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遗址的数字化保护
  发布时间:2020-04-16 10:44   来源:城市怎么办

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开发,目标是要建设国内首座“活”的遗址公园,成为杭州的第四张金名片、杭州第四项“世界文化遗产”,要把它打造成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的古都明珠、东方文化国际交流城市的核心载体。在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下,城市遗址的保护中传统的展示和经营方式暴露出应对突发事件时不够灵活的弱点。依托数字的技术平台,建立南宋遗址数字化网站、数字博物馆360°全景图片漫游、数字博物馆三维环境虚拟漫游等,实现遗址文化传承的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一步挖掘南宋遗址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符合当下的现状的。

从当前南宋遗址保护的的情境化需求体验入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增强现实技术来对遗址进行保护是有必要的,它用一种新的体验的手法连接起了历史元素与现实情境,使二者融合在同一时空关系之中,从而在历史与现实属性间建构起新的互动关系,在人、物、事、场之间建构起新的时空关系之“境”。让人们在南宋遗址的观摩中了解南宋政治、人文、历史:

一、继续南宋博物院的开发与利用。南宋博物院是遗址公园与博物馆的结合体,“活”的“漂浮”式的遗址博物馆正是基于对国际性、世界级旅游综合体的想象。除了遗址主体的活态保护展示,我们还会对遗址进行旅游度假、产业园区等建设开发,包括文创产业区、影视拍摄基地、南宋文化体验区等,这些都能更活态地展示南宋的民俗风情。

二、利用数字投影技术,用逼真的影片投射复原南宋遗址。由于土遗址的可看性不高,可以借鉴雷峰塔遗址的保护模式,复原部分建筑作为“保护棚”,并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展示。意大利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罗马瓦伦蒂尼宫在一次地下扩建工程中,发现了一处古罗马时期的浴场。馆方通过对遗址历史面貌的深入研究,在充分做好考古复原研究的前提下,在已被损毁的遗址上,创造性地利用数字投影技术,用逼真的影片投射复原,制作了一套具有现代魅力的展示秀,良好的观赏感受使游客流连忘返。

三、建设“南宋遗址百科数字博物馆”平台。这一项目将实体博物馆搬到网上来。通过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实现“云看展”。在呈现方面,南宋遗址数字博物馆通过文字、图片、录音解说、立体flash、虚拟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种方式,全景展示了各家博物馆的权威信息和独家藏品知识,极大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其中的虚拟体验(VR、AR),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实现体验者和展品直接进行自然交互。体验者能够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它客观限制获取对南宋文化“身临其境”的逼真性。

四、将南宋遗址“点”、“线”之处数字化。“点”就是根据史料记载,结合考古调查和勘探,确定的宫殿、官署、寺庙、道路等重要的遗址。这些“点”是数字化呈现保护的重点对象;“线”,就是要保护好整座南宋临安城的城市肌理。数字化模型再现临安古都,研究人员首先要查阅历史文献,了解对于临安城的记载,再结合考古发掘的资料,先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地段进行研究,把建筑的样式、颜色、大小精确化,用三维技术来制作,后嵌入到系统中。比如垂拱殿,这是南宋皇宫的大殿,召见群臣之所。通过整合史料,研究人员不仅能够还原垂拱殿的原样,还能要根据当时的环境与江南的气候,增添草木植被,向世人展现“活着”的垂拱殿。

南宋文化遗址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具体的工作中也要善于探索,革新思路。这里首当其中的便是技术优先与以人为本兼顾的思路。在采用互联网技术时,要充分注重技术的交互性、人文性和易操作性,便于不同知识水平的人进行操作,同时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有机互动。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遗址文物利用率,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多多“苏醒”,让馆与馆之间的文物多多“流动”,让它们“活起来”。

杭州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蕴藏深厚的南宋人文底蕴。南宋皇城遗址作为南宋临安城遗址的核心部分,是南宋历史文化的象征,是杭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实施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建设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延续中华文明,守护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提高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推进杭州旅游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均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遗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以其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保护好城市的“根”和“魂”。政府将南宋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融入到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工作中,推动城市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形态转化,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和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社会数字治理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

供稿:施剑、郭子龙

审核:施剑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