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破烂”也是一种垃圾分类
  发布时间:2020-03-30 09:46   来源: 城市怎么办

近日,看到一篇报道称,捡破烂不是垃圾分类,两者之间毫无关系。作者认为,垃圾分类本质工作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而捡破烂顶多是一种谋利行为,对高价值可回收物进行翻捡或者收购进行差价售卖,不是我们目前垃圾分类四分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但是,仔细分析来看,作者论证的垃圾分类更多地是从形式上来进行概念嵌套,却没有抓住垃圾分类的真正目的。为什么要开展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又带来了什么好处?从根本的目的上来分析,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减少垃圾的数量,通过分类的方法来促进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厨余垃圾的堆肥处理、有毒有害垃圾的专业处理、其他垃圾的焚烧或填埋处理。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捡破烂就是把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促进垃圾总量的减少,本质上也是一种既经济实惠又高效的垃圾分类行为。

什么是“捡破烂”

正如《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中所说的,在正规的垃圾处理体系之外,每个城市还有一个群体,天天与废品或垃圾打交道。他们寄居在城市的边缘,垃圾成了他们的生产资料,成了他们在城市建立生活、获取收入的资源。这些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拾荒者、废品收购者,或“收破烂儿的”“捡破烂儿的”[1]。当前,所谓的“捡破烂”主要是指一部分人通过捡拾生活垃圾中可售卖的部分进行出售并获取相应经济收益的行为。这类可售卖垃圾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可回收利用垃圾,通过工业生产、加工之后可以重新变为产品发挥使用价值。“捡破烂”同样也具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最前端的捡垃圾或者收购废品,再到中间的废品回收站,最后到各类再生资源处理工厂,“捡破烂”从前到后形成完整的收集、运输与处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垃圾分类方式。

从社会学角度来考虑“捡破烂”,不能仅仅着眼于捡垃圾这种行为,更需要关注捡拾垃圾背后的人或者说群体。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类人往往是低收入群体,很多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没有正式职业、社会保障、稳定的居住场所,从事“捡破烂”是维持他们在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生存的一种有效策略。所以,通过对“捡破烂”这类行为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当前各地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还能够理解捡破烂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城市、环境、其他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对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捡破烂”的多重意义

“捡破烂”看似是一种低端、肮脏的,人见了都避而远之的行为,但它在城市垃圾处理尤其是垃圾分类措施实施之前扮演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简单来看,“捡破烂”具有经济、环境、社会等多重效益,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经济效益是“捡破烂”群体从事此类行为最直接的目的。从事“捡破烂”行为的群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售卖各类可回收垃圾部分来获取经济利益,这部分垃圾通过生产、加工可以成为产品再次出售。可回收利用资源价值相对较高,且在不断增长。以广州市为例,2017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1100万吨,经济总值超过200亿,相关从业人员达到4万多人。正是通过“捡破烂”的行为方式,实现了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前后端产业链的完整,实现了再生资源产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捡破烂”也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通过捡拾各类可回收垃圾可以促进城市垃圾总量的下降,把各种可回收物进行重新回收利用,减少水、土壤和空气污染。当前,“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越来越严重,全国各地垃圾填埋场填埋速度远快于预期设计的寿命,存在着无地可填、无法及时处理生活垃圾的尴尬。从可回收物占总体垃圾的比例来看,一般占到30%,其中有90%以上的可回收物可以得到回收利用,这其中“捡破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垃圾通过回收利用方式实现了“变废为宝”,推进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最后,“捡破烂”还具有一系列的社会效益。一是解决了很大一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据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统计,当前北京大约有17万拾荒者,如果把统计范围扩大到全国660多个城市,这个数字将达到230万。可见,这部分人能够在城市中正常的生存下来,捡拾垃圾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二是推进全社会开展垃圾分类的教育、宣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捡破烂”也是一种有效的垃圾分类教育和宣传,把具有经济价值的可回收物及时进行回收利用,推进公众积极地回收、整理各类可回收物品,其实就是垃圾分类的核心理念之一。

“捡破烂”如何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相衔接

随着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49个试点城市开始试行垃圾分类,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式来推进民众开展垃圾分类,减少垃圾不分类导致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问题。随着智能分类系统和设备的投入使用,城市居民的很多可回收垃圾通过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回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从事“捡破烂”的人构成了经济利益上的损失。与此同时,这部分群体在当前的垃圾分类过程中是否能够发挥出新的角色作用也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类群体一直以来就在从事垃圾分类的工作,只是与当前的生活垃圾分类有着形式上的差异。有必要通过恰当的设计与规范,促进“捡破烂”群体融入当前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之中去,更好地发挥这类群体的社会价值。

(一)明确“捡破烂”群体的管理部门或组织

在当前垃圾分类体系下,可以为各类“捡破烂”群体设定街道、社区作为主要管理部门,通过物业、企业等配合来共同管理。通过恰当的形式来吸纳部分人员成为小区垃圾分类的分拣员,从物业费或企业利润中挪出一部分费用作为分拣员的工资。同时,鼓励这类分拣员通过自身的分拣工作来换取可回收利用物品的经济收益。当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实践这类管理方式,如杭州市部分社区对部分拾荒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发放小区进入证明,在规范拾荒人员捡拾可回收物品的同时也促进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捡破烂”群体的能力建设

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对部分“捡破烂”人员进行“收编”管理。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不断推广,这方面的工作人员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捡破烂”群体由于具有比较成熟的垃圾分类知识与经验,能够快速、有效地执行垃圾分类方面的工作。通过街道、社区或小区物业、企业等部门组织将辖区范围内的捡破烂人员收编为“正规军”,通过专业的垃圾分类培训与考核,成为专业的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与企业、物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保证此类群体经济收益的同时也避免了利益冲突。

(三)创新“捡破烂”群体的工作类型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新行业和新职业诞生。由于作息时间和垃圾分类时间的不一致,很多年轻群体在繁忙的工作时间之外无法及时去小区的固定场所倒垃圾、扔垃圾,这就催生了“垃圾代扔员”这个新职业。结合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APP就能够预约垃圾代扔服务,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程度。原有的“捡破烂”人员天然就具有垃圾分类能力的优势,通过简单的培训和考核,就能够持证上岗,成为专业化的“垃圾代扔员”,保证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解决部分居民无法及时扔垃圾与开展垃圾分类的问题。

【参考文献】

胡嘉明,张劼颖:《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第8页。

供稿:蒋 培

审核:蔡 峻

  作者:  编辑:陈俊男