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后疫情时期基础教育主体的边界与协同
  发布时间:2020-04-13 10:44   来源: 城市怎么办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学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寒假”。为了保证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2月27日,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贯彻执行通知精神,组织学生开展线上学习,实行线上教学。面对教育系统抗击疫情这场“大考”,学校、家庭、社会都上交了自己的答卷,但也面临着不同的“烦恼”。

01

新冠疫情期间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再不开学家长就要被逼疯了”的话题引起热议。学生在家学习,学校期望家长承担陪伴学习、批改作业、辅导功课等任务。在这种模式下,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家长直接承担督促和指导网上学习的任务,因经验不足深感吃力;部分农村家长对网课新事物更是束手无策,效果不佳;部分双职工家庭在复工复产后,孩子网课处于无人陪伴和指导状态,引起不少矛盾。

2.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

疫情期间,一些家长没有时间或没有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将孩子的学习全部寄望老师和学习学校,缺少家校互动、互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显示,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5个区县当中家校沟通存在的最严重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这次疫情也反映出,一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家长习惯性将学生成长的“责任”归于学校这种理念,可能会对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乱象与重创

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本应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但目前社会教育力量的边界远远超出了其应承担的职能,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打乱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理节奏与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不清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教育培训机构的“野蛮增长”。疫情出现以来,一方面,教育培训机构被投诉虚假宣传、霸王条款、退费难等情况增多;另一方面,大量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艺术培训机构生存困难或倒闭,导致大量社会资源浪费。

02

基础教育主体的边界

近年来,针对办好基础教育,中央到地方尝试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但对学校、家庭、社会在基础教育中的基本边界这一根本问题,仍未理清,导致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减负问题、培训乱象、家庭教育缺失等,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疫情期间暴露的教育问题再次提醒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在基础教育中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守住各自定位。

学校教育是中心。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深度变革,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增强政治定力、创新教育理念,帮助广大青少年武装头脑、练就本领。学校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校园文化同样是一所学校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指导着每一名学生的行为方式。学校应当为每一名学生搭建综合成长的平台,以一言一行促使其向真、向善、向美。

当前学校教育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学校出于安全教育大环境、升学教育大环境、优质教育大环境的考虑,限制了许多本应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受到限制,从而“挤占”了不少本应留给家庭教育和学生休息的时间,导致减负一直收效不佳,并给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虽大力提倡课程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评价学校和老师的指标方面过于重结果轻过程,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理念相悖。

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是教育“最基础的组织细胞”。一方面,家庭教育优势领域在于促进儿童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基础,也为学生书本知识学习提供经验支撑。家庭教育除了关注道德教育之外,还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自然教育,内省教育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边玉芳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给了家长平时求之不得的大块时间陪伴孩子,这种社会重大事件中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教科书直接教给孩子的,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从生活习惯的形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感恩与责任感的教育、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生命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各方面挖掘相关素材,从而收获一个更懂事、更成熟、更有责任和担当的孩子。

社会教育是支持。社会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社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第九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校外教育与培训监管处徐攀处长也指出,培训机构要围绕素质教育和五育并举要求,将重点放在优化教学方法,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服务上,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

但现实中许多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越位”现象。在第三届全国校外基础教育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指出,应该破除当前社会上的误解——认为校外培训教育就是另一种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参加各种竞赛和升学而学习的各种补习班。他进一步说明,校外培训教育是一种具有个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可以给学习有障碍学生以有力帮助,对学习有余力学生加以拓展与提高,对学习有潜力学生加以挖掘与鞭策,对有希望的学生加以鼓励与帮助。

03

后疫情时期基础教育的协同共治

学校、家庭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美国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理论,指出了人类发展三大重要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个体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能动交流和影响中进行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及自然因素之间交互与联系,促进了个体的发展。面对基础教育各主体之间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构建三者协同共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处理好“三点半”难题。“三点半”难题是理清学校、家庭、社会边界与协同的关键环节。学校可实施“弹性放学”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压力和学生对社会培训机构的依赖,但服务保障和资金支持要同步到位。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中小学实施“弹性离校”制度,在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同时,充实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例如,郑州航空港区领航学校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就坚持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并且不向家长收取任何费用,已经有近千名学生受益。杭州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该问题,杭州市教育局于2018年8月发布《关于推行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以“属地为主,合力推进”“学校组织,自愿参加”“满足基本,安全第一”为三大原则,提出要建立学后托管服务工作机制,规范学后托管服务,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

结合各地实践与研究,针对于基础教育“三点半”难题,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服务保障:学校作为“三点半”难题的主体方之一,要有责任和担当。例如,杭州市余杭区提出了“老师加班二小时,家长放心接孩子”的口号,在2018年春季学籍全面启动了学生放学托管工作。学校出台进一步做好放学托管的服务工作相关细则,建立和完善教育服务制度。

