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案例分享】保护修缮胡雪岩故居
  发布时间:2020-04-28 12:23   来源:城市怎么办

● 杭州手法 ●

胡雪岩故居的修复工程是一项十分成功的建筑文物抢救性修复工程。在专家学者们的呼吁与建议下,在杭州的努力下,胡雪岩故居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被保护下来了。

胡雪岩故居位于杭州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故居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其建筑和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十分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胡雪岩故居由于长年失修,加之人为破坏等原因,文物建筑受到严重破坏。

1999年,杭州决定展开全面修复工作,至2001年1月,胡雪岩故居复建竣工并对外开放。复建后的故居建筑群和园林布局紧凑、构思巧妙,建筑用材讲究,建筑工艺高超精湛,保持了120多年前“红顶商人”豪宅的真实风貌与完整格局,再现了传奇式“江南药王”往昔岁月的生活原貌和精神世界,重现了历史人物生活场景的独特文物价值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建筑典范。

胡雪岩故居的修复工作,始终正确贯彻文物法关于“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坚持认真考察、多方论证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中国文物建筑的实际出发,潜心研究,精心施工,探索出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物保护修缮的宝贵经验,创造出了一个建筑文物保护修缮的典范工程。

● 延伸阅读 ●

苏州潘祖荫故居

苏州潘祖荫故居的修缮复旧和整修工程从2012年12月1日正式开工,于2013年7月完工,成为了苏州市历史建筑与名人故居的代表之一。

潘祖荫故居,旧称“太傅第”,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平江路南石子街,是晚清重臣潘祖荫的宅第。其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三路五进,坐北朝南,规格形制高,装修较精,是当时苏州城内少有的名门大宅。由于历史原因,故居已失去了原来的风采,原有三座康熙年款的雕饰甚精的砖雕门楼已被毁坏,房屋的木构件出现了腐烂、扭曲变形等现象。这使得潘祖荫故居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在勘探测绘开始时就遇到了难题。

于是,修缮团队采用了基于历史档案运用的历史建筑修缮改造研究方案,根据苏州古建保护档案史上的珍贵资料,研究翔实记录潘祖荫故居原貌的古史文献,包括对刻录苏州控保建筑资料、传播控保建筑知识、推进公众对控保建筑珍稀价值的认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历史档案,这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保护先行的原则下,设计师先对故居进行了深入调查,然后根据原有平面测绘图,参照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陈从周等专家留下的历史照片、图纸和专著,依据原有的建筑格局与空间形式,重新划分内部空间,在最大限度地还原潘宅原貌的基础上又为其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

在设计和修缮改造中,无论是建筑格局,还是砖雕的花纹、窗户的式样、用材,都力求保持原汁原味。潘宅的维修整治采取落架大修,即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构。一方面绝不轻易更换构件或改变原样,如需采取现代办法加固、修补,必须依据历史档案留存的相关图纸重建恢复,以此提升故居的整体品质;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老建筑的原真性,修缮中对木屋架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原状利用,修复的诸多工艺也按照传统进行,从内而外依照古宅工法予以设计和修缮,所有具有历史价值的梁柱、砖瓦、木雕、石刻都先被编号入库,经过现代技术的处理后才被归置原位。

经过苏州市政府对潘宅加以改造性再利用,被历史沧桑破坏得只剩一个轮廓的老宅焕然一新,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故居是活的历史,是凝固的乐章。诸多如潘祖荫故居一般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旧宅还有待保护与修缮,历史档案是历史建筑保护的需要,也是修缮改造设计的基础,充分利用档案作为历史建筑修缮改造设计的依据,做好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的融合,是故居修缮的必经之路。

英国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故居坐落于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小镇,这座小镇孕育和埋葬了文坛不朽的大师“莎翁”,也因“莎翁”而闻名于世界。

现在斯特拉福德小镇有五座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房子,分别是他父母、妻子、女儿和孙女住过的房子,还有一个与他有关的学校,以及他下葬的教堂等,在英国“蓝牌”政策的保护下,这些建筑全都留存完好并得到保护和修缮。斯特拉特福小镇在完好地保护莎士比亚故居的同时,充分将莎士比亚的品牌发扬光大,小镇居住人口不足三万人,每年吸引的世界各地游客人数却达 380万人,成为名人故居保护与商业开发的优秀典范。

与之相较,国内的许多名人故居主要凸显出这样一些问题:由于名人故居在法律上缺少界定的标准,有的更难逃“被拆迁”的命运,该如何进行保护?处理和重构故居内外自然环境时该寻求怎样的平衡?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成功的商业运作,创造新的可能?

一、法律界定标准

英国由“蓝牌委员会”专门负责名人故居的审核,凡是被挂上了蓝牌的建筑,一律属于国家保护的文物,不得随便拆除或改建。有如老舍在英国时的旧居就挂上了蓝牌。这就为国家和城市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再利用奠定了基础。

莎士比亚故居目前由一个有着160年历史的国际信托基金会负责维护管理。这家基金会有200余名员工,多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基金会设立研究室、公关等诸多部门。在建筑保护上提供专业的修缮维护的同时,在学术上对莎翁作品进行整理和推荐,并同世界上研究莎士比亚的大学和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从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完成故居的保护工作。

二、保留原有风格的原则下因地制宜

莎士比亚故居的客厅、主厅、工作坊和卧室都是按1574年的式样布置的,修缮工作都保证了高度的还原性。在故居庭院中留有一颗结满果子的无花果树,这颗标志性的无花果树曾出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虽然现有的这一颗是在莎士比亚身后所种植的,但依旧有其久远丰富的精神文化内蕴。

四百多年来,斯特拉福小镇的中心依然保持着中世纪栅栏格式的街道,爱汶河上的石桥也是莎士比亚所熟悉的,这样的环境与建筑细节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因素,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城市文化中,成为城市所特有的城市气质的一部分。斯特拉福德小镇的安静一如莎士比亚在世之日,让身处其中的人忽感时间之流仿佛在此减速,能够静下来体悟他曾在此消磨的那些岁月。

三、充分推广,创造新可能

故居保护与管理团队充分发挥莎士比亚的名人效应,通过电影、戏剧、表演以及网络平台等多媒体手段,把莎士比亚打造成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们推广的莎翁作品仅中文版就有普通话版、粤语版,与莎士比亚故居相关的网站有五个。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出生地参观,感受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艺术魅力,也为小镇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认为:“对名人故居价值的认识是保护和利用的核心问题,保护的基础是产权所有者、使用者对其作为名人故居历史的珍视和尊重,是文化的自觉。”名人故居的保护与修缮,更应看重游客与他所尊崇的名人之间一种安静的、个性化的、心灵的沟通;而在故居的与商业开发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的是对于名人的尊重和对于文化遗留的珍视。如果通过故居传达给游览者的是一种名人的精神力量,而非稍纵即逝的猎奇满足,那么故居建筑的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将会拥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大环境优势。

【参考文献】

1.《城市决策论》,王国平,杭州出版社,2019

2. 夏熔静.基于历史档案运用的苏州历史建筑修缮改造研究——以潘祖荫故居为例[J].档案时空,2017(12):34-36.

3. 王哲.保护名人故居的国外经验和国内尴尬[J].中国报道,2013(12):92-93.

编辑:高艺丹 蔡峻

审核:蔡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