的纠纷与矛盾。

03

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的“人-技”关系的反思

垃圾分类的数字化管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关涉到每一个个体,管理问题背后则是“人”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人-技”关系是当前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处理好政府、专家的技术视角与公众的生活视角的关系

当前,绝大部分的垃圾分类处理数字化管理技术都主要来源于政府与技术专家,带有较强的政府管理视角,更加强调如何有效地推进政府在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而忽视了公众自身基于日常生活视角开展的垃圾分类行为。例如,在一些农村社区,地方政府也采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技术,尝试通过二维码扫描来管理农民的垃圾分类行为,但实际的问题是当前很多农村环卫工就是当地一些留守老人,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掌握此类数字化管理技术。同时,按照农村社会的社会关系特点,通过村民之间熟人关系的约束相比于一些不“落地”的数字化管理技术更容易被当地村民接受,且有利于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果。所以,对于数字化管理技术而言,必须与目标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公众在垃圾分类中的行动者角色。

(二)处理好宏观统计数据趋势与微观个体行为价值的关系

基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数字化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获得足够的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也能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对区域内垃圾分类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便于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但数字化管理注重统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同时可能缺少对个体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的关注,尤其是从个体行为视角来分析公众开展垃圾分类时的思维差异。例如,个体在开展垃圾分类时的想法与需求如何被更好的关注,理解个体垃圾分类行为背后的行动逻辑,并有效地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推进垃圾分类更好地与居民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关注一些特殊的案例或行为,可能会创新现有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有助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朝着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方向进行。

(三)处理好数字技术运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垃圾分类方式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自然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似乎变得越来越远,面对的是更多的数据和图表,在一定程度阻隔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技术对现代人类的精神控制使得人们有些麻木不仁,并“愉快地接受奴役”,当这种控制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它就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随着人们对数字化管理技术的长期使用,为避免技术异化带来的的弊端,必须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接触,重视人类自身参与自然保护活动。

随着现代数字化管理技术的日新月异,开展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势在必行。无论从日常垃圾分类的管理效率还是整个垃圾处理流程来看都会得以改善,缓解城市和农村地区垃圾日益增长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必须注意“人-技”关系的改变,尤其是不能本末倒置,奉数字化管理技术为垃圾分类管理的唯一“法宝”,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疏远,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供稿:蒋 培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