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就杭州运用“城市大脑”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大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数字化让城市治理更智能,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方式。乡村基层治理同样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物联网、云平台等现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以现代科技技术为切入点,乡村基层治理中越来越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重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是当下乡村治理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传统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点,随着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但当前的治理体系中仍有部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村民参与治理程度低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农村社会呈现出流动性和变动性的发展态势,势必会对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由于农村季节性流动特征,大多数村民长期处于外出务工状态,乡村治理决策话语权掌握在基层干部手中,村民参与质量和程度较低,村民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于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更是基本处于无效状态。
2.决策有失科学性
传统乡村治理决策主要由上级部门或乡村干部制定,上级部门缺乏对于基层工作的跟踪调查,对具体村务的了解不够深入,乡村干部的决策也基本凭借以往管理经验,又加之农村属于“熟人社会”,因此传统乡村治理决策缺乏科学性,难以满足日益冗杂的乡村治理需要。
3.治理忽略时效性
传统乡村治理中,村干部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种行政事务,缺乏村务治理主动意识,极少对村务进行提前预判和事前控制,治理过程中往往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事后处置方式,这种忽略时效性的治理方式不仅容易使基层干部陷入被动、疲于应付的状态,治理效果也不尽如意。
数字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数字乡村治理的本质是利用先进技术收集并梳理乡村公共事务数据信息,精准预测治理问题,促使基层干部科学决策并高效处理村民的实际诉求。乡村治理引入先进科技,实现治理数字化,不但能够创新治理模式,持续提升治理能力,而且能够打破传统治理壁垒限制,破解传统治理无法规避的难题。
1.突破传统壁垒限制
数字乡村治理能够打破传统治理壁垒,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乡村治理格局。一方面,收集、整合、上传各方面数据资源,将其融入公共数据库,加强乡村与各主体的数据联系,并获得调用数据库内其他数据的使用权限,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社会化”。另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能够通过信息服务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设备等先进科技将村民更多的纳入治理体系,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传输村务信息,村民依托云平台、互联网、公众号、手机终端等,突破治理距离、手段、媒介等问题,激励村民参与并监督乡村公共事务。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借助先进科技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形成“互联网+村民自治”新局面,使农民多元化、多样化的美好生活诉求得以实现。
2.提升决策科学性
数字乡村治理摆脱了传统经验主义的决策理论,更多的依靠大数据来制定和验证决策,科学性得以保障。数字化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对数据进行统计、整合、分析,从而深度挖掘数据的内在联系,呈现村务治理内在共性依据和个性表现,依据数据变化准确把握事态的发展动向,针对不同主体多样性、广泛性的需求,及时调用现状数据信息,制定个性化的应对方案,进行事中精准化处理和动态管理,将矛盾纠纷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提升数字乡村治理决策科学性。
3.增强治理时效性
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内容的实时收集、高效处理、快速传送,能够破除时效性问题。大数据是涵盖各个层面的全样本数据,数据的变化能够实时反映事态的发展动向,及时预判乡村治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村务纠纷,制定独特的事前预防和事中应急举措,依照不同主体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即时传送数据信息并及时跟进、反馈处理意见,实现乡村村务源头治理。增强乡村治理时效性。
数字乡村治理推进障碍
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中存在些许阻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光纤、5G网络覆盖面窄,通讯、宽带信号差,智能设备利用率低,数据采集、处理、传输能力弱。二是大数据应用人才稀缺。村民网络运用能力差,基层干部信息技术能力有限,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人才严重稀缺,大数据应用人才队伍建设难度大。三是数字治理意识淡薄。缺乏对数字乡村治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知,缺乏大数据思维模式,缺乏依据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主动预测、协同治理的乡村治理意识。四是数字治理基础架构不完整,缺乏完善的数字信息平台,数字应用技术落后,大数据处理存在零碎化、片面化、低端化问题,技术投入不足,产品研发不力。
数字乡村治理保障举措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治理方式正被广泛的运用于乡村治理体系,并深刻地影响着治理方式的转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想要实现数字乡村治理平稳落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付诸努力。
1.完善“硬件”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数据从产生、收集、分析到应用全过程均需要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保障。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网络覆盖率,基本实现网络村村通、户户通的目标,解决互联网“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升级数据传输速度,及时更新高品质智能传感器,保障信息应用始末两端顺畅。实施优惠举措,降低网络使用收费标准。乡村治理融入物联网、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设备,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网络信息化系统,真正达到数字化治理实效。
2.提升“软件”架构实力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挖掘内部人才。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内部挖掘大数据应用人才,定期开设专题学习班和信息化操作培训班,加深基层干部和村民对于现代科技的理解认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提升村民网络运用技术。另一方面,引进外部人才。对于大数据人才引进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例如增加或提高就职相应补贴、特殊工种补贴等,适当提高信息化人才待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创新定期驻点、责任片区等多种形式日常工作机制,构建多类型、多层面、多功能大数据人才队伍,清除数字乡村治理人才障碍,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二是增强数字治理意识。想要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就必须增强乡村治理主体的数字治理意识。首先转变基层干部传统治理观念,树立现代化乡村治理理念,借助数据平台开展公共服务工作,决策依靠数据分析制定,治理依托数据手段完成,统筹建立涵盖乡村各个层面的信息数据库,开设公共服务云平台,推动各类治理主体间实现数据共享。其次激励村民树立数字治理理念,基层组织开展数字治理专题讲座,开展数字治理专业技能培训,深度挖掘移动终端设备功能,实现乡村治理远程操作和远程监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利用数据服务平台处理个人事务,提倡使用智能设备参与乡村治理,培养村民数字治理理念,实现乡村治理智能化,真正落实数字化的“共商、共议、共治、共享”乡村治理体制。三是搭建云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搭建云平台即数据信息平台,调动共享的全样本数据资源,打破各主体间的信息壁垒,真正实现乡村治理的“云”形覆盖。数据信息平台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即公共服务平台、反馈平台和监督平台,主要负责政务公开、村务处理、便民服务、意见反馈、群众监督等日常治理工作,平台致力于打造“诉求获取、村务处理、信息反馈、意见追踪”全方位数字治理系统,通过智能传感器、移动终端、APP等先进技术设备,加强对于各类数据信息的录入、整合、分析和应用,打破数据壁垒,加强乡村数据资源互通互联,实现数字乡村治理共建共享发展局面。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AR虚拟现实等先进科技应用于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将日益智能化,数字治理将成为乡村治理体系的生力军。数字乡村治理致力于打造数据驱动、智能便捷、跨界融合的科技支撑机制,逐渐形成“复杂事情简单化,简单事情流程化,流程事情定量化,定量事情信息化”的局面。数字乡村治理的发展以云平台为载体,以大数据为依托,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这既符合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特征,又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敬丹,李志明.从基于经验到基于数据——大数据时代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01):130-135.
[2]崔禄春,安森东.大数据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10):59-64.
[3]谭九生,任蓉.大数据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6):30-37.
供稿:王乾坤
审核:接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