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进化镇|农村高铁高架桥下空间如何利用?
  发布时间:2020-04-14 10:04   来源:城市怎么办

高架路桥下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剩余空间形态的一种,它依附于高架路桥而出现,并随着高架路桥的不断兴建而在城市中大量出现。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程的加快,铁路高架路桥的修建正处于高潮阶段,高架路桥沿途经过的乡村空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现,其利用形式正逐渐受到重视。

01

高架桥下空间与乡村休闲空间的关系

乡村空间是一个整体,是源自于乡村生活的一个有机生命系统,这其中,既需要自上而下所形成的正规性空间环境,亦需要由自下而上所形成的非正规性空间环境 ,而这些非正规性的乡村剩余空间环境即以铁路高架桥下空间为主,一般具有空间分割性、光环境及声环境不佳、社会公共性、局部覆盖性、横向渗透性、纵向连续性、边界模糊性等特点。

沪昆高铁途径萧山区进化镇祝家村、三江村等村落,高铁沿线、桥下村镇生活区清卫管理难度较大,成为一个“创卫痛点”。农村高压电线高架、高铁高架桥对村镇土地管理形成一定的“拉链效应”,对村落内交通组织也产生一定影响。

△进化镇三江村沪昆高铁高架桥下实景图(作者实拍)

△进化镇沈家渡村上架高压线实景图(作者实拍)

从空间分割性来看,沪昆高铁高架桥的承重柱在水平方向上,将高架路桥下空间分割成若干个小空间;从光环境及声环境来看,高架桥下部分空间光线较暗、空气不流通、环境潮湿,桥上高铁带来一定的噪声及环境污染等都限制了下部空间的利用,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可以采用景观休闲空间的规划设计来弥补;从社会公共性来看,高架路桥是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公共产品之一,为整个城市、乡村的人民全体所有;同时,修筑高架路桥的土地权属是非私人所有的,是公众所共同拥有的土地资源,因此,高架路桥下空间的权属毋庸置疑的是公共性的,空间具有社会公共性,适合探索市政服务设施用地、公共体育休闲场所;从横向渗透性来看,高架路桥下空间与道路两侧空间以及上部空间是相互渗透的,尤其是与两侧道路空间在视觉上是贯通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界限不明晰,常常是一体的空间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架路桥对乡村空间是一种分割的状态,但是由于底部空间的渗透性,对原有分离的空间又是一种缝合、连接的功效;从纵向连续性看,满足功能的需求,道路空间的本质属性便是连续畅通,隶属于这样特性的道路空间中,高架路桥下空间自然继承了其连续性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是伴随高架路桥的纵向延伸展开的,是具有方向性的一种线状延展;从边界模糊性来看,铁路高架桥使得空间的领域感变得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使用功能上的界限不清,因此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管理方面造成混乱,对空间的可识别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公众对空间的认知受到影响。

我们认为,高铁高架桥下乡村剩余空间的激活及文化重塑与复兴是对乡村主体性休闲空间的有益补充,是城市规划在自下而上的维度中最具活力的存在。

02

乡村高铁高架桥下休闲空间的实践案例

事实上,国内外都有成功利用高铁高架桥下的空间形成城乡休闲空间的案例。萧山区所前镇祥里王村2017年就开始探索“高架公园”,祥里王村地理位置特殊,境内除了杭金衢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外,西面的省级天然气管道和自然水管网,东面的西气东输二线管道都将村级用地“瓜分”得稀少又零碎。为了满足村民的文化休闲需求,同时也有效利用沪昆高铁高架桥下空地,村里将利华路、利群河、沪昆高铁围合而成的“三角地带”占地1.7万平方米形成“高架公园”。大型体育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全部设置在高架桥正下方,高架桥宽38米,每一跨约40米,总共7跨,分别设置了2.5个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多张乒乓球桌。除了各种球场,公园其余部分都有绿化和配套,建了一个厕所、一个停车场,安置居民健身器材。

△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高架桥的“高架公园”

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马夹岙村是位于莼湖镇最西端的一个建制村,常住人口1000余人。前几年,高铁从村中穿过,工程结束后,高铁桥下空间用栅栏围起,里面堆满垃圾,杂草丛生。2015年起,马夹岙村委会班子主动与铁路部门协商,最终双方约定,铁路部门将这片3000多平方米的桥下空间无偿给村里使用,由村里负责管理维护和环境美化,一半是体育设施,一半是休闲公园。借桥下空间嬗变契机,该村又对村里的锦溪河开展整治,将原有的登山步道纳入体育休闲场地中,并加入绿化点缀,将单纯的体育场地打造成集河道、绿化、健身于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村班子还向铁路部门提出了用引流管道解决滴水扰民难题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铁路部门的支持。

△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马夹岙村高铁桥下村级体育公园

03

充分发挥农村铁路高架桥下等剩余空间在休闲主体化空间中的补充作用

适人的空间尺度是提升休闲空间人气的重要因素,进化镇铁路高架桥下的线性空间,轴线纵深感较强,但线性空间由于宽度变化不大、沿线距离较长等特点,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在满足桥梁结构功能的前提下,设置空间节点,通过柔性边界与周边环境协调过渡,为农村休闲主体化空间提供有益的补充。建议可借鉴国内外铁路高架桥下就地取材的相关案例,深入挖掘铁路桥下空间,按照“土地权+资金”模式,将属于高铁下方的土地归属村里使用,并由村里出资,以铁路为轴线,将碎片化的空间融为一体,在铁路高架桥下建设了一个集日常运动健身、“五义文化”展示、村民休闲交流、广场舞交流、游客集中停车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公园。把沪昆高铁高架桥下空间打造成为一串珍珠点缀在进化镇的景观轴线上,成为休息空间、社交空间,一个有弹性的乡村栖息地。

本文为浙江大学“休闲与乡村振兴”专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休闲空间营造——以萧山区进化镇为例》媒体宣传成果。

供稿:赵晓旭

审核:接栋正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