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出路,解读萧山进化镇“三生”空间重构与赋能的实践经验
  发布时间:2020-04-24 10:31   来源:城市怎么办

中国乡镇“三生”空间,即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正经历着快速重构的过程。对于中国乡镇而言,乡镇空间的分化和重组既是乡镇发展机遇,也是乡镇发展面临的挑战。萧山进化镇作为“三生”空间重构和赋能的典型,为中国乡镇转型发展和空间再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样版。萧山进化镇在全镇域景区化、绿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以乡村聚落空间融合、立体扩张和适度集约为基本特征,重视生活空间中公共空间扩展和重建,关注生产空间中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保障生态空间中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逐步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生产”、“生态-生活”等复合的新型功能空间,最终实现“三生”空间再生产过程。这种旅游乡村空间重构规律和发展模式,可能代表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类型和理想模式。

01

乡镇“三生”空间重构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与空间生产

“生态文明”理论勾勒乡镇“三生”空间发展路径。中国乡镇“三生”空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始终与生态文明发展和建设紧密相连。早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进行阐述“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表明保护自然资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关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中国在推进乡镇发展同时还应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乡镇发展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保证乡镇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的阈值范围内,最终达到乡镇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调完善的目标。

“空间生产”理论形塑乡镇“三生”空间生产效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乡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成为乡镇发展趋势。乡镇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农业生产转型、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演变、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农户生活方式转变,以及生态空间结构调整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乡镇而言,乡镇空间的分化和重组既是乡镇发展的机遇,也是乡镇发展面临的挑战。梳理乡镇已有资源,从无序化经验性的乡镇发展模式向有序性规划发展转型是乡镇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乡镇发展方式。传统乡村聚落“生活空间”空心化过程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要求,重构乡镇空间,规划一种新型的乡镇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乡镇发展的普遍做法。

现代空间生产是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的差异分配和系统整合。以政策目标,行政命令实现发展为前提的乡镇空间重组,容易忽视“生活”在这一关键性要素。基于乡镇整体经济发展,常常导致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不平衡性、差异性。因此,现代乡镇“三生”空间重构必须建立在自然物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基础之上,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生产规律。

02

“三生”空间与全镇域景区化空间再生产

——以萧山进化镇为例

萧山区进化镇地处萧山南翼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南接诸暨店口,东连绍兴夏履,是萧山的区域大镇、生态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新镇。进化地域面积广阔,总辖区面积达87.1平方公里,为萧山第二地域大镇,共有25个行政村,1个社区,常住人口4.8万,外来人口1.2万。进化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镇,是浙江省青梅之乡,森林覆盖率达65%,共有万方以上水库35座。进化人文资源深厚,是民族英雄葛云飞、布衣都督汤寿潜的故里,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全镇共有不可移动文物93处,明清古建筑群近30万方。进化镇依托于自身生态、人文和广阔的绿色发展空间,把“休闲进化”作为城镇品牌,贯彻全镇域景区化战略,规划有“净心文旅风情小镇”。萧山进化镇在提出全镇景区化后,以生态旅游业为落脚点,开始关注和加快“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整体性建设,并对每个乡村聚落与周围环境关系,不同地区乡村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布局有了整体性规划。进化镇“三生”空间建设逐步由无序化步入有序规划发展阶段。

全镇域景区化是对传统“三生”空间的重组和融合,具体表现为村落传统生活空间逐步被压缩,生产和生态空间不断增加,新型复合型空间不断融合发展。其中,中心村镇面积持续扩展,功能不断强化,新型旅游空间逐步吸纳融合既有农业空间,以形成新旅游产业空间的集聚。近年来,萧山进化镇围绕全镇域景区化发展,以镇带村,实现全域提升。进化镇通过实行“1+3+6+X”行动计划,即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村,3个首批、6个第二批美丽乡村提升村创建对象以及若干个A级景区村庄创建对象,梯次培育,构建了进化美丽乡村的优美画卷。

明确全镇域景区化的发展方向,重组已有乡村物质空间布局,形成复合型旅游产业空间。在全镇域景区化发展模式下,乡村空间形成以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生活-生产”复合空间。这种新型复合空间模式将取代原有传统农业家庭养殖和日常生活空间功能,形成 “产居一体化”新型物质空间。进化镇乡镇空间重组是乡村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旅游市场需求、生产方式转型、农户行为选择等多个方面。

03

乡镇“三生”空间再生产的内生性增能与外生性赋能

乡镇“三生”空间重构的过程意味着乡镇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乡镇聚落空间的再生产。物质空间并非是简单的分散重组,而是基于内在各个生产、生活、生态要素再开发,外部资源、信息融合吸收的过程。乡镇“三生”空间能够实现再生产过程,必然是顺应历时性发展趋势和把握共时性的发展规律,最终将内外部资源转化为有效产出。

