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未来社区九大场景及数字化应用路径——未来教育
  发布时间:2020-04-29 09:59   来源: 城市怎么办

2019年年初,浙江省把“未来社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探讨。浙江是国内首个提出建设“未来社区”的省份,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来社区建设是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未来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139”体系架构:“1”就是“1个中心”,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3”代表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3个化”,即“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三维价值坐标;“9”就是“9大场景”,即构建以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创业、未来建筑、未来交通、未来低碳、未来服务和未来治理的9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引领生活方式变革。

未来社区承载着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涉及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其智曾在接受之江会客厅的采访中提出,未来社区的内涵不仅在于物质环境,还在于人文氛围。社区,不是简单的一个居民区、一个村子,而是对居民之间的关系有着特别关注的一个地方。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人们对自己的社区有着高度认同感。这一点在未来社区顶层设计构筑的未来九大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未来九大场景描绘了服务需求全覆盖、服务人群全覆盖以及服务响应零延迟的未来社区全生活链图景。本文将以未来教育场景为切入点,对其设计思路、实现目标与未来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应用路径进行综合分析。

“全面两孩”政策推行后,“谁来带孩子”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又一问题。根据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在全国十座城市进行的《城市家庭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性需求调查》,近80%的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由祖辈参与看护,其中的33.8%家庭仍表示有幼育需求。此外,76.8%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公办”的幼儿教育机构,且84.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全日制的幼儿教育及结构。根据另一份上海市委所做的生育二胎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母亲中仅9%愿意生育二胎。其中,不愿意生二胎的最主要理由是“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幼儿”,占比70.59%。0-3岁的婴幼儿教育非常需要社会支持,今天,社会育儿服务已成为家庭的一项基本需求。此前,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婴幼儿在各类幼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另一方面,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日渐昂贵,虽然显示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经济价值,但它更标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失衡。

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而言,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而学校的管理结构相对单一。由中国特殊的社会体制引发的诸如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等问题导致了同龄学生的素质背景存在差异,而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二是中国教育严重不均衡。城市间的不均衡性与城乡间的不均衡性导致政府财政投资存在倾向性,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倾斜。好学校的教学资源、生源和政府投入会越来越多,因此变得更加优秀;反之,越差的学校则因为财政投入长期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进入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差。三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矛盾问题。学校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庭则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带领孩子生活实践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计划性指导和家长的熏陶式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将教育成果最大化。本次疫情催生的“停课不停学”新教育模式,正是中国学校教育向未来教育的重要一步。

如今,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家门口就要好学校”,成为了广大家庭的普遍诉求。未来教育场景的主要设计思路是通过服务社区全人群的教育需求,构建“终身学习”未来教育场景。致力于有效解决托育难、幼育难;课外教育渠道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覆盖人群少等痛点。通过提供“家长无忧”托育服务、“优质规范”幼教服务、“儿童友好”社区生活等“保教融合”幼托服务,提升幼托服务标准。统筹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并打造 “普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位一体”社区教育补链、“一站集成”素质拓展教育,形成“名师名校在身边”青少年教育格局。整合“居民之声”学习需求、“梯度进阶”教育资源、“幸福学堂”教学空间,营造“人人为师”共享终身学习的环境。

其实,近些年来,“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课堂”等概念已经成为教育界广泛讨论的高频词,百姓们对于未来教育也有自己的憧憬。处在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的技术驱动和社会对教育日益关注的背景下,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将更为强烈。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这让我们反思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乔布斯之问:“为什么人类信息技术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唯独对教育的改变小得令人吃惊?”这让我们反思教育如何借助科技进步来改进教育技术,并重构教育模式。

扎克伯格之问:“在个性化学习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这个职业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让我们反思学校和教师如何顺应教育形势的变化,既转变教育观念,又优化教育艺术。

这三个问题都是当今教育界和全社会无法回避的历史问题,而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则必将厘清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入认识,从而描绘未来教育的全新图景。那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教育包括两个主体:教育者与学习者。“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所善也。”教育者本身即需要以德服人,言行并重。但从知识的传递与掌握这个角度来说,学习者与知识才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角。不同的学习者应被施与不同的教育方式,即因材施教,从而使得学习者通过得当的教育习得知识,达到目标效果。在该过程中,学习者、所学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方式和达到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但从知识学习的完整过程来看,老师授课只是其中针对某类学习者的特定方式而已。想要全面优化学习体验,提高学习者与知识的匹配程度,就应该在学习者、教学方式、知识、效果四方面齐头并进。在信息化时代下,我们能够很好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熟的信息技术,高效应用在教育领域,更好地实现闭环:

一是建立学习者与教育者的数字画像。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数字画像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知道哪方面是擅长的,哪方面是薄弱的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画像了解该生学过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成功的经历,失败的经历,兴趣爱好等等,能够通过更全面的数据描述评估一个学生,帮助分类培、针对性教育。学生则可以通过对老师的进一步了解,选择合适的老师为自己授课。未来的学生文凭将不再是一张纸,更多会是记录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学生的评估不仅看分数,更关注学生在那里学习、学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创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等。

二是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教师角色发生重大改变,人机协同课堂涌现。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性教学任务可由机器人取代,教师则真正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灵魂的工程师”、“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以及“情感的呵护者”。

三是引入知识图谱概念,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知识图谱技术深度嵌入学习系统,将开发出针对不同内容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从而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每一个学生面对电脑时,电脑推荐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基于知识图谱,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学到了上面,哪些是他的知识发展区,怎样才能让他学得更好。

四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支持面向人人的个性化学习。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将被记录,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形成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结合语义web和自适应引擎技术,通过自主选择或系统智能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按需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五是学程定制化,消除学制概念,学习旅程因人而异。现在学校大部分都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许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其本质就是将一群人按照同一种教学方式教育,该授课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班的合理性。该模式更多时候是适应工业革命时代的一种流水线作业,追求的是标准化、统一化。但是将来的学生起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理解能力、认知倾向也会不同,所以定制学制更符合当代学生的特质。

六是让每一种学习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学习更加多样化。创客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填鸭式、操练式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终将成为过去,当学习多样化的时候,不同类型的人才将被逐渐培养出来,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也能为今后的就业市场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

教育行业是近年国家大力发展的热点行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劲。互联网时代的开启预示着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型势不可挡,新教育模式遍地开花。未来教育早已到来,一场由科技驱动的教育革命已在中国拉开序幕。

【参考文献】

1.未来教育家杂志:未来教育如何走来?又将走向何方?选摘自《未来教育家》207年第7期

2.善宝橘:未来的互联网教育会是怎么样的呢?2020年1月17日

3.地道国际农旅:“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设定,或可成为美丽乡村可借鉴点!2019年6月18日

4.简书:未来教育新图景——张治未来社会十大场景(2)2019年7月21日

供稿:柴易轩

审核: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