2.经费保障:政府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并接受社会赞助、捐赠,同时家庭也要承担合理费用。例如,广州市越秀区财政补贴每生每天两元试点校内托管,已有29所学校参与该项目。

3.社会共同参与:具有一定资质和能力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可参与到“三点半”难题的破解中,部分资金由家庭支付。社区成立大学生或社区志愿者人才资源库,让他们来帮助中小学生放学后辅导工作。

4.打造教育综合体: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破解“三点半”难题,以及日常综合素质提升培训,都需要场地和教学基本条件的支撑。现有学校建设中,受容积率、建筑高度的影响,除了教室、办公场所、文体活动场所之外,可植入的综合功能十分有限。杭州天元公学所倡导的“教育综合体”理念和实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天元公学除了十五年连贯制国民序列教育外,还把学校建设成为有效整合利用“棋琴书画”“数学”“外语”教学培训资源的教育综合体,既是六艺学校、国际学校,也是终身教育学校,既考虑到了实行市场化经营的青少年宫、老年大学、国际部的培训需求,还兼容了开放式体育运动馆、博物馆、图书馆、研究院功能,可以满足周边市民多元、多层次运动、教育、培训、交流需要,满足“从3岁到83岁”的终身教育需求。“教育综合体”被视为素质教育在未来十年正确的“打开方式”,能够顺利迎接即将来临的中国素质教育红利期。

其次,补齐家庭教育短板。家长应主动承担教育责任,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保持与学校教育接轨。如今,有很多学校已开通了网络上的家校互动,如“家校网”等,但这种单方面教师对家长的“传输”和“命令”使得教育趋于单一化。家长不能只是“听从”,应该与教师“协同”,以家庭教育补学校教育之“缺”,强学生成长之“基”。除此之外,家长可以量力而行,不同家长形成互助和配合,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学校工作中,在学校的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家长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爱好、职业或专长,作为主角参与到校本课程以及课外兴趣班、社团及课后辅导的教学活动中去,将家庭教育延伸到学校教育的部分环节,达到家校融合和示范其他家长的目的。

杭州、广州、济南等地都已实践了“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家长进课堂”也是杭州市丁荷小学家庭教育特色项目,该项目借助家委会之力,面向全体家长征集家长课程资源信息,选拔家长讲师,确定优质课题,邀请优秀家长进学校授课。家长所授内容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贴合学生发展实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成长所需品质和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与支持者。

最后,探索未来社区教育模式。社区作为孵化和整合教育资源的平台,承载着传递、运作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效用转化的功能,是实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最有效桥梁。社区教育通过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纳入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系统中,既可以解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耦合程度低、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不协调的难题,也可以弥补基础教育之不足。

当前,杭州天元公学正在实践探索以“EOD”(Educational facilities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学校等教育设施为导向)模式为特色的“天元公园社区”。“天元公园社区”是立足“教育综合体”理念和“公园社区”目标,以天元公学为中心,以15分钟教育生活圈为覆盖范围,彰显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的教育导向型公园社区。既是一个开放的教育新社区,又是一个体现杭州江南传统园林特色的大公园,实现校城共荣、学校与周边区域有机融合。

浙江省现阶段积极推广未来社区“未来教育”场景。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方案指出,未来社区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遂昌县人民政府已对未来社区中的未来教育场景提出一些具体措施:3岁以下养育托管点成为社区“标配”,提供全托、半托、假期托管等,专业托管员持证上岗。配套社区儿童生活体验工具房、社区涂鸦墙、户外骑行绿道等。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民办教育资源、专业社工、大学生志愿者、社区热心家长为小学生提供学后辅导和看护服务。社区与品牌培训机构合作,比如在节假日,按照喜好选择科普考察、营地探险、户外活动、艺术创作等活动。针对成人和老年人,建立居民学习心愿单,组织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建设社区幸福学堂,配置“品质书屋”、亲子阅览室、共享图书馆、咖啡馆、沙龙会客厅等复合功能。

综上所述,在教育生态化的建设中,只有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类基础教育主体有机融合、协同共治,才能在降低全社会成本、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在七个方面下真功夫硬功夫,扎实推进天元公学教育改革创新探索,2020.01.06

2.刘利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7(07):43-47.

3.吴爽.“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68-72.

4.周文君.探究三大社会化教育机制——家庭、学校、社区[J].智库时代,2019(02):68-69.

5.《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来源:遂昌县政府门户网站,2019-12-03

供稿:许梦迪、马智慧

审核:马智慧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