内生性增能,融合性发展。乡村旅游空间重构过程是以乡村聚落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融合发展为基本特征,乡镇空间重构本身包含着“社会性”要素即景观生态、历史文化、生活生产的深度融合。进化镇通过主动承接都市人休闲需求,从发展富有特色的休闲产业、开展农旅结合的休闲活动、推介乡土特色的休闲美食、开展户外健身的休闲运动赛事四个方面培育和打造休闲产业链,发展体验经济;向内培育和打造休闲旅游全产业链,将农产品、旅游景点、村社公共空间、道路河流串联,以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外生性赋能,差异性发展。乡村地域上空间重构与优化调整顺应了乡村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以乡村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空间重构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的具体体现。进化镇以旅游业为落脚点,通过贴牌造势和引入改造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绿色产业的赋能。例如:造势“中国瓷器发源地”,打造一个展馆(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一个公园(遗址主题公园),一个研究院(印纹陶文化研究院),一个基地(文博专业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一个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个一”工程,推动当地文脉活化;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瞄准“学、乐、安、康、美”五个方面,通过做到科学谋、产业引导、设施完善,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的“产品化”。

04

萧山进化镇“三生”空间重构与赋能的经验启示

在进化镇全域范围开展乡村振兴、全镇域景区化建设,是进化镇走出都市花园“进化之路”的重要举措。进化镇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乡村聚落空间随之重组,乡村旅游用地模式也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驱动模式向外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转变,这种重构过程兼顾了旅游者和当地社区的需求。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与新型城镇化、绿色产业化进程相结合,以全镇域景区化为战略,绿色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全镇域旅游和“三生”空间再生产,最终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土地重组和空间功能叠加的新模式。

1、注重生活空间中公共空间的扩展和重建。目前,在乡村社会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演变呈现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现的大趋势。对于旅游引领乡村发展的乡镇,乡村聚落应以“乡村性”保护为核心,合理推进乡村特色公共空间的重塑,以增强其吸引力。这主要包括,扩大乡村聚落区内的人们(包括当地社区和旅游者)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交流的公共场所,如乡村聚落寺庙、戏台、祠堂、集市等,以及聚落内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包括村落内的企业组织、村民集会、传统节庆活动等。

2、注重生产空间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随着全镇域景区化的深入,乡村聚落在功能上,除了做好基本的接待服务功能外,推动乡村空间模块化功能提升是其发展重点。乡村聚落空间逐步向“生活-生产”、“生态-生产”复合型空间发展,配套建立与乡村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乡村旅游商业游憩区(Rural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RTBD),做好城镇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具体包括建立点状游憩形态如城镇内部的购物物中心、主题公园、历史景点以及乡村农耕体验类产品等,条状形态如旅游城镇特色购物街、美食街以及历史街区等,块状形态如乡村度假主题酒店、乡村艺术中心、乡村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3、注重生态空间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进化镇生态空间景观的美化历经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两个阶段。2016年度,进化镇开展彩钢棚专项整治,共拆除整改1350处,48.1万平方米;启动实施路长制工作,以“一江一溪,两纵三横”为重点,先后实施横浦河等9个清淤疏浚项目,共清淤15800立方;着力改善环境设施条件,基本实现03东复线、大湄线、白曹线等5条区级道路两侧无垃圾房(点)现象。在注重生态整治同时还加大历史文脉的挖掘,先后完成了欢潭大司空家庙、二桥书屋、汤寿潜故居等古建筑,务本堂、葛云飞故里、汤寿潜等纪念馆的修缮,积极宣传、展陈汤寿潜、欢潭等系列文化。

4、着力打造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综合制度体系。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会引导集体土地向旅游用地转变,会带来土地权益和权力主体的流转及其相关制度建设问题。因此,要遵循新阶段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要求,通过土地流转政策的变革,按照旅游城镇发展要求,以乡村旅游土地流转制度为基础,提供相应的政策供给,建立起包括多元化投融资制度、社会保障、培训就业、权属调整、技术支撑和监督管理等综合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 席建超,王首琨,张瑞英.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3):425-435.

[2] 王俊霞,王晓峰.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08):709-712.

[3]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4):4-5.

[4] 萧山进化镇走出都市花园“进化之路[N].浙江日报,2018-10-22.

[5] 席建超,王新歌,孔钦钦等.过去25年旅游村落社会空间的微尺度重构——河北野三坡苟各庄村案例实证[J]. 地理研究,2014,33(10):1928-1941.

供稿:黄 刚

审核:毛燕